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歷代畫論(連載8)唐宋:《寶章待訪錄》(宋)米芾 撰

歷代畫論(連載8)唐宋:《寶章待訪錄》(宋)米芾 撰

愛佳 - 中國畫 中國美.mp34:46.079999999999984來自聞是書畫打開今日頭條,體驗完整音頻內容

歷代畫論(連載8)唐宋:《寶章待訪錄》(宋)米芾 撰

米芾《三吳詩帖》紙本 行書 縱30.6厘米 橫63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抱素齋主釋讀米南宮寶章待訪錄

【題注】

《寶章待訪錄》,為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所著,自言成書於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八月。然其序言雖雲完成於元祐元年,但其內容並非全部完稿於此時,而是隨著其自身年歲和見識的增長,不斷補錄而成。

全書分為「目睹」和「的聞」兩部分,錄有八十餘件晉唐書法作品。目睹者,自「王羲之《雪晴帖》」以下,共錄五十四條。的聞者,自「唐僧懷素自序」以下,共錄二十九條。

此書記錄了其本人所見晉唐書法名帖的書跡、內容、材料、收藏者以及作品的真偽、題跋、流傳情況,給後人研究書法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在書法史上影響頗大,開後世著錄之先河,甚至有專門模仿此書的論著,如明張丑撰《張氏四表》,即是按此書體例著成。

然而,此文畢竟是米芾自己於多年翰墨生涯中的一篇筆記性文字,其中諸多人名及記錄備忘詞句,只有作者自知其意。又因年代久遠,多已無從考證,故轉譯之事尤難,鮮有人問津。加之譯者才疏學淺,疏於研究,本應錄而不釋,但應編者之命,只能妄加揣測,強行轉注,必至貽笑大方,慚愧汗顏。 若鴻 謹識

歷代畫論(連載8)唐宋:《寶章待訪錄》(宋)米芾 撰

米芾《來戲帖》 翰牘九帖之一 紙本 行草書 縱25.5厘米 橫43.6厘米

序 言

【原文】

漢河間憲王①購書必錄古簡,梁武元、隋唐文帝②金題玉躞③、錦質綉章、破紙斷麻取而華國。天寶以後,或進書得官,亦知上篤好。本朝太宗混一,偽邦國書皆聚。然士民之間尚或藏者,既非寶鑒,皆以世傳,聞見浸多,懼久廢忘,因作《寶章待訪錄》,以俟訪圖書使焉。元祐丙寅八月九日。

歷代畫論(連載8)唐宋:《寶章待訪錄》(宋)米芾 撰

局部

【通譯】

西漢時藏書家河間獻王劉德凡是買到的書必定都用古時書簡抄寫記錄。梁朝的武帝蕭衍、元帝蕭繹與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他們所藏的書畫典冊,不論是用泥金題寫書籤,還是系縛書軸卷使用著非常精美的插簽玉別,亦或用刺繡華美圖案的上好綾錦裝璜,更有前代殘破不堪的書畫典籍,都收集來,以充實國家的收藏。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公元742年——756年)以後,有人靠進獻古籍善本而得到官爵,是因為知道迎合皇上極大的嗜好。宋太宗趙炅一統天下後,將被征服各國與我朝的書籍都彙集於一處。然而不論士人與民間都還有眾多收藏,即便不算是值得寶鑒之物,也都是世代相傳而來的,我所見所聞浸染熏陶得極多,恐怕時日久了就荒廢忘記了。所以寫下《寶章待訪錄》,以便留到以後尋訪這些畫卷書冊之用。元祐年丙寅八月九日。

歷代畫論(連載8)唐宋:《寶章待訪錄》(宋)米芾 撰

【譯註】

①漢河間憲王:即劉德,西漢藏書家。其於孝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以皇子身份受封為河間王,死後謚「獻」,又稱「河間獻王」。「憲」系「獻」之筆誤。劉德為人勤奮,學識豐富,每聞有古書,鑒別過後,便出資收購。《毛詩》、《禮記》、《左傳》等重要的儒家經典,都是經劉德辨析、勘誤訂正後才得以流傳的。

②梁武元、隋唐文帝:梁武元,即指梁朝的武帝蕭衍與元帝蕭繹;隋唐文帝,即指隋文帝楊堅與唐太宗李世民。皆為歷史上著名的的書法大家和藏書大家。

③金題玉躞:金題,即指用泥金書寫的題籤;玉躞,即指系縛書卷的玉別子,又稱「插簽」。此處謂極其精美的書畫或書籍的裝潢。古代的書畫、書籍,都為捲軸,裝幀後須題籤註明軸卷的內容,並以玉質或骨質的插簽別子綁縛鎖扣。

歷代畫論(連載8)唐宋:《寶章待訪錄》(宋)米芾 撰

正 文

【目睹】

△晉右軍王羲之書《雪晴帖》

右真跡在承務郎吳郡蘇激①處,集賢校理舜欽②子也。帖尾有古跋、君倩字及褚氏字印。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在乘務郎吳郡的蘇激那裡,他是集賢校理蘇舜欽的兒子。帖子的末尾有古人題跋,與君倩字樣及褚氏字樣的印章。

