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為什麼說麻黃湯是萬方之王?看看它的這些變幻化裁之後,就明白了

為什麼說麻黃湯是萬方之王?看看它的這些變幻化裁之後,就明白了

說到麻黃湯,可以說它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它的藥物配伍可以說是所有經方中的極致,不僅如此,以麻黃湯為基礎,增減一味葯或幾味葯,其方證與臨床意義就會發生細微或很大的變化,甚至改變一下其中某一味或幾味葯的劑量或者炮製方法,其作用與方證也會發生改變。如果說,桂枝湯被譽為「群方之冠」,那麼,麻黃湯也可以被譽為「萬方之王」。

我們先來看看麻黃湯減去一味葯會怎麼樣?麻黃湯去掉桂枝,就變成了三拗湯,這個方子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被收錄,是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演化而來,有宣肺解表的作用。三拗湯由麻黃、甘草和杏仁組成,所不同的是甘草不需要炙,麻黃不需要去根節,杏仁不需要去皮尖,而且三味葯的劑量是各等分,與麻黃湯有所不同。三拗湯適用於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臨床上常以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或者傷風受寒,頭痛目眩,四肢拘急,咳嗽痰多,胸悶氣促,無汗,口不渴,為典型癥狀,舌脈方面,多以苔白,脈浮為辨脈要點。

三拗湯的配伍原理是怎樣的呢?方中麻黃髮汗散寒,宣肺平喘,之所以不去根節,主要是為了發中有收,使不過於汗;而杏仁宣降肺氣,止咳化痰,之所以不去皮尖,主要是為了散中有澀,使不過於宣;而甘草不炙,主要是取其清熱解毒的作用,還能協同麻黃、杏仁利氣祛痰。三葯配合,能起到疏風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一般麻黃是要去根節的,杏仁是要去皮尖的,甘草是要炙的,但是這三味葯的用法有有悖常規,所以命名為三拗湯。

再來看看麻黃湯加上一味葯會怎麼樣?這裡就不得不說麻黃加術湯了。麻黃加術湯出自《金匱要略》,那麼,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上一味白朮,能有什麼作用呢?主要起到發汗解表、散寒祛濕的作用,多用於風寒夾濕痹證,臨床上常以外感寒濕,惡寒發熱,身體煩疼,無汗不渴,飲食無味為基本特徵,舌脈方面,常以苔白膩,脈浮緊為辨脈要點。

麻黃加術湯的配伍究竟有什麼奧秘呢?全方用麻黃湯祛風以發表,再加白朮除濕而固里,在麻黃湯內加白朮,雖有發汗作用卻不至於多汗,而白朮得麻黃,可以行表裡之濕,又加上桂枝和營達衛,助麻黃以發表;杏仁疏肺降氣,導白朮以宣中;更加甘草協和表裡,使行者行、守者守,並行不悖,如此良方,果真是高深莫測。

看了麻黃湯加一味葯和減一味葯之後,再來看看減去一味或幾味,再加上一味或幾味葯,看看又是一個什麼概念。前面說到三拗湯是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簡稱麻杏石甘湯)演化而來,那麼現在就來看看這個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吧。這個方子是在麻黃湯中去掉桂枝加上石膏組成的,當然,麻黃湯去掉桂枝之後,其他三味葯的劑量也發生了改變,麻黃湯中,麻黃三兩,而這裡是麻黃四兩,這倒在其次,重點是方中石膏,用量是半斤,相當於現代的125克,可謂是「重劑起沉痾」。

那麼,麻杏石甘湯究竟有何妙用?簡單來講,它具有辛涼宣洩、清肺平喘的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邪熱壅肺、鬱熱致喘證。臨床上常以外感風邪,身熱不解,咳嗽喘逆,氣急鼻扇,口渴,有汗或無汗為主證,在舌脈方面,多以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為辨脈要點。

