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沫若:地攤淘虎符

郭沫若:地攤淘虎符

郭沫若抗戰期間,曾在重慶居住過一段時間,空閑時,他喜歡逛地攤淘寶。有一天,郭沫若路經一小攤,他看見一件造型古樸的銅老虎,心想可能是件文物,便隨手拿起來看。

剛一上手,不想這銅老虎突然分成兩半,對文物素有研究的郭老突然意識到:

這可能是兵符!還是虎符!

他隨即買了下來,回去對照古籍考證。

虎符上有銘文,刻著「甲兵之符 右在皇帝 左在陽陵」幾個字,證明這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頒發給陽陵駐守將領的銅製兵符,也就是傳說中大名鼎鼎的「秦陽陵虎符」。

誰也沒有想到,一件極其罕見、極其珍貴的文物,就這樣戲劇性地被發現了。

據傳郭沫若的五幕話劇《虎符》,就是因此而獲得的靈感。

對於虎符如何使用,大部分人卻知之甚少,只知道是調兵用的,卻不知道要怎樣才能調動軍隊。

難道只要拿到虎符,無論哪個阿貓阿狗,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接管一支軍隊嗎?

當然不是!

「虎符」為古代帝王調動軍隊之信物,通常將左半虎符授予地方官吏或統兵將領,待要調動軍隊時,即派使臣持右半虎符前往駐地。

只有兩半虎符對合,驗明無誤,方能發兵。

現代常用的「符合」一詞,便源出於此。

1973年在西安北沈家橋村發現的秦杜虎符

在古代,士兵必須服從皇帝的調度,但是每次調度士兵的時候,皇帝不可能每次都親臨現場,畢竟皇帝是很忙的。

而且,古代通訊不發達,很多小兵可能一生都見不到元帥和皇帝,空口無憑說是某某大將軍,士兵怎麼會聽命,甚至賣命?

於是,虎符應運而生,為最高軍事權的象徵。軍隊在訓練的時候就被灌輸只認虎符不認人的觀念,士兵平日也常能見到虎符的實物或圖形,因而這枚看似不盈一握的小物件卻有調動千軍萬馬的至高軍權。

兩晉虎符

這裡還有一個誤區,有人認為,只要湊齊了兩半虎符就能調兵,其實不然。

皇帝派人將自己的虎符來勘合地方將領的虎符,只能說明皇帝需要調用這支軍隊,而具體要怎麼用,則由皇帝說了算,將領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來行軍。

如果違背聖意,就等於犯了謀反大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將領結局往往是十分凄慘的。

考古學家發現的最早的虎符是秦惠君的杜虎符

但虎符只是兵符的一種,秦漢以前,兵符多為各種虛幻的神獸,材質為骨雕或玉器,良渚文化時期成雙成對的牙骨雕有可能就是四五千年前的兵符;而《周禮》所記載的牙璋也並非用於祭祀山川的禮儀用玉,而是實實在在的調兵信物。

下面這兩枚螭虺紋小方章似的物件,即為戰國時期的兵符

戰國 青銅盒裝玉雕螭虺紋兵符 觀復博物館藏

螭虺是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上常見紋飾。

螭是一種沒有角的龍;虺是一種小蛇,漢族傳說中龍的一種。二者都為捲曲盤繞的形象。

戰國 蟠虺紋楚式鼎

漢以後的兵符設計上又有了變化。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

北宋時用過牛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

北宋 牛符

遼國、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逐漸演變為銅牌。

虎頭鎏金調兵符牌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從漢代而來的一束光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