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當年明月當空照:話說明朝的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當空照:話說明朝的那些事兒

當年明月當空照:話說明朝的那些事兒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006年的文化界,是一個屬於明朝的年份,《明朝那些事兒》對明朝熱的推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朝那些事兒》自2006年出版後,迅速榮登噹噹「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被評為全國十大暢銷書之一、全國中小學生必讀十本好書之一,連續多年被讀者推薦為印象最深之書。眾多名人、明星、名流的枕邊書,無數人口口相傳的最有閱讀價值讀物。。《明朝那些事兒》中的語言非常幽默詼諧,讀來就如同在看帖,對很多人來說,全無讀書的艱澀感和無聊感,很容易被它網路時代的語言抓住內心。

明月先生憑藉這本書成功入圍作家富豪榜之列。這是他本人的成功。這本書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當年明月文筆出眾,我想這點毋須否認。明朝波瀾壯闊的276年,複雜場面無數,當年明月卻能遊刃有餘、詳略得當地全面展開明朝漫長的畫卷,自如地寫下這一朝代從宮廷陰謀到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幽默詼諧自然中又不乏嚴肅真實。謀篇布局的一流,讓這本書讀來極為順暢,大呼過癮。

當年明月很善於抓住人們的逆反心理,提出很多與傳統史觀截然不同的觀點,以此來鉤人胃口。大家喜歡看的是「歷史原來是這個樣子」而不是「歷史是什麼樣」,對傳統觀點和認知逆反越激烈,人們越愛看。《明朝那些事兒》里這種寫法其實很普遍,對英宗、武宗乃至萬曆等的看法都與眾不同,對東林黨的描述更讓很多人大吃一驚。這樣一套書寫下來,不僅滿足了大家的求異心理,而且也可以在平常吹牛時滿足「你們根本不懂,歷史原來是這個樣,我知道的才是正確的」。

中國人熟悉的是漢唐清,明朝在大眾之間的存在感一向較低,很多人對其的印象大概僅限於朱元璋、黑暗腐敗、魏忠賢、崇禎帝、李自成。當年明月此書一出,大大填補了人們認識的空白,對之前知道越少的領域,大家興趣越濃厚,又寫的這麼易懂,當然要捧。而且知道的人越少,越容易得到人們的知識滿足感。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而由此衍生的皇漢主義大行其道,更是反過來推動了這本書的影響力。

《明朝那些事兒》從頭到尾,寫的不僅好看,而且涵蓋了明朝大部分政治事件,從後宮陰謀、政治爭鬥到征戰攻伐,樣樣皆有,看完以後你總能對明朝有個大概認識。對於普通人來說,達到這個程度足矣。

當年明月當空照:話說明朝的那些事兒

為什麼不是歷史學者寫出來的,原因大概如下:

1.歷史學的研究是非常專業化的,專著與論文有著非常嚴謹的規範和精細的研究題目。這就決定了歷史學著作的艱澀難懂,距離圈外人相當遙遠,內行不是寫給外行看,外行看不懂也不想看。

2.學術思維定勢的限制。習慣了論文書寫規範後,很少有歷史學專業人士下筆寫文章不受規範影響,縱使要寫通俗普及類著作,下筆也不自覺地含有濃郁的學院派氣,所以對大部分歷史學者來說,即使寫通俗讀物,也不會寫的像當年明月那般接地氣,可以自如地使用網路語言。此外,學術共同體內存在諸多束縛,有些背離傳統觀點過遠的觀點,歷史學者不敢輕易提出,否則會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影響自己的飯碗。

3.歷史學者的嚴謹精神。圈外的通俗讀物作者很大膽,什麼都敢寫,有些地方打個哈哈混過去,有些地方全靠天馬行空的想像,你也不知道他說的對不對。但歷史學者經受學術訓練之後,對任何問題都不敢馬虎應付。即使是寫通俗讀物,也要力求不出紕漏,句句都有史料支撐,有問題也要廣泛求索進行一番考證。這就導致圈內人寫一篇普及讀物的時間,人家估計都寫了一本書了,而且圈內人那些繁密的考證,一般人又沒人願意看。