【譯註】

①蘇激,字志東,蘇舜欽子。

②舜欽:即蘇舜欽。字子美,北宋詩人、書法家。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

歷代畫論(連載8)唐宋:《寶章待訪錄》(宋)米芾 撰

△陳僧智永真草書《歸田賦》

右真跡在襄陽魏泰處,故南昌人裝題曰:「虞世南白麻紙。」有古跋曰:「開成五年,白馬寺臨一過,潭記。」某官潭,泰游湖外,攜行賞跋累日。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在襄陽魏泰那裡,所以南昌人裝裱題跋道:「虞世南白麻紙。」有古時題跋說:「開成五年,在白馬寺臨寫過一遍,潭記。」我在潭州做官時,在湖外遊玩,一路上攜帶著賞玩題跋很多日子。

△唐率更令歐陽詢書《衛靈公天寒鑿池帖》

右真跡麻紙,在魏泰處。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為麻紙所書,在魏泰那裡。

△唐彭王傅徐浩書張九齡《司徒告》

右真跡用一尺高絹,書多渴筆。詞云:「正大廈者,柱石之力;匡帝業者,輔相之功。生則保其雄名,沒猶稱其盛德。」今在其孫曲江人嶺南縣令張仲容處。某官於桂林,借留半月,仍以紙覆裹,欲為重背,仲容惜其印縫古紙不許。九齡《神道碑》亦浩書。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用一尺高麗絹寫成,多是乾澀筆跡。詞的內容為:「高大的建築能屹立不倒是柱子和基石的緣故;一個朝代的興盛,是輔助皇帝的大臣的功勞。活著的時候聲名遠播,死後依然名垂千古。」此篇現在他的孫子,曲江人嶺南縣令張仲容那裡。我在桂林做官時,借來留存半月,總是用紙包裹著,想要從新裱褙,張仲容愛惜他背面有騎縫印,並且是古紙,所以沒有同意。張九齡的《神道碑》也是徐浩所寫。

△唐中書令褚遂良《枯木賦》

右唐粉蠟紙拓書也,在承議郎合肥魏倫處,收以為真跡,魏氏刻石。某官杭過潤,借觀於甘露寺。

【譯文】

上面的《枯木賦》是用唐代的粉蠟紙拓書而成的,在承議郎合肥魏倫那裡,收藏時認為是真跡,魏氏刻於石上。我去杭州赴任路過潤州時,在甘露寺借來觀賞過。

△唐太師顏真卿書《送辛子序》

右真跡楮紙書,在寶文閣學士謝景溫處。前後為好事者以筆描二大印,其文亂,仍書「鉉」字,其中幸不合縫,鑒非鉉筆,甚累墨寶。某佐寶文於潭,屢經賞閱。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是用楮紙寫成,在寶文閣學士謝景溫那裡。前後都被好事者用筆描會兩個大印,文字繚亂,卻寫有「鉉」字,所幸字中不嚴絲合縫,鑒定並非是崔鉉親筆,真是牽累了這件墨寶。我在潭州輔佐謝景溫,曾多次玩賞閱讀過。

【譯註】

①楮紙:楮是一種落葉喬木,樹皮是製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楮紙就是用楮皮所制之紙。

△陳僧智永《千文》

右唐粉蠟紙拓書,有古跋云:「契闊艱難,不敢失墜,信好事也。」在前國子監直講楊褒處,得於外舅王安國。某元豐五年過金陵見之。內二真字雙鉤填者,然人猶未信為拓焉。

【譯文】

上面的智永《千字文》是用唐代的粉蠟紙拓書而成的,有古人題跋說:「辛苦艱難,不敢失落,相信是好事。」在前國子監直講楊褒那裡,是他從外舅王安國處得到的。我元豐五年經過金陵時見到過。裡面兩個真字明明是雙鉤填寫的,但是人們還是不信是拓書而成的。」

△陳僧智永《千文》

右楮紙書,唐人臨寫,在宣德郎陳幵處。恭公侄作梵夾冊,雖非真跡,秀潤圓活逼真,今已罕得。某嘗三閱。

【譯文】

上面的智永《千字文》用楮紙寫成,是唐朝人臨寫的,在宣德郎陳幵那裡。陳恭公的侄子陳幵將其裝禎幀成梵夾冊,雖然不是真跡,但字跡秀潤圓活非常逼真,今天已經很難得了。我曾經閱賞過三次。

△智永《千文》半卷

右黃麻紙,唐人臨書,在刑部尚書丹陽蘇頌處。

【譯文】

上面的智永《千字文》是黃麻紙,唐朝人臨寫的,在刑部尚書丹陽蘇頌手裡。

△王右軍《蘭亭燕集序》

右唐粉蠟紙雙鉤摹本,在蘇激處。精神筆力毫髮畢備,下真跡一等。此幾馮承素輩拓賜大臣者。舜欽父集賢校理耆購於蜀僧元靄。某與激友善,每過,公必一出,遂親為背飾。

【譯文】

上面的《蘭亭序》是用唐代的粉蠟紙雙鉤摹拓而成,在蘇激手裡。精神與筆力分毫細微處皆能體現,比真跡略遜一籌。這大概就是馮承素這類人摹拓制賜給大臣的。蘇舜欽的父親集賢校理蘇耆從蜀僧元靄處購得。我與蘇激關係很好,每次到他那裡,他必然拿出來給我看,所以我親自為其做了背飾。

【譯註】

①耆:即蘇耆。字國老,蘇易簡之子,蘇舜欽、蘇舜元、蘇舜賓之父。其父蘇易簡、子蘇舜欽、蘇舜元被後世稱為「中江三蘇」。

△唐太師顏真卿《乞米帖》

右真跡楮紙在朝請郎蘇澥處。度支郎中舜元子也,得於關中安氏。士人多有臨拓本。此卷古玉軸,縫有舜元字印,范仲淹而下題跋。某嘗十餘閱。

【譯文】

上面的《乞米帖》是楮紙,在朝請郎蘇澥手裡,他是度支郎中蘇舜元的兒子,是從關中安氏那裡得到的。很多士人手裡都有臨拓本。此卷是古玉做的軸,騎縫處有蘇舜元名字的印章,范仲淹在下面題跋。我曾經觀賞過十餘次之多。

