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原來古人,對盜也認為有道存在

原來古人,對盜也認為有道存在

世上任何的事情,都存在它的秘密,與執行的原則。即使是做盜賊也是如此。在古代,人們對事物雖然存在善惡之分,但是在善惡之中,也存在著三六九等之分。即使是做盜賊,也有大盜和小偷的區別。

在《呂氏春秋·當務》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我們先來看看原文。

跖之徒問於跖曰:「盜有道乎?」跖曰:「奚啻其有道也?夫妄意關內,中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時,智也;分均,仁也。不通此五者而能成為大盜者,天下無有。」

這段話的來源,取自《莊子》,為了表明天下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個道的現象,哪怕是當盜賊,根據他們對事物的看法與行止,也存在不同的境界之分。在這段跖之徒與跖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盜賊的境界,也和道是息息相關的。打開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在盜賊的境界中,如果不問就可以知道哪裡有財富可以竊取,就是盜中的極致。這種人,對於事物擁有相當敏銳的洞察能力。而作為一般的人,只能通過各種方式去知道財富的位置。

用孔子的一句話說,這種不問而知的人,就是「生而知之者!」屬於非常厲害的人了。但是這樣的人,極其的罕見。

那麼再次一點的,就是大盜了。但是要成為一個大盜也不容易,也需要知道當大盜的各種知識,或者是當人的各種規則。

按照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來分,能夠平均分配盜來的贓物的人,就屬於仁義的。因為人對財富都有私藏之心,甚至是自己得的越多越好。所以,有了私心的人,就很難做到道中的仁義這一部分。

知道了要盜取的財富的位置,第一個敢於進入偷竊的,就是屬於勇者。因為做一個「一馬當先」的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是那麼簡單。能夠掩護同伴先離開,自己則在最後一個離開的人,就是有道義的人。因為每個人都將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一旦自己離開遲了,被人抓到,那就慘了。所以,能夠無視自己的安危,來幫助別人,這一點,其實也是很難得的。

而能夠做到審時度勢,依照事物的規律來安排行事,這個其實是最難的。所以,跖說這種人屬於智者。

跖對道的看法,並不會因為自己處在什麼地位而發生改變。所以,盜跖的事迹能夠流傳千古,並不是因為他會盜取財富,而是因為他懂得在自己的職業中,找到道所存在的規則。這一點,其實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學習他的那種對事物的洞見,與敏銳的分析能力。

做到這幾點,他才能成為大盜。

說到這裡,忽然想起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金庸將郭靖描述成為一位「俠之大者」。所謂的俠之大者,並非是指的郭靖武功高到一個什麼程度,而是指的他對待家國的一種能力與態度。為什麼沒有說楊過是俠之大者呢?因為楊過幾次與蒙古的戰爭,都是站在個人的角度上去做的,這種純粹的個人思想與行為,稱不上大俠。而郭靖與蒙古的對抗,完全拋棄了個人的恩怨,是為了更多的人民的福祉而做。他們兩者之間,有著根本的區別。

老子講,萬事萬物都存在道。不管我們處在哪一個境界,也不論我們處在哪一個位置,只要我們深入的去了解自己所做的事,同樣也能知道其中存在的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往雲來 的精彩文章:

讀《呂氏春秋·遇合》有感

TAG:水往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