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你永遠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你不上鏡的心理學解釋

你永遠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你不上鏡的心理學解釋

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照鏡子的時候,覺得自己長相姣好,各個角度都很完美,結果一照相發現,自己突然變醜了很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對此,有人甚至提出真人永遠比鏡子中的形象,丑30%的言論,難道我們的大腦真的自帶「美顏濾鏡」嗎?下面,將從心理學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為何我們總是不上鏡。

凍臉效應(the frozen face effect)

主流觀念認為,心理學凍臉效應可以用於解釋不上鏡現象。凍臉效應最早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羅伯特·博斯特(Robert Post)和他的團隊提出,該理論認為,靜態臉的吸引力永遠比動態臉更低。

我們平時在照鏡子的時候,不會靜止不動,而是會不斷調整姿勢和角度,神情也會發生變化。我們可能會挑眉、微笑,而這些微動作、微表情會讓我們看上去更加動人。相比之下,照片則是靜止的,我們很難通過靜態畫面感受一個人的全部魅力。

並且,不上鏡的人雖然不一定有鏡子里看到的那麼美,但是,也絕對沒有相片中的那麼丑,在心理學家看來,一個人的真實長相是介於鏡子與照片之間的。

知名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曾曾提出一個神奇的公式:人類在溝通中,展示的全部信息=7%語言信息 38%聲音信息 55%肢體語言信息。

我們暫且不論這個公式的準確性,網路上,該公式頗受爭議。至少,這個公式透露了一個關鍵信息:想要吸引別人,最好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交流,僅僅是通過照片很難讓別人感受到你的氣質和魅力。

「光環效應」

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認為,光環效應(Halo Effect)的確存在,並具有一定合理性。

「光環效應」指的是一種愛屋及烏的暈輪效應,即每個人在照鏡子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美化」。

鏡像中的自己和相機中的自己是有白平衡差別的,不同光線狀態下的人臉狀態是很不同的,很多人在拍照時並沒有很好的光線條件,所以,照片看起來不盡如人意。

但是,我們在照鏡子時,狡猾的大腦卻會自動幫我們補光,喜歡自己的人在光環效應下也會不自覺地覺得自己各個角度看都好看。所以大腦通常會選擇去認同「更好看」的自己,而不是「更真實」的自己。

「左臉效應」

科學作家山姆·基恩(Sam Kean)首次提出了「左臉效應」,他認為,左臉由大腦控制情緒的部分控制,所以左臉比右臉更加具有表達性。其實我們可以仔細回憶一下,平時拍照的時候是不是也會下意識地把臉右轉,露出左臉。

所以,我們在照鏡子時也是看左臉更多,這樣子我們就自動忽略了大部分都會有的五官不對稱的毛病了,側臉的角度也會讓我們的鼻子看起來更高。所以說,這樣的習慣也會讓我們覺得鏡子中的自己更好看。

綜上所述,照鏡子不完全真實,拍照也不完全真實,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真實的顏值,應該站在和離鏡子有一定距離的地方,並且在正常的自然光下,這樣的狀態下呈現的狀態才是最接近我們真實顏值的狀態。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Decoding of Inconsistent Communications》

《Inference of Attitudes from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wo Channel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你永遠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 | 你不上鏡的心理學解釋
心理專家:壞男人更能激起女人的母性,女人更喜歡壞男人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