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論語》:孔子告訴你如何度過中年危機

《論語》:孔子告訴你如何度過中年危機

導讀

何謂中年?如今並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大體說來,中年是處於青少年與老年之間的一個年齡段。按照通行的理解,一般是指45歲至59歲的年齡。

按照社會對中年人的期待,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大多已經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雖不一定是功成名就,也該小有所成,有了固定的家庭生活,事業也穩定下來。

有一句老話「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這讓人很是沮喪。人到中年,很多人就感到人生銳氣頓失,有一種人生一望就到頭的感覺。於是,在心理上產生了比較大的波動,引起了過分的焦慮,導致了所謂的中年危機。

《道德經》中有「大器晚成」的話,好像是給中年人以無限的希望。

孔子卻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意思好像是說,一個人如果到了四十、五十歲還是沒有什麼名望的話,也就不會有多大出息了。難道說,孔子對中年人真的就失去了信心?

如果結合孔子說這句話的背景來理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原來孔子是為了勉勵年輕人,先說道「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孔子對年輕人非常期待,認為他們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所以後面才出現了對中年人人某種意義上的貶損。當然這原本也無傷大雅。我們也不能以這句話,就斷言孔子對中年人「不友好」。

我們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看看孔老夫子給我們樹立的中年奮鬥好榜樣。他在七十多歲時,回顧自己人生軌跡時,曾說過一段非常經典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人生的每個階段所達到的境界已成為後人的奮鬥目標。就拿出其中涉及到孔子中年時期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來看看吧。

中年危機好像在孔子那裡壓根就不存在。因為他已經足夠通達,認為四十歲應該不迷惑,不再為了目標而躊躇。因為他自己確定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的目標在何方。

五十歲的時候,孔子的人生又進入了新的境界。他明確知道自己的「天命」。天命在這裡並不是迷信的說法,是什麼宿命,而是說明確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一個人的一生一世,總是帶著責任來的,是為了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你有多大的能力,就要完成多大的事業。這是理所當然。

孔子在自己五十一歲時,才真正從政,當魯國汶上縣的縣長。因為治理汶上很有成績。第二年就被提升為司空,後又提拔為司寇兼涉相事。用今天的話說,就相當於是當時魯國的最高法院院長兼國務院總理。

孔子雖然晚年才從政,但很有成績。在齊魯「夾谷會盟」中,沒有費一兵一卒,拿回了被齊國佔領三十年之久的汶上三城。後又發起了「墮三都」行動以削弱三桓勢力,加強魯君權力。此次行動雖未成功,但精神可嘉。作為一名五十多歲的人,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時刻想著為魯國盡自己的一份心力。

魯國三桓終不能容他。此時,他已經五十六歲了。這在那個時代絕對可以算是高齡。但他還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帶領一眾弟子,去魯周遊,繼續推廣自己以禮讓治國的政治主張。

實事求是地講,中年人往往會因為閱歷過多,對一切都失去了新鮮感,所以會生出很多悲觀的想法,失去了青年時期的昂揚鬥志,看事情過於圓滑等等。

但孔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中年只是人生的一個必經階段而已,其實並不可怕。只要不喪失人生目標,保持動力不衰減,中年人真的可以大有可為。正如諶容在《人到中年》中所說,「中年人,正是大顯身手的時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致良知方能逃脫人心的黑洞
《圍爐夜話》:勤儉一世 安穩一生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