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太上感應篇》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太上感應篇》

在道教典籍中,有一部篇幅雖短,但知名度卻並不亞於《道德經》的道經,它就是《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又稱《感應篇》。北宋末年被宋徽宗賜封為虛靜先生的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為《太上感應篇》作頌,其頌文曰:

「人之一性,湛然圓寂。涉境對動,種種皆妄。一念失正,即是地獄。敬誦斯文,發立汗下。煨燼心火,馴服氣馬。既以自鏡,且告來者。」

這篇頌文也被收錄在《道藏》中,題為《虛靜天師頌》。於此可見《太上感應篇》在道教中地位重要之一斑。由於作者極力倡導在世俗生活中行善去惡,因而這部道經又被人們當作善書,並被尊為「善書之首」。

一、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太上感應篇》開篇即講道:「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這四句話亦是全經的宗旨所在。它向人們揭示了善惡與福禍之間的因果聯繫。而人自身的行為則是實現這種因果聯繫的關鍵。即所謂行善召福,行惡召禍,而善惡與福禍之間的因果對應關係則是昭然若揭,絲毫不爽的。

為了有效地勸誡世人行善去惡,《太上感應篇》詳陳了二十多條善行和一百六十多條惡行,用以作為世人行善去惡的資鑒。與此同時,《太上感應篇》還告知世人,凡人所做罪惡之事,神明盡知,並有專門掌管巡查、稽考和登錄世人罪惡職責的天神,諸如司過之神、三台北斗神君、三屍神與灶神等,這些神明會將世人所犯罪惡纖毫不差地記錄下來,上秉天曹,並依照其所犯罪惡行為的輕重多少,對其施以相應的減紀奪算(人活十二年為一紀,活百日為一算)等懲罰。當世人由於造作諸惡而遭受懲罰之後,其生活便會日趨貧耗,多逢憂患,並且為他人所厭惡,刑禍與災星也會常與之相伴,而吉慶則會與之遠離,造惡之人被懲罰到極點便會喪失性命,即使本人算盡而死,若仍有餘責,還會殃及後世子孫,以抵其罪。從而以此來警誡世人不要肆無忌憚地造作諸惡。

二、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為了給世人提供去惡的鑒戒,《太上感應篇》中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來描述人們在世俗生活中經常犯下的種種惡行,其內容幾乎涉及到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裡,可以粗略地把它們劃分為為人處事、從政經商、家庭生活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等幾大領域。

關於世人所犯惡行,《太上感應篇》先用「非義而動,背理而行」兩句統而言之,繼而又細陳其詳。例如,在為人處事方面,《太上感應篇》便指出「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叛其所事,虛誣詐偽,剛強不仁……」等惡行。

在從政經商方面,《太上感應篇》則指出「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含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傾人奪位,巧詐求遷,賞罰不平,苛虐其下,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等惡行。

在家庭生活方面,《太上感應篇》則指出「抵觸父兄,違父母訓,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等惡行。

在人與自然關係方面,《太上感應篇》則指出「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用藥殺樹,春月燎獵,無故殺龜打蛇……」等惡行。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細觀這些惡行的內容,幾乎都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這也充分顯示出《太上感應篇》注重求道者在世俗生活中錘鍊道德,增長道行的德育理念和道學觀點。

三、欲求成仙,還當立善

如上所述,作為一部道經和勸善之書,《太上感應篇》不僅告誡求道者,「欲求長生,先須避過」,而且還懇切地勸導他們「欲求成仙,還當立善。」

《太上感應篇》曰:「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關於世人所立善行,《太上感應篇》先用「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兩句統而言之,繼而又細陳其詳。諸如:「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等等。顯然,這些善行也是與世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

《太上感應篇》所主張的是一種個體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實自願的道德教育觀,其目的在於使人們真正得到道德之教化。

四、起心於善,吉神隨之

《太上感應篇》不僅敦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孜孜不倦地行善去惡,錘鍊道德,增長道行,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它尤為重視心念的作用。其文曰:「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可見,《太上感應篇》所主張的是一種個體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實自願的道德教育觀,惟其如此,道德教育方能見到實效。倘若道德教育是一種違背個體內心意願的外在強制性行為,那麼這種道德教育自然是虛假的,也註定會以失敗告終。從道教的觀點看,神明對於世人善惡的判別正是從其起心動念處入手的,而世人的福禍臧否也是從其心念中生髮而來的。《太上感應篇》中不僅強調人們應該行善去惡,同時也鼓勵人們改過遷善。

此外,儘管《太上感應篇》非常強調人們應當一絲不苟地行善去惡,但它還是熱切地鼓勵那些曾經做過惡事的人要儘快改過遷善,轉禍為福。即所謂:「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其實,這一觀點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人的道德完善乃是一個長期反覆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道德教育理應為人們留下充足的改過自新的機會,要允許人們犯錯誤。在道德教育上我們應堅持「從緊入手,從寬處理」的原則,既要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緊迫感,堅持杜絕「有心之惡」,又要有寬宏大量的胸懷和氣度,要能夠容忍「無心之惡」,並給予犯過者以「棄惡從善」的機會。

這裡,《太上感應篇》也告訴我們,在道德教育上,再晚的開始都不算晚,只要誠心改過,真心為善,持之以恆,德行和修養必定會逐步提高,最終也必定會得到神明的護佑,從而得享吉慶,轉禍為福。行善去惡不能只停留在口頭,關鍵在於實踐。此為《太上感應篇》道德教育之最精微要義。

五、行善召福,為惡召禍

《太上感應篇》最後勸勉世人說:「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可見,歸根結底,《太上感應篇》還是強調,當人們明白了「行善召福,為惡召禍」的道理後,最終必須要將這一道理落實到個人的日常生活實踐中,並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去奉行這一道理,這樣才能獲得行善去惡的真實效果。

其實,這也恰恰是道德教育的關鍵所在。古人云:「說得十丈,不如行得一寸。」我們即使明白了再多的德育道理,卻一絲一毫也應用和貫徹不到個人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即不去「勉而行之」,那麼,我們的道德修養水平始終是難以得到提高的,而我們也永遠不會體味到人由於道德修養水平不斷提高而享受到的無窮樂趣,最終也只不過是停留在畫餅充饑或臨淵羨魚的層次而已。在這種狀態下,倘若還希冀可以僥倖實現《太上感應篇》中所指向的「趨福避禍」與「長生成仙」等更高層次上的目標,那顯然是一種自欺欺人與痴心妄想式的愚蠢行徑了。

總之,作為一部著名的道教典籍和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善書」,《太上感應篇》主張人們應立足世俗生活,行善去惡,積德累功,從而實現趨福避禍的人生目標。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轉發者及眾讀者···

小編提示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眾號

自然|無為|玄德|清靜

「嗣漢天師府」修行人的第一訂閱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修行人的心靈凈土,煉道者的法海梯航|開悟|增慧|止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的精彩文章:

面相小知識:有這三個面相特徵的人,格局小,容易記恨他人

TAG: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