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權殺害關羽後,如果將遺體還給劉備,夷陵之戰是否還會爆發

孫權殺害關羽後,如果將遺體還給劉備,夷陵之戰是否還會爆發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發生在孫權斬殺關羽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曹操和司馬懿。原文如下:

時操從摩陂班師回洛陽,聞東吳送關公首級至,喜曰:「雲長已死,吾夜眠貼席矣。」階下一人出曰:「此乃東吳移禍之計也。」操視之,乃主簿司馬懿也。操問其故,懿曰:「昔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之時,誓同生死。今東吳害了關公,懼其復仇,故將首級獻與大王,使劉備遷怒大王,不攻吳而攻魏,他卻於中乘便而圖事耳。」操曰:「仲達之言是也。孤以何策解之?」懿曰:「此事極易。大王可將關公首級,刻一香木之軀以配之,葬以大臣之禮;劉備知之,必深恨孫權,儘力南征。我卻觀其勝負!蜀勝則擊吳,吳勝則擊蜀。二處若得一處,那一處亦不久也。」

操大喜,從其計,遂召吳使入。呈上木匣,操開匣視之,見關公面如平日。操笑曰:「雲長公別來無恙!」言未訖,只見關公口開目動,鬚髮皆張,操驚倒。眾官急救,良久方醒,顧謂眾官曰:「關將軍真天神也!」吳使又將關公顯聖附體、罵孫權追呂蒙之事告操。操愈加恐懼,遂設牲醴祭祀,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令大小官員送殯,操自拜祭。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張昭得知孫權殺害了關羽,認為此舉必將激怒劉備並引發戰爭。張昭向孫權建議,將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以此將殺害關羽的責任轉嫁到曹操的身上。孫權依計而行,命人將關羽的頭顱送到了洛陽。不過,張昭的計策被司馬懿識破。在司馬懿的建議下,曹操下令以王侯之禮將關羽葬於洛陽南門之外。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司馬懿口中的「誓同生死」, 意為發誓同生共死。形容關係密切,不能拆散。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與真實的歷史相對比,小說中提到的孫權將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的故事情節有真有假。首先,關羽的頭顱被送給了曹操是歷史的真實。《三國志·關羽傳》注引《吳歷》載:「權送羽首於曹公,(曹操)以諸侯禮葬其屍骸。」小說中提到的張昭獻計及司馬懿識破孫權圖謀這兩個情節卻並非是歷史的真實,無論是《三國志》及《晉書》的相關傳記中都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因此,可以斷定這兩個情節都是小說作者虛構出來的故事。

孫權將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顯然是想將殺害關羽的責任推到曹操的身上,但這個主意並不高明。理由很簡單,曹操與關羽的交戰地點是在樊城一帶。而當關羽離開樊城返回荊州時,曹軍也並未尾隨追擊,關羽最終是死在東吳的手裡,孫權始終罪責難逃。

在看完這段歷史後,有讀者腦洞大開,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關羽被殺後,如果孫權不把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而是直接將關羽的遺體送往益州交給劉備,劉備是否還會發動夷陵之戰呢?雖然這僅僅是個假設性的問題,但也頗有令人思索之處。這裡不妨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如果孫權將關羽的遺體交還給劉備,這裡面就有兩層意思。首先是向劉備示威,是一種炫耀,表達了與劉備勢不兩立、對抗到底的決心。如果是這樣的話,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勢在必行,戰爭將難以避免。其次,孫權在送還關羽的頭顱(或遺體)的同時,將責任推到曹操頭上,效果要比直接送給曹操好一點。至少孫權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向劉備提出種種理由,將責任推到曹操的身上,並掩蓋關羽被殺的經過,或者謊稱關羽是在戰鬥中陣亡,而並非在被俘後被殺。

不過,這麼做的結果最多也只能推遲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間。因為佔據荊州是實現諸葛亮「隆中對」戰略規劃的關鍵一環。劉備要貫徹「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就必須奪回荊州。哪怕是關羽僥倖逃了回來,劉備的夷陵之戰也勢在必行。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關羽有機會改變歷史,卻被劉備阻止,八年後依然耿耿於懷
曹操送了兩件寶貝,一件令關羽增色不少,一件要了關羽的命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