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晏殊極其高明的一首送別詞,被後人譽為「足抵一篇《別賦》」

晏殊極其高明的一首送別詞,被後人譽為「足抵一篇《別賦》」

送別的詩詞在古詩詞中佔據了很大的一方面。比如在送別詩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佳句。

送別詞同樣多且優秀,比如下面的這首《踏莎行》,是北宋初年詞作大家晏殊的作品。詞中上片寫送別的場景,一面寫離人的依依不捨,一面寫送別人的不忍離去;下片寫作者單方面的思念,因為離人是從水路離開的,所以便重點寫了水路離別。尤其是最後一句,將離愁寫出了新高度,十分為後人推崇,後世引用者極多。全詞如下:


踏莎行

晏殊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儘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起首二句,寫離別時的依依不捨之情,祖席是餞行時的宴會(古人出行時要對路神進行祭祀,因此稱為祖席);長亭是送別的地方,所以,這兩句其實重點是在說離別的場景。下一句,寫剛剛分手後的情形,落花滿地,塵土中似乎也充滿了花的芬芳,雖然已經隔了漠漠香塵,可是送別之情,還是割捨不斷。

接下來兩句,作者別出心裁,從送行者和行者兩方面來寫,側面表現離別之不舍:一片樹林,便隔斷了送別人的視線,馬兒好像也明白送別人的心意,在那裡昂首低嘶,但是行者已經走遠,終於消失不見了。

下片開始寫離別後的相思,開頭三句,寫登樓目送,憑欄遠眺,可是看到的只有落日餘暉,一直伸展向遙遠的天際,所以遠眺只能徒惹人苦惱,不禁讓人黯然。其實登樓遠望,作者並不是為了繼續目送行人,而只是一種別後的思念而已,可能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

末尾二句,「無窮無儘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這兩句極佳。表現出了主人公無盡的想像力,使自己的情緒隨著萬里碧波,走遍天涯海角,只是為了尋找自己心目中的那個離人。作者從眼前的情景,引出無窮無盡的離愁,再冠以「天涯地角」這四個字,使得相思之情趨於極致了。

總體來看,這首詞從餞別開始,寫到別後的相思,意蘊無窮,猶如一幅送別連環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的意境,讓讀者置身其中,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後世評價這首小詞「足抵一篇《別賦》」,未必便是過譽之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話詞風 的精彩文章:

李清照十分著名的一首菩薩蠻,全篇都是平常語,卻雋永非凡

TAG:史話詞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