麻杏石甘湯,這樣配伍的意義何在?從主證來看,顯然表證仍在,所以用麻黃宣肺,可以發散在表的寒邪;而汗出而喘,是里熱所迫,所以需要重劑石膏,來清裡層的熱邪;杏仁主要是打輔助,幫助麻黃以平喘;甘草在這裡也是打輔助的,幫助石膏以生津。這樣四味藥用上去,里熱清、表邪解,也就自然而然的汗自止、喘自平。

說到麻杏石甘湯,是麻黃湯的一個變方,那麼麻杏苡甘湯也同樣是麻黃湯的另一個變方。麻杏苡甘湯是在麻黃湯基礎上去掉桂枝,加上薏苡仁組成的,不過麻黃湯原方其他三味葯的劑量也發生了變化,但薏苡仁的劑量卻是麻黃的二倍,也屬於重磅出擊的經方。

麻杏苡甘湯出自《金匱要略》,那麼它有什麼作用呢?一般來講,它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的作用,主證為風濕在表、濕郁化熱證,常以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為典型癥狀,在舌脈上,多以舌苔白、脈浮緩為辨脈要點。那這個麻杏苡甘湯的配伍有什麼特點呢?簡單來說,方中麻黃疏風散邪、除濕溫經;而杏仁宣肺衛之表,充衛而通陽;苡仁除濕驅風,兼能運脾化濕;甘草和諸葯、建中州,4味葯組合起來,具有除風、祛濕、解表、通陽的妙用,所以對於風濕在表、濕郁化熱來說,可謂是「一箭中的」。

由麻黃湯演化的方子,上述幾個是比較簡單的,還有兩個比較複雜的,值得一提。第一個比較複雜的是大青龍湯。大青龍湯仍然出自《傷寒論》,是在麻黃湯原方基礎上加上石膏、生薑、大棗三味葯而成的。只不過麻黃湯原方劑量有所變化,而此處石膏雖然沒有麻杏石甘湯那麼大劑量,但卻有「雞子大」,按照經方劑量單位換算,差不多有現代的40克左右。

那麼,大青龍湯究竟有什麼作用?一般來說,大青龍湯具有發汗解表、兼清里熱的作用,常用來治療的主證則是外感風寒,里有鬱熱證。臨床上常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煩躁,口渴為典型癥狀,在舌脈方面,多以脈浮緊為辨脈要點。

那麼,大青龍湯在配伍上有何妙處呢?本方為麻黃湯倍麻黃、甘草,減輕杏仁的用量,再加石膏、生薑、大棗組成。方中麻黃辛溫發汗,解在表之風寒;桂枝助麻黃髮汗解表;石膏清里熱、除煩躁;杏仁合麻黃以宣降肺氣,通調水道;姜、棗調和營衛;甘草和中調葯。七葯同用,寒溫並用,表裡同治,能一汗而收表裡雙解之效。

最後來說說麻黃湯另一個複雜的變方,那就是華蓋散了。華蓋散出自《聖濟總錄》,由麻黃湯去桂枝,加紫蘇子、陳皮、桑白皮、赤茯苓四味葯組成,當然,麻黃湯原方劑量已經發生了改變,但依然沒有改變它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領域的重要地位。華蓋散主要用於素體痰多、肺感風寒證,臨床上常以咳嗽上氣、呀呷有聲、吐痰色白、胸膈痞滿、鼻塞聲重、惡寒發熱等症為典型癥狀,舌脈方面,多以苔白潤、脈浮緊為辨脈要點。

綜上所述,一個僅僅四味葯的經方麻黃湯,只要稍加化裁,卻能變化出這麼多既經典、又實用的治病良方,而且在臨床中屢試不爽,效如桴鼓,堪稱是中醫方劑的萬世楷模。古人曾言,「讀書須用意,一字值千金」,在經方之中,恰好是「用藥需用意,一葯值千金」,只要懂得化裁的奧秘,一加一減,就能「乾坤大挪移」了。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山楂有這些妙用,名醫張錫純用山楂煎湯治療「月經到期不來」
春季限定之苜蓿菜,這樣吃養生又健康,可別錯過了好時機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