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演員做導演,是毒藥還是妙方?

演員做導演,是毒藥還是妙方?

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點燃四月最後一周的電影狂歡之前,幾位「演而優則導」的跨界導演倒是為近期頗為沉寂的華語電影貢獻了些許話題。

上周末北京國際電影節剛結束,陳建斌執導的第二個「西北故事」《第十一回》得了最佳編劇和最佳女配角兩個獎。

這部一直未褪去神秘面紗的作品在獎項上的先聲奪人吊足了眾人胃口,加之陳建斌的導演處女作《一個勺子》積累的好口碑,《第十一回》應當是值得期待的。

陳建斌 在《第十一回》片場

而分別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上映前兩周和前一周上映的《慾念遊戲》(3.1分,導演郭濤)、《轉型團伙》(3.4分,導演吳鎮宇),則秉承著「真的勇士直於面對慘淡的人生」以硬杠的姿態和或許有份額的小期待,證明了其炮灰的命運。

初次做導演的郭濤和時隔十年再執導筒的吳鎮宇因這兩部片子票房口碑的雙失利,或許很難再展開下一趟的導演之路。儘管,成功者有之,失敗者也不少。

但,前仆後繼者依舊。

前不久剛公布的本屆戛納電影節提名里,演員祖峰執導的處女作《六欲天》入選了匯聚獨特審美和小眾風格影片的一種關注單元;資深演員果靖霖則攜他執導的處女作《記憶切割》的一眾主創亮相了北影節;一部文藝小眾,一部類型懸疑。

短短一兩周內,便有如此多從演員跨行的導演紛紛亮劍。「演而優則導」早已不是一年內冒出幾個跨界導演的一種個別現象,它已然成了導演體系內的一種常態,雖然所收穫的褒貶不一。

01

試水、紮根抑或創造,

一百位跨界導演有一百種心態

套一句被說爛的話,初心決定一切。

每個演員都有導演夢嗎?倒也不見得。「演而優則導」這句話本身,其實道出了演員做導演對大眾、對投資人最大的吸引力在哪裡。

「演而優則導」是從《論語·子張》里子夏的一句「學而優則仕」演化過來的。原句的本意是學習優異有餘力者可以被選拔做官。

所以以此而推,「演而優則導」指的是演員群體當中的優異者、有餘力者來做導演。

成龍在《笑拳怪招》片場

「優」是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它不僅指身為演員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優秀、對做導演有自己的表達同時兼具人氣,有拉動觀眾進影院的能力。

三合一,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也就是說,投資人把跨界做導演的演員本人看做整個項目的最大賣點,演員本身有表達理念、創作電影的慾望且在需要的時候,有在鏡頭前兼顧出演自己作品的能力。

此種最理想狀態的例子不少,比如成龍、張艾嘉、周星馳、姜文、徐崢、吳京等。

武行出身的成龍早早便在70年代末的《笑拳怪招》做起了導演,延續其成名作《醉拳》的風格,鞏固的是獨一無二的成龍樣式。與其相似的,還有90年代做導演的周星馳和醉心於文藝表達的張艾嘉。

他們本身就是其影片的活招牌,做導演掌控風格是水到渠成。

周星馳首部導演作品《國產凌凌漆》

在香港電影市場最輝煌,演員做導演是票房保證的年代,內地市場是最慘淡的時刻。

製片廠體制未解體之前,各製片廠為了儲備導演人才,于洋、王曉棠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也曾執導電影;而進入90年代後,慘淡的電影市場反而給了姜文、陳冲等演員想要做出不一樣嘗試的契機。

《陽光燦爛的日子》、《天浴》等片子得以誕生,創作、表達和藝術性是那個時代做導演的演員們被賦予的標籤。

「市面上缺少適合我出演的角色或類型,沒有好劇本」的尷尬是徐崢轉型做導演的契機。徐崢的出現和《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的一飛衝天,貢獻了國產片的重要「吸金模式」之一,即「演而優則導 類型創作」的模式。

因此有了「喜劇片陣營」的大鵬、鄧超、陳思誠、黃渤、王寶強、吳君如、文章、包貝爾、小瀋陽、肖央等等;「青春片陣營」的趙薇、蘇有朋(後期兩人的創作題材有轉型);從文藝片創作轉為各種類型嘗試的徐靜蕾;在戰爭動作類型上風生水起的吳京以及多種多樣的類型嘗試者,比如劉若英、黎明、黃磊、張家輝、吳中天、楊采妮等等。

