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被「粗大明」誤解的明玉之美

被「粗大明」誤解的明玉之美

談文玩鮮事兒 最受歡迎圖文公號


明初玉器受宋元風格影響較大,中晚期才漸漸有了獨立的風格。明代玉雕的繁榮超過宋元,無論在造型、種類和工藝上都有進步。這些進步為中國玉器發展的另一個高峰—清代玉器的繁榮作了充分的準備。

這個時代玉器業雖集中在北京和蘇,但蘇州已漸漸趕上甚至超過北,故有「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之說。蘇州城內,彙集了大批琢玉高手,生活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的陸子剛,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所雕玉簪,一枝價值玉、六十金。

明代的商業非常發達,民間也因此變得富裕。明代玉器的發展變化也是與社會的變化相關聯的,從總體上看,明代玉器漸趨脫離五代兩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美的藝術風格。

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監監製,而民間觀玉、賞玉之風盛行,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中都開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

同時,古玩商界為適應收藏、玩賞古玉器的社會風氣,還大量製造了古色古香的偽贗古玉器。我們現今還能見到大量這一時期仿製的「古玉」,甚至連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經被明代仿古玉欺騙。

明代玉器有以下幾個特點。

1、明代谷釘紋,多以管鑽套打,谷釘較大橫豎成行,周邊有明顯的套打痕迹。

2、動物造型的耳內多用錐鑽打凹,少見直筒。旋紋細而不均。

3、陰線寬深粗放,邊棱鋒利,槽地砣痕明顯,其過線,岐出現象比比皆是。

4、底子處理不清,不平整,俗稱。

從總體上看,明代裝飾用線以寬而深的陰線為主,截面呈【v】字型,拋物線狀,首尾均出峰。

一直以來,很多人對明代玉器的定義就是粗糙,不夠精美。誤解了「粗大明」的真實意義。粗大明並不是工藝粗糙,粗率,而是指其工藝粗獷、稚拙,相對於後世乾隆工的繁複精巧,更多了些自然流暢之氣,又加上明代玉道未開,好料不多,故玉質多有瑕疵,正是這點倒是成為明玉的一大特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玩大事我先知 的精彩文章:

文玩十忌!我是做不到,你呢?
你真的了解琥珀蜜蠟?

TAG:文玩大事我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