△唐率府長史《張旭四帖》

右真跡在杭州陸氏,大姓也。舊有五帖:第一秋深,第二前發,第三汝官,第四昨日,第五承須。今所存四帖,「汝官」後有一古印文記,不可辨。「昨日」、「承須」二帖,襞紙也。陸氏子素從奉議郎關景仁學,關因借撫三大帖,余丱見石本於鎮戎軍。及冠,官桂林,朝奉大夫關杞為使者語及,始知石在關氏。二十五,官潭,杞通判邠州,以石本見寄。三十五,官杭,而景仁為錢塘令,陸氏子登進士第者來謁,與關謝而閱之。既見真跡,獨「秋深」一帖詰之,良久,顰蹙而言:嘉祐中,太守沈文通借觀,拆留不還,自此不復借出,因亦不復借閱。遣工撫得之即歸,詰遘弟遬,時為郡從事,乃言在其侄延嗣處,後復得閱,今歸餘家。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在杭州陸氏那裡,是大姓家族。原來有五帖:第一秋深,第二前發,第三汝官,第四昨日,第五承須。今天還存有四帖,「汝官」後有一古印記號,不能辨認。「昨日」、「承須」二帖,是用襞紙。陸氏的兒子素來師從奉議郎關景仁學書,關景仁所以借出三大帖來臨寫,我兒時在鎮戎軍見到石刻本。二十歲時,在桂林做官,朝奉大夫關杞的使者曾談及此書,我才知道原石在關氏那裡。二十五歲我去潭州為官,關杞為邠州通判,他把石本寄給我看。三十五歲時,我在杭州為官,而關景仁是錢塘令,陸氏的兒子考上進士前來拜謁,與關景仁一起酬答並一起賞閱此帖。既然見到真跡,唯獨不見「秋深」一帖便追問,過了很久,皺著眉頭說:嘉祐年,太守沈文通借走觀看,滯留不肯歸還,自此沒有再借出過,因此也不能再借閱了。後派遣匠人前去臨寫後即回來,便追問沈文通的弟弟沈遬,當時他是郡從事,說在他的侄子沈延嗣那裡,後來終於得以見到,現在又回我家了。

【譯註】

①丱:即指年幼。丱像古代兒童頭上束的上翹的兩隻角辮。

②及冠:即指到了「弱冠」的年紀。冠,指代成年。古人二十歲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弱冠」即年滿二十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③詰遘弟遬:詰,詰問;遘,即沈文通,其名沈遘,字文通;遬:即沈文通弟,名沈遬。

△王右軍《來戲帖》

右麻紙,六朝人所臨寫,旁註小真字數枚,復以雌黃覆之。在蘇州故相丁謂孫景處,後以一萬質於鄆州梁子志處,故相梁適孫也。又有《唐雙鉤撫帖》,亦在丁景處。某皆有題跋。

【譯文】

上面的《來戲帖》是麻紙,為六朝人所臨寫,旁邊注有幾個楷書小字,又用雌黃覆蓋住了。在蘇州故相丁謂的孫子丁景手裡,後以一萬錢抵押在鄆州梁子志處,他是故相梁適的孫子。又有《唐雙鉤撫帖》,也在丁景手裡。我都寫有題跋。

【譯註】

①雌黃:雌黃系可用來製成顏料或做褪色劑的礦物。古代寫字用紙多為黃色,古人在抄書或校書時一旦遇有錯字誤書處,則用雌黃將錯誤處塗掉,然後改寫。

△韓擇《木八分》

右真跡楮紙,在丁景處。第二行書官位,以大字改為中字。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是用楮紙寫成,在丁景處。第二行寫有官位,先是大字後改為中字。

△唐太師顏魯公書《名兩字》

右真跡書嶺南刺史綾告,在朝奉郎臨江許彥先處。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寫著嶺南刺史綾告,在朝奉郎臨江許彥先那裡。

△唐辯才弟子草書《千文》

右黃麻書,在龍圖閣直學士吳郡滕元發處。滕以為智永書,某閱其前空兩才字,全不書,固以疑之;後復空永字,遂定為辯才弟子所書,故特闕其祖師二名耳。

【譯文】

上面的這篇是用黃麻紙寫成,在龍圖閣直學士吳郡滕元發處。滕元發認為是智永所書,我看到前面空了兩個「才」字,全不寫,所以以懷疑;後面又空了「永」字,所以認定是辯才和尚的弟子所書,所因此特意缺少他們祖師名諱的兩個字。

【譯註】

①闕:即「缺」。

△唐虞世南《枕卧帖》

右雙鉤唐模本,在朝奉大夫錢塘關杞處。上有儲氏圖書古印。關嘗謂某曰:昔越州一寺修佛殿,於梁棟內龕藏一函古撫數十本,所可記者,王右軍《十七帖》,世南《枕卧帖》、《十斗九帖》,褚遂良《奉書寧帖》,上皆有儲氏圖書字印,致功精絕,毫髮干濃畢備。關與僧善購得《枕卧》、《十斗九》、《書寧》三帖。

