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燃!中國飛天夢究竟是從哪開始的?

燃!中國飛天夢究竟是從哪開始的?

今天是「中國航天日」,

今天,也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

49年前的今天,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東方紅,太陽升……」

伴隨著《東方紅》的樂曲

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的序幕!

圖片來源/軍報記者微信公眾號

從「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開始,

中國航天科研人員相繼創造了

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

為標誌的輝煌成就,

在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

三大領域實現了快速發展。

中國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器

2016 年3月21日,

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瞬間傳遍神州大地:

國務院正式批複同意,

自2016 年起,

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以紀念中國航天事業的這一偉大成就、

大力弘揚航天精神、激發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

進而推動中國航天事業邁向更高水平。

今天,是第四屆「中國航天日」

主題為「逐夢航天 合作共贏」

國家航天局發布的2019年「中國航天日」宣傳海報

讓我們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

看看「東方紅一號」的故事

代號「581」的神秘小組

故事要從20世紀50年代講起。1958年10月,在中國科學院,一個秘密組織成立了,代號為「581」小組,意為1958年的第一號重大任務。進入這個小組的研究人員,什麼都不能對外說,包括對家人。

這個任務到底是什麼?造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這個小組的組長就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

為什麼要成立這個小組呢?就在一年前的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震驚世界。「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毛澤東主席說。

名叫「東方紅一號」

1967年,中國正式將第一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發射時間定為1970年。

那個年代,中國的物質資源匱乏,科學技術落後,衛星研製的工作非常艱苦——沒有計算機,只能用手搖計算器甚至算盤來計算;發動機測試室是由廁所改裝的;控制火箭星箭分離的定時裝置,是一隻小台鐘改裝的;火箭點火裝置是將手電筒的小燈泡敲碎,取出燈絲裹上硝化棉製成的;沒有燃料加壓設備,就用自行車打氣筒將推進劑壓入貯箱中 …… 但這些都沒有阻攔住科學家們的腳步,火箭衛星研製工作按計划進行。

爬上「火藥桶」

一切準備就緒,時間來到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前——4月24日18點30分左右,一位在運載火箭旁值守的戰士,聽到了一串咕咕嚕嚕的聲音,好像是第二級火箭上的一個小東西掉了下來。仔細尋找後,他終於把它找到了,原來是個彈簧墊圈。

一個小小的多餘物,就可能導致整個發射的失敗。這個彈簧墊圈到底是多餘物,還是設備上脫落下來的?還有其他多餘物嗎?於是,科研人員韓厚健等人,立即爬上臨時架設的工作梯,開始對火箭進行全身檢查。

火箭當時處於待髮狀態,燃料已經加註完畢,上百個火工品也都裝好了。這時的火箭就像一個「火藥桶」,一丁點火花兒、一次撞擊、一個不注意都有可能造成爆炸。「塔架上安靜極了,我上梯子都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聲。」韓厚健後來回憶說。

由於直徑8毫米的彈簧墊圈只有氣瓶裝置組使用,科研人員準備直接對它們進行檢查。結果,打開艙門一看,每個氣瓶組上的彈簧墊圈都完好無損,艙內也沒有其他多餘物。「那個掉下來的彈簧墊圈肯定是一個多餘物,火箭沒問題!」大家這才放下心來。

當他們排除隱患回來時,已過了19點。兩個半小時後,21點35分,一聲巨響,長征一號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

中國航天的「燈塔」

目前,中國衛星研製與發射能力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穩定圍繞地球飛行並正在工作的衛星數量位居全球第二,也就是說,我們的航天科學家能夠把更大的航天器以更快的速度發射到太空中,在我們星空中有非常多的衛星在為我們服務。

如今,東方紅一號已完成了使命,停止了工作,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望遠鏡看到它在宇宙中的身影。它就像是中國航天的「燈塔」,照亮了航天事業後繼者前進的道路。而科研人員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嚴謹務實、勇於攀登的航天精神,也將永遠激勵著我們。

本文選自由中國航天核心部門

一線科研骨幹錢航博士等人編寫的圖書

《WOW!去太空——跟航天人探索飛天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就是力量 的精彩文章:

穿越古代看消防!
為什麼石制的巴黎聖母院抵禦不了大火?「石皮木心」結構竟成軟肋

TAG:知識就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