這點歐美史學界做的比我們強得多,歷史學者所著的優秀普及讀物非常普遍,國人耳熟能詳的《萬曆十五年》自不必說,諸位也可去找《馬丁·蓋爾歸來》、《聖巴托羅繆大屠殺》等西方史學名著,看看面向大眾的趣味可讀性和歷史研究的深邃是如何結合為一體的。一方面,歷史知識的受眾面非常廣闊,但需求的程度大多是淺嘗輒止;另一方面,歷史知識的主要佔有者歷史學者不來寫普及讀物,即使寫也難以讓大眾接受。

學歷史的時候,教科書上不會告訴你,哪個皇帝是好人,哪個皇帝是壞人。

在歷史教科書里,只有經濟、政治、歷史意義,缺少的是人情味兒。

實際上,所謂「不正經」正是與傳統教科書、正史相比的不正經,在這本書里有太多的感情色彩,他所闡述的不僅僅是歷史帶給現代的進步意義,更重要的,他把歷史背景的人情進行了充分的剖析。

比如,朱佑樘這個皇帝,對於他的出生,成了歷史上一段讓人感動到哭的史詩。

朱佑樘的父親朱見深皇帝對萬貴妃十分寵愛,萬貴妃恃寵而驕,對其他妃子剩下的子嗣進行逐一殺害,導致朱見深人到中年也沒有一個兒子。幸運的是,朱見深遇到了一個宮女,然後這個宮女生下了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朱佑樘。這事很快被險惡的萬貴妃知道,她便先後兩次派心腹去殺害朱佑樘和她的母親。按照歷史劇中的規律,這個孩子活不過一集,可是奇蹟就是出現了,派來的太監、心腹宮女都選擇了保護這個孩子。然後,看看《明朝那些事兒》里描述的內容: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孩子一天天地長大,而這些生活在後宮最底層的人們卻沒有發現,他們已經創造了一個奇蹟。

從成化六年到成化十一年(1475),整整五年時間,緊密森嚴的後宮中多了一個孩子,這一點,幾乎所有的宦官、宮女、妃嬪們都知道,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守住了這個秘密。只有一個人不知道——萬貴妃。

這不是一個故事,而是真實的史實,是發生在以爭寵奪名、勾心鬥角聞名於世的後宮中的史實。在這裡,人們放棄了私慾和陰謀,保守了這個秘密,證明了善良的力量。

讀史多年,唯一的發現是:幾千年來我們似乎在重複著同一種遊戲——權力與利益的遊戲,整日都是永遠也上演不完的權力鬥爭、陰謀詭計,令人厭倦到了極點。但這件事似乎是個例外,它真正地打動了我。

我們這個古老國度有著漫長的歷史,長得似乎看不到盡頭,但我卻始終保持著對這些故紙堆的熱情。

因為我始終相信,在那些充斥著流血、屠殺、成王敗寇、爾虞我詐的文字後面,人性的光輝與偉大將永遠存在。

作者的描述里,把人情對事件的推進闡述到了極致,人性的光輝與偉大在歷史長河裡應該是最值得推敲和琢磨的,脈脈溫情極少被載入史冊,這也是我們看到的歷史教科書里所看不到的真實事件。

讀到這本書是一種幸運,他很少直接告訴你歷史事件的意義,但卻給你帶來很大的衝擊,讓你自己去思考歷史,思考人性,思考未來。

這本書我前前後後讀很多次,也記住了很多話,很多人,很多事。

當年明月當空照:話說明朝的那些事兒

錢鍾書老先生曾經對一位想要登門拜訪他的女士說過:假如你吃了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下蛋的雞呢。

這個故事很多人都聽過,這本書也出版了許多年。偶然在網上看到杭州的鐵公祠的人流量增多了,路過長江大橋頭,曾經和朱元璋爭天下的梟雄陳友諒就靜靜的躺在哪裡,沒有孝陵那般氣派肅穆,成王敗寇千百年來一場夢。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我們可以不理解,但必須接受。只有真正了解這個世界的醜陋和污濁,被現實打擊,被痛苦折磨,遍體鱗傷,無所遁形,卻從未放棄對光明的追尋,依然微笑著,堅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