【譯文】

上面的這篇是雙鉤的唐代摹本,在錢塘的朝奉大夫關杞處。上面有「儲氏圖書」的古印。關杞曾經對我說:過去越州一個寺廟修繕佛殿,在梁棟內龕里藏一函古代臨帖數十本,能夠記得的是王右軍《十七帖》,虞世南《枕卧帖》、《十斗九帖》,褚遂良《奉書寧帖》,上面都有「儲氏圖書」字印,做工精緻絕妙,毫髮干濃都一應齊備。關杞與僧善購得其中的《枕卧》、《十斗九》、《書寧》三帖。

△唐秘書少監虞世南《積時帖》

右古雙鉤摹本,在承議郎洛陽李熙處。翰林學士維之孫亦縫有儲氏印,某借撫石。

【譯文】

上面的這篇雙鉤摹本,在承議郎洛陽李熙手裡。翰林學士韓維的孫子也綴有儲氏印章,我借來摹刻上石。

△唐僧高閑草書《千文》

右楮紙真跡,在承議郎李熙處。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是用楮紙寫成,在承議郎李熙處。

△唐禮部尚書沈傳師書《道林詩》

右在潭州道林寺四絕堂,以杉板薄,略布粉,不蓋紋,故歲久不脫。裴休書杜甫詩,只存一甫字。某嘗為杜板行以紀其事。沈牌,某官潭借留書齋半歲,拓得之石本為撫石。僧希白務於勁快,多改落筆端直,無復縹眇縈迴飛動之勢。

【譯文】

上面的這篇《道林詩》在潭州道林寺四絕堂,因為杉板很薄,略微塗粉,並未蓋住紋路,所以雖然年代久遠也沒有脫落。裴休所寫的杜甫詩,只留存了一個「甫」字。我曾以杜甫詩板子上的行書以紀其事。而沈傳師寫的這個牌子,我在潭州做官時借來留在書齋半年,拓得它的臨本摹刻上石。僧人希白追求勁快,落筆多變得端正豎直,不再有縹眇縈迴飛動之勢。

△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荀氏漢書節》

右楮冊小楷,在潭州南楚門胡氏淳處。

【譯文】

上面的這篇是在楮紙冊頁上用小楷寫成,在潭州南楚門胡氏淳那裡。

△唐歐陽詢書《道林之寺牌》

右在潭州道林寺。筆力險勁,勾勒而成,有刻板本。又江南廬山,多裴休題寺塔諸額,雖乏筆力,皆種種可愛。

【譯文】

上面的這篇在潭州道林寺。用筆力道險勁,是勾勒而成的,有刻板的本子。並且在江南的廬山,寺塔很多匾額多是裴休所題寫的,雖然缺乏筆力,但都各有種種可愛之處。

△羲之《千文》

右楮紙書字,筆力圓熟。在宣州觀察支使王仲詵處,故相圭之侄。謬題賀知章書四字於韻字下,非也。

【譯文】

上面的這篇是用楮紙寫成,筆力圓潤嫻熟。在宣州觀察支使王仲詵處,他是前任宰相王圭的侄子。在韻字下錯題了「賀知章書」四個字,是錯的。

△顏魯公《頓首夫人》

右真跡楮紙,破爛過半,在駙馬都尉王晉卿家。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是用楮紙寫成,一多半都破爛了,在駙馬都尉王晉卿家裡。

△孫過庭草書《千文》

右真跡黃麻紙書。縫有梁秀收閱字印、王氏圖書四字,隨圈四轉,其異制也,在如上。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是用黃麻紙書寫的。騎縫上有「梁秀收閱」的印章,「王氏圖書」四個字,隨著邊沿四面旋轉,是很奇異的規制,就像上面看到的一樣

△懷素《詩一首》

右真跡絹書,在王晉卿第。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是用絹書寫的,在王晉卿的府第。

△張長史虎兒等《三帖》

右楮紙真跡,同上。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用楮紙寫成,同上。

△晉武帝、王渾、王戎、王衍、郗愔、陸統、桓溫、陸雲、謝安、謝萬等《十四帖》

右真跡在駙馬都尉李公照第。武帝、王戎書字有篆籀氣象,奇古,墨色如漆紙,皆磨破,上有開元二字,小印太平公主胡書,印美哉,不可得而加矣,世之奇書也。王涯永存珍秘印、殷浩之印、梁秀收閱古書記字印。內郗愔一帖即閣本法帖所錄者。昔使王著取溥家書,與閣下書雜模,此卷中獨取愔兩行,餘在所棄,哀哉。謝安《慰問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子敬帖尾也。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在駙馬都尉李公照的府第。武帝、王戎寫字有篆籀書法的風格,非常有奇古之氣,墨色有如漆紙,都磨破了,上有「開元」兩個字,小印「太平公主」是胡人書體,印章極美,實在是不可多得,是世上難得的絕好書法。上面有「王涯永存珍秘印」、「殷浩之印」、「梁秀收閱古書記」等字印。其中郗愔的這個帖子即是《淳化閣帖》中收錄的。當年是王著用溥家的藏書,與祕閣中藏書摻雜在一起摹刻的,此卷中只收錄郗愔兩行書法,其餘的都被棄而不用的,真是可惜啊。謝安的《慰問帖》字跡清新古雅,在二王書法之上,適合寫在王獻之書法後面做批語。