事實證明,成功者寥寥,折戟沉沙者居多。從2012年算起至今,2018年是演員推出導演作品最多的一年。

上院線的17組導演作品中,僅陳思誠、黃渤、姜文的作品在豆瓣評分過6;票房上來看,4人導演的片子票房過5億,6部掙扎在1~5億之間,另有7部百萬、千萬票房不等。

從2015年國產電影票房前20位,「演而優則導」作品佔據6席到如今的票房紅利日漸變少,不由得讓人心生,資本跟風的潮流里,那些捲入導演行列的演員們究竟是出於怎樣的心情來操盤電影的,是為了拓展自己的商業版圖,亦或是為了轉型鋪路,甚至更直接僅是玩票試水心態?

或許郭濤的一段話是頗有代表性的,「當演員走到了一個階段,有了想說的話,轉型做導演很正常」。但是,當你抱著過於順拐的想法進入導演的工作場域時,「你要各路去求爺爺告奶奶,放下架子和各種工種的人溝通,蠻辛苦的,是個臟活累活。」

嚴肅些講,做導演前本就要有覺悟,對於創作和表達沒有貫徹到底的信念,導演這個工作便僅僅成為許多演員演藝生涯中的一次玩票性質的嘗試。

02

門檻低、難度高,導演是個綜合性工種

做導演需要會什麼?似乎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因為在電影五花八門的工種中,導演似乎是最難有其明確技能標註的工種。

它似乎看起來沒有門檻,所以有不少無畏者進入行業。尤其是演員明星本就有光環加持,相比起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導演,融資找個團隊拍電影於他們而言並不是件難事。

難在從劇本階段開始後的一系列過程。何炅和黃渤曾在某節目上交流過他們做導演時的艱難,暴瘦和一夜白頭是心理上承受重擔後在身體上的反應。

所以,做好心態上的準備是做導演的前提,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演而優則導」的演員在一片嘗鮮後便再無作品推出,加之做導演並不是其理想中的職業之一。

國內外不乏對成為導演抱有十足準備的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梅爾·吉普森、羅伯特·雷德福、凱文·科斯特納、芭芭拉·史翠珊、本·阿弗萊克、格蕾塔·葛韋格、西恩·潘等等,作品接連不斷地推出。

格蕾塔·葛韋格(右)在《伯德小姐》片場

國內演員為做導演也有不少準備。

趙薇從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畢業,算是演員中少有得到過加持的學院派;秦海璐28歲開始寫劇本,如今依舊在為她的處女作《拂鄉心》努力;陳建斌44歲做導演拍《一個勺子》時,實現了在心中百轉千回十幾年的夢想。

早在十幾年前,他已經為自己主演的電影《菊花茶》撰寫劇本,為做導演打基礎了。

同時,導演主動掌控一切的光環和演員職業屬性的被動,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即便是沒有長遠的導演生涯規劃,在片場做一次主人的誘惑力也會使得不少演員前仆後繼,哪怕是有著「演技之神」稱號的馬龍·白蘭度。

1961年,他執導了演藝生涯唯一一部作品《獨眼龍》。白蘭度將創作過程中掌控一切的快感稱為「人對自我感到滿意的唯一方式」,但他也明了自己在預算控制上並不擅長。

馬龍·白蘭度在《獨眼龍》片場

有人說,導演是一個雜家。什麼方面都要涉獵,但又無法也無需做到精通。他既要在現場協調各組人員關係,又要有最佳的審美理念,引領整個團隊往前走,要足夠自信也要有一顆強心臟。

而演員轉行做導演,或許與編劇、攝影、主持人、作家、商人等轉換跑亦或沒有絕對的不同,但優勢還是有的。

陳可辛曾言,導演最難處理的便是讓演員在鏡頭前有安全感並作出自如的演出,而優秀的演員做導演有此方面的優勢,他的職業經驗或許能幫助鏡頭內的表演更鬆弛和細膩。

最後,我們自然是鼓勵有導演才能的演員保持其持續性的創作熱情,這是國產電影在市場越發繁榮的當下,最需要的內動力。畢竟,製作水準是一部分,而人才是根本。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雷伊:他為真實的印度電影打開一扇門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虛擬現實單元開幕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