△晉謝奕、謝安、桓溫三帖

右真跡,麻紙書,在李公照家。上有鍾紹京書印、竇蒙審定字印印。謝安一帖,為後人恐墨淡,復用深墨填過,使人惋怛,與前卷並有絹帖書爵號,自為名筆。

【譯文】

上面的這篇真跡用麻紙書寫,在李公照家。上有「鍾紹京書印」、「竇蒙審定字印」印。謝安的那一個帖,後人覺得墨淡,又用深墨填寫過一遍,使人十分惋惜傷痛,與前面書卷一併都有用絹書寫的爵號,自認為是名筆。

△黃素《黃庭經》

右同上字札,古無褚薛體,殆六朝人所作。縫有鍾紹京印,後有陶榖漢時跋云:「此《換鵝經》也。」甲戌九月十一日,百計取得此書,詳觀,誠無唐盛時,是銛鋒筆行書,雖恐非右軍,誠爾。界行有鍾紹京書印,二字小印卷末,真寫胎仙二字,用陳氏圖書印印之。又有錢氏忠孝之家印紙,跋云:「山陰道士劉君以群鵝獻右軍,乞書《黃庭經》,此是也。」逸少真書此經與《樂毅論》、《太史箴告誓文》累表也。《蘭亭》、《洛神賦》皆行書,其他並草書也。草十行敵行書一字,行書十行敵真書一字耳。又續題云:「此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罷任,過浚郊,遺光祿朱卿。朱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後封博王,王薨,予獲於舊邸,時貞明庚辰秋也。晉都梁苑,因重背之。中書舍人陶榖記。」是日降麻,以京兆安彥威兼副都統。米某跋云:「印小字,乃唐越公鍾紹京印也。」此書在李太師第,固是甲觀。

【譯文】

上面的這篇同上面所說書札一樣,古時沒有褚薛體,大概是六朝人所作。騎縫處有「鍾紹京印」,後有陶榖於後漢時的題跋寫道:「這是《換鵝經》。」甲戌九月十一日,我千方百計得到此帖,仔細觀看,實在沒有唐朝鼎盛時好,是鋒利筆鋒的行書,恐怕不是王羲之所寫,確實如此。界格行間有「鍾紹京書印」,卷末有一枚兩個字的小印,楷書寫「胎仙」二字,用「陳氏圖書印」印在上面。又有錢氏忠孝之家印紙,題跋說道:「山陰道士劉君以群鵝獻給王羲之,想換他寫的《黃庭經》,這個就是。」王羲之用楷書寫的這篇,與《樂毅論》、《太史箴告誓文》都是堪為表率的楷書書體。《蘭亭》、《洛神賦》都是行書,其他就是草書了。草書十行堪比行書一字,行書十行堪比楷書一字。又接續題道:「這是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罷官,路過浚水之郊,贈給光祿朱卿。朱卿名友文,是朱梁祖的兒子,後封博王,王死後,我獲得於舊邸,時間是貞明年間庚辰的秋天。晉(即後晉)都城汴梁,重新裱褙。中書舍人陶榖記。」那天朝廷頒授官至,以京城長官安彥威兼副都統。米芾題跋說:「印上小字,是唐越公鍾紹京的印章。」此書在李太師府第,真正堪稱是第一等的。

【譯註】

①陶榖:字秀實,五代至北宋人。本姓唐,祖唐彥謙,避後晉高祖石敬瑭諱而改姓陶。歷任慈、絳、澧三州刺史,有詩名,自號鹿門先生。

②銛:鋒利。都音「先」。

③逸少:即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

④《黃庭經》《樂毅論》、《太史箴告誓文》:均為王羲之小楷書作。

⑤浚郊:即浚水之郊,指大梁之郊,大梁即汴梁。

⑥遺:給予,饋贈。都音「為」。

△顏魯公、郭定襄《爭坐位第一帖》

右楮紙,真跡,用先豐縣先天廣德中牒起草,禿筆字,字意相連,屬飛動詭形異狀,得於意外也。世之顏行第一書也。縫有顏氏守一圖書字印。在宣教郎安師文處,長安大姓也,為解鹽池句當官,攜入京,欲背,予得見之。安自云:「季明《文鹿脯帖》在其家。」

【譯文】

上面的這篇楮紙,是真跡,用先豐縣先天廣德中牒起草,禿筆寫成,字意相連,屬於飛動的詭形異狀,是獲得於意外的。顏的行書傳世中最好的。騎縫有「顏氏守一圖書」字印。在宣教郎安師文那裡,他是長安的大姓名門,在解鹽池句當官,攜待入京城,想裝裱,我得以見到。安自己說:「季明的《文鹿脯帖》在他家。」

△晉王右軍《稚恭進鎮帖》

右麻紙書跡,後有太常卿蕭佑題跋,在前著作郎丁仲修處。

【譯文】

上面這篇用麻紙書寫,後面有太常卿蕭佑的題跋,在前著作郎丁仲修那裡。

△晉王羲之《官奴帖》

右雙鉤,麻紙本,亦在王仲修處。

【譯文】

上面這篇雙鉤,是麻紙本,也在王仲修那裡。

△唐張右史季明《賀八清鑒等帖》

右楮紙,真跡,筆法勁古,不類他書,世間季明第一書也。在承議郎蘇液處,世多刻石。

【譯文】

上面的這篇是楮紙,是真跡,筆法蒼勁古雅,與其他書法不同,是世間所存張季明書法中最好的。在承議郎蘇液手裡,存世有很多刻石。

△懷素《千文》

右絹書,真跡,在蘇液處,沈遘刻板本是也。

【譯文】

上面這篇用絹書寫,是真跡,在蘇液那裡,是沈遘的刻本。

△懷素書《任華草書歌》

右真跡,兩幅,絹書,字法清逸,歌辭奇偉,在駙馬都尉王晉卿第。尚方有三幅,乃其後幅,適完嘗請出第,觀復歸尚方。

【譯文】

上面這篇是真跡,兩幅,用絹書寫,筆法清秀飄逸,語句奇偉,在駙馬都尉王晉卿的府第。王晉卿有三幅,是後面的幾幅,曾經把這幅字借出府第,觀賞後又還給王晉卿。

△李邕《多熱要葛粉帖》

右白麻紙,真跡,上有唐氏雜跡字印、陳氏圖書字印、勾德元圖書記字印,紫微舍人石揚休物,今在其孫前宿州支使夷庚處。前一帖與《光八郎謝惠鹿帖》真跡,余過甬上,於夷庚處購得之。

【譯文】

上面這篇寫在白麻紙上,是真跡,上面有「唐氏雜跡」字印、「陳氏圖書」字印、「勾德元圖書記」字印,紫微舍人石揚休的東西,現在在他的孫子,前宿州支使夷庚手裡。前一帖與《光八郎謝惠鹿帖》的真跡,我路過甬上時,在夷庚處購買得到了它。

△懷素草書《祝融高座帖》

右絹書,兩行,此字入神,石紫微嘗刻石,有六行在,不見前四行。問夷庚,云:「在王洙參政家。」此亦為其子弟購去矣。

【譯文】

上面這篇寫在絹上,有兩行字。此字入神,石紫微曾經刻石,有六行還在,不見前面四行。問夷庚,回答說:「在王洙參政家。」這也是被他的子弟買走了。

△陳賢《草書帖》

右六七紙,字奇逸難辨,如日本書。上亦有唐氏雜跡字印,在駙馬都尉李公照家。

【譯文】

上面這六七篇紙,字跡奇逸,難以辨認,好像是日本的文字。上面也有「唐氏雜跡」字印,在駙馬都尉李公照家。

△顏真卿《祭叔濠州使君文》

右真跡,楮紙,書改抹多,在長安。安氏子師文攜至京。

上面這篇真跡,寫在楮紙上,有多處塗抹改動,在長安。安氏的兒子安師文攜待到了京城。

△顏真卿《疏拙帖》

右麻紙書,真字,清勁秀髮,亦與李大夫,時顏責硤州別駕,此顏第一帖也。

【譯文】

上面這篇用麻紙書寫,楷書,清勁秀髮,和李大夫一樣,那時顏的職務是硤州別駕,這是顏真卿最好的字帖。

△《懷素三帖》

右絹帖,雲貧道胸中如刀刺。第二帖見顏公,第三帖律公發,懷素不與,世之第一帖也,亦見於師文。

【譯文】

上面這篇帖子是寫在絹上的,帖中說:「貧道胸中如刀刺」。第二帖內有關於「顏真卿」內容,第三帖以「律公」二字開頭,訴說了懷素的不快,是存世最好的帖子,也是在師文那裡看到的。

【譯註】

①不與:三帖敘述懷素病中遇人求字,心中鬱悶不快。

△《懷素自序》

右在湖北運判承議郎蘇泌處。前一帖破碎不存,其父舜欽補之。

【譯文】

上面這篇書法在湖北運判承議郎蘇泌那裡。前一帖已經破碎不存,其父蘇舜欽為其修補。

△《庾翼帖》

全福上有竇蒙審定印。

【譯文】

全福上有「竇蒙審定」印。

△張芝、王翼二帖非真。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

△歐陽詢碧箋四帖,草聖

△顏真卿與李大夫奏事張漵二帖

△懷素草書三幅,楊凝式書三帖

△皇象急就唐撫奇絕

右在故相張公齊賢孫、名直清、字汝欽處,今為楚州山陽主簿。

【譯文】

上面這篇在前任宰相張公齊的孫子那裡,他名叫直清、字汝欽,現在是楚州山陽主簿。

△王右軍《相溫破羌帖》有開元印,唐懷充跋。

右筆法入神奇絕,帖與王仲修學士家《稚恭帖》同是神物,有開元印,懷充跋。在蘇澄道淵之子之純處,今為歙州判官。

【譯文】

上面這篇筆法入神奇絕,帖子與王仲修學士家的《稚恭帖》同樣都是神物,有「開元印」,懷充題跋。在蘇澄蘇道淵的兒子,蘇之純手裡,現在官居歙州判官。

△王獻之《送梨帖》,有黎氏印,連柳公權跋。王右軍《言敘帖》兩行有貞觀半印,徐僧權字。

右在左藏庫副使劉季孫處,據柳公權跋,於唐太宗書前雜出獻之書,乃將其父書卻粘於獻之帖後雲。又一帖,柳誤以父為子矣,況不知書者乎。

【譯文】

上面這篇在左藏庫副使劉季孫處,據柳公權的題跋,是將王獻之的書法夾雜在唐太宗的書法前,是將其父親的書法粘在王獻之的帖子後面。又有一個帖子,柳公權誤將父親當做兒子,何況不知到書法的人呢。

△李邕四帖,內一幅碧箋,有唐氏雜跡印,勾德元圖書記印、陳氏圖書印,與石夷庚所藏《多熱帖》同。

右在章子厚家。

【譯文】

上面這篇在章子厚家。

△王右軍《筆陣圖》,前有自寫真,紙緊,薄如金葉,索索有聲。

右同上,章公自云:借於趙竦。今為蔡河撥發。

【譯文】

上面這篇同上,章公自說:借給趙竦了,現在官居蔡河撥發。

△王右軍《紙妙筆精帖》,有貞觀印。王太令《日寒帖》,有唐氏雜跡印。

右故相王曾家物,在其孫景融處,後為前龍圖待制沈括存中取之。古跋,右軍作,羊欣大令作,薄紹之仍將大中歲跋颳去數字,填為薛邕記之。而故相薛居正題曰:「和傅遺余。」此蓋和凝為薛氏故物,歸居正耳。唐太宗雅不喜子敬書,故時人以他名名之以應募。所謂紹之書,曰:乃於耳字不颳去,及不次獻之頓首,字猶在,一分許可識。大中所跋,既不能辨,復為不鑒之人所收,遂使至寶永失其真,吁可痛也。

【譯文】

上面二王法帖是前宰相王曾的家傳之物,在他的孫子王景融手裡,後為前龍圖待制沈括沈存中得到。古人題跋有「右軍作,羊欣大令作」,薄紹之卻將唐大中年間的題跋颳去數字,改為「薛邕記之」。而前宰相薛居正題跋說:「和傅遺余。」這大概是因為和凝給薛氏的舊物,所以後來歸薛居正所有了。唐太宗雅緻,不喜歡王獻之的書法,所以當時的人用別人的名字命名以應皇帝的徵募。所以薄紹之的題跋寫道:到「耳」字的地方不颳去,到「不次獻之頓首」這裡,這些字都還在,一分辨或可以識得。大中年間所題跋的字,既然不能辨認,如果被不懂得鑒賞的人收藏,致使至寶永遠失去其本來面目,真是讓人心痛啊。

【譯註】

①王曾:字孝先。官至參知政事,即宰相,因稱故相。

②沈括存中:沈括,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改革家。著有《夢溪筆談》。

③羊欣大令:羊欣,字敬元,東晉、南朝宋時著名書法家,師法王獻之;大令,即王獻之,字子敬,因官中書令,世稱「王大令」,與其父並稱「二王」。

④薄紹之:字敬叔,南朝宋人。善書,時與羊欣並稱為「羊薄」。紹之系南朝宋人早唐大中年四百餘年,緣何颳去唐大中年間題跋,並改填唐朝人薛邕姓名,實令人費解。若非另有其人,則必是米芾筆誤。

⑤大中:唐宣宗李忱的年號(公元847年—860年),共計14年。

⑥薛邕:唐人,曾任歙州刺史、監察御史、禮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⑦薛居正:字子平。北宋大臣、史學家,因官參知政事,即宰相,因稱故相。

⑧和傅:和,即和凝;傅,系尊稱。

⑨和凝:即唐末五代詩人魚玄機,女,又名韋莊。

【的聞】

△唐僧懷素《自序》

右在朝奉郎蘇液處,杭州沈氏嘗刻板本。泌、激皆舜欽子。蘇氏自參知政事易簡之子耆,耆子舜欽,欽之子激,四世好事有精鑒,亦張彥遠之比已。上三事,並激雲見之。

【譯文】

上面所說的懷素《自序》在朝奉郎蘇液處收藏,杭州姓沈氏曾經做了此帖的刻本。蘇泌和蘇激都是蘇舜欽的兒子。蘇氏一家自參知政事蘇易簡到他的兒子蘇耆,到蘇耆的兒子蘇舜欽,到蘇舜欽的兒子蘇激,四代人都雅好書道並精於鑒賞,並以前代著名的鑒賞大家張彥遠自比。以上三件事我聽見蘇激說過。

△洪元慎《集右軍越州兩碑》

右真跡,在越州僧正子文處。嘗通許借,未果。

【譯文】

上面的這篇《集右軍越州兩碑》真跡,在越州僧正子文處。我曾經想用質押的方式向他求借,未能如願。

△褚遂良書《黃庭經》

右聞綠綾所書,丁謂孫倩處。質在無錫民家,士多因邑官借出。

【譯文】

上面所說的褚遂良書《黃庭經》,聽聞是用綠綾所書,人說在孫倩那裡。抵押在無錫的民間人家,士人多因邑官借出來用。

△王右軍書《家譜》

右在山陰縣王氏家,越州教授王渙之以書抵某,具言有此書。

【譯文】

上面說的《家譜》在山陰縣王氏家,越州的教授王渙之寫書信給我,說得很明白確有此書。

△虞世南《書經》

右同上,在越州上虞。

【譯文】

上面說的《書經》同上,在越州的上虞。

△晉中令王獻之《己復此節帖》

右在朝請大夫新昌石元之家,關景仁屢見之,嘗撫石。某見兩本,字札精妙。

【譯文】

上面說的《己復此節帖》在朝請大夫新昌石元之得家中,關景仁曾屢屢見到過,曾經刻制了石刻本。我就見過兩本拓本,字跡果然精妙

△虞世南書《汝南公主銘》起草

右在通直郎洛陽王護處,見撫本。給事中舉元子云:真跡在洛陽好事家,有古跋。

【譯文】

上面的《汝南公主銘》在通直郎洛陽王護那裡,我見過臨本。給事中舉元子說:真跡在洛陽好事者家中,上面有古人的題跋。

△歐陽詢《四帖》

右同上。

【譯文】

上面的歐陽詢《四帖》同上。

△顏魯公書《韻海》

右聞大書朱字,魯公書小字,他人作蘇駒雲。在其父刑部尚書處。

【譯文】

上面的《韻海》聽說是大書的紅字,上面顏真卿書寫的小字,別人認作是蘇駒。在他父親刑部尚書那裡。

△柳公權書《柳尊師墓誌》

右真跡,在錢塘唐垌處。

【譯文】

上面的《柳尊師墓誌》真跡,在錢塘唐垌那裡。

△張長史《千文》三帖

右同上,模石乃李師中也,洛陽人。

【譯文】

上面的《千字文》同上,刻石的人是李師中,洛陽人。

歐陽詢《鄱陽帖》

右同上,模石在靈隱寺。

【譯文】

上面的《鄱陽帖》同上,刻石在靈隱寺。

△褚遂良《臨王右軍二帖》

右同上,並坰自雲,未肯輕出。

【譯文】

上面的《臨王右軍二帖》同上,並且唐垌自己說,是不肯輕易拿出來給人看的。

△《老子西升經》,褚遂良書,閻立本畫

右在觀文殿學士洛陽馮京處。

【譯文】

上面的《老子西升經》在觀文殿學士洛陽馮京那裡。

△晉王惲《真草帖》,晉《張翼帖》,宋《阮研帖》,宋《蕭思話表文》,《帝批答》

右在駙馬都尉李瑋處。某並見石本,後見李云:「在高橋楊氏。」未獲見。

【譯文】

上面的諸多帖子在駙馬都尉李瑋那裡。我並見到過石刻本,後聽李瑋說:「在高橋的楊氏那裡。」並未曾見到過。

△顏真卿《寒食帖》

右綾紙書,在中書舍人錢勰處,世多石本。

【譯文】

上面的《寒食帖》是用綾紙所書,在中書舍人錢勰那裡,世上多石刻本。

△王右軍《玉潤帖》

右蘇州教授閭丘吁云:在承議郎建安王實處。有古跋。令裝書人背,久不還。及剪卻半跋,皆唐名公也,付理不可得,匠人願陪四十千,即知其切,真得金已多。

【譯文】

關於上面的《玉潤帖》,蘇州教授閭丘吁說:在承議郎建安王實那裡。有古人題跋。請裝書匠人裱褙,很久而不歸還。竟然剪去了一半的題跋,都是唐朝的名人字跡,去講理也沒有結果,裝裱匠人願賠償四十千錢,要知道他如此剪切一下,得到的金錢會更多。

△《蘭亭撫本》

右正議大夫章惇跋,蘇激所收蘭亭雲,此與吾家所收同。

【譯文】

上面的《蘭亭撫本》有正議大夫章惇的題跋,蘇激在所收藏的《蘭亭》上寫道,這與我家所收藏的是一樣的。

△褚遂良《奉書寧帖》

右在關杞,某見石本。

【譯文】

上面的《奉書寧帖》在關蔚宗手裡,我見到過石刻本。

【譯註】

①關杞:即關蔚宗。北宋詩人關景仁之弟。平生好事,多蓄書、畫,遊宦交廣。

△晉葛玄《飛白天台字》

右見石本,真跡聞在台州。

【譯文】

上面的《飛白天台字》見到過石刻本,真跡聽說在台州。

△唐東宮長史陸柬之書《十八學士贊》

右西京留台王瓘云:在舍弟圭處。

【譯文】

上面的《十八學士贊》西京留台王瓘說:在我弟弟王圭手裡。

△唐高閑書《令狐楚詩》

右真跡,在戶部尚書康季常家,某見石本在湖州。

【譯文】

上面的《令狐楚詩》真跡,在戶部尚書康季常家裡,我見到過的石刻本在湖州。

△《歐陽詢二帖》

右在朝議大夫晁端彥處。其本與蘇州進士周沔。

【譯文】

上面的《歐陽詢二帖》在朝議大夫晁端彥手裡。其本給了蘇州進士周沔。

△懷素書《蕭常侍日下三帖》

右同上。

【譯文】

上面的《蕭常侍日下三帖》同上。

△宋《羊欣、宋翼二帖》,並褚令模《蘭亭》

右見中書舍人蘇軾云:在故相王隨之孫景昌處。撫石在湖州墨妙亭,屢見石本,今在沈存中括家。

【譯文】

上面的諸帖我見中書舍人蘇軾說:在以前的宰相王隨之的孫子王景昌那裡。石刻在湖州墨妙亭內,屢屢可以見到石刻本,今在沈括家中。

△柳公權《紫絲靸蘭亭詩》二帖

右待制王廣淵撫石,跋云:龍圖大諫李公帥府暇日出書,請撫石。李師中也,洛陽人。

【譯文】

上面的《紫絲靸蘭亭詩》待制王廣淵在石刻上題跋說:龍圖大諫李公帥府閑暇時拿出來原帖,請我刻石。李師中,是洛陽人。

△張長史全本《千文》

右見臨淮令曾孝蘊云:在京師謝氏,亦寶文公遠族也。

【譯文】

上面的《千文》我見臨淮令曾孝蘊說:在京城的謝氏手裡,是寶文公的遠房親戚。

△《顏魯公帖》一軸五幅

右見湖州巡檢供奉官石裔駙馬之孫云:在其兄處。

【譯文】

上面的《顏魯公帖》我見湖州巡檢供奉官石裔駙馬的孫子說:在他兄哥哥手裡。

△《王子敬帖》

右宣義王碩云:其父所收,未得將出。

【譯文】

上面的《王子敬帖》宣義王碩說:是他父親所收,沒有拿出來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祁 河 神秘的富士山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