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的照,為什麼不能用觀?

《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的照,為什麼不能用觀?

在學佛的人當中,《心經》是普遍受大眾歡迎的一部佛經。其篇幅雖短,但是如果字字句句去斟酌,又會發現它有無比廣博與深奧的內涵。如果究其義理部分,也就是不理會《心經》後半部分的「是無上咒」等讚美部分,其篇幅會更加的短小。

我們知道,在中國流傳的古文,一些詩句所隱藏的內涵也是非常豐富的,但是要與佛經的內涵相比,還是略顯蒼白。比如《心經》中的開頭這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在這裡,有一個「照」字。很多人有打坐的體會,在打坐中,講究的是返觀內照。那麼,這裡為什麼不是觀,而是照呢?其實,這個裡面大有講究。

古文中的很多字,用在特定的地方,就存在著特定的意思。在知道照和觀這兩個字的區別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五蘊(色、受、想、行、識)當中的色蘊。

我們一般人看事物,都需要用到我們的眼睛,這種狀況就被稱之為色。《心經》中,這裡的色,不是指的物體本身存在的色相,而是指的修行的人,對事物存在的一種認識。當然在其它的地方,這種色的概念,又會發生其它的變化。比如《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在這裡,這個色,又變成了色身,也就是想看到如來的色身,這是行不通的。

《心經》中的這個色蘊,代表的是自身存在的一種現象。在「照見五蘊皆空」這句中,如果用「觀」的話,就落入到了事物的纏縛當中。是沒有辦法做到五蘊皆空的。因為使用到了「觀」,也就是使用到了五蘊中的色蘊,你還在使用它,就證明他在你的身體中還存在著,色蘊本身還在起作用,它怎麼可能會空掉呢?

所以,這裡用「照」是非常合適的。因為用照就不存在使用五蘊的任何部分,但是這裡的照,它的來源是什麼?也就是用什麼去照見五蘊呢?很多人說,是返觀內照,去體會,去冥想,然後自然就會得到「五蘊皆空」了。這種說法,可以說正確,也可以說不正確。正確的原因,是每個人都存在自己的想法,這與每個人自身所學到的知識,所接觸到的事物存在一定的關聯。他就覺得是反觀內招,就是因為他的境界,甚至是在看《心經》時,他本身存在這種狀態。

用一句俗話說,就叫「當局者迷」,因為你仍然在五蘊的這個迷局中,沒有跳脫出來。所以,用這種觀的方法去看《心經》,還是落入到了五蘊的纏縛之中,無法從五蘊中解脫出來,也就無法做到「照見五蘊皆空」。

學佛的人都清楚,釋迦牟尼在很多地方談到過「真如自性」,《心經》中的這個照,其實就是用你的真如自性去照。用《金剛經》的說法,就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中的這個心,也是指的真如自性,但是它是被動出現的,是人在剋制了自己的妄念後,它就會逐漸顯露出來。但是在《心經》中,用真如自性去照自己的五蘊,它是主動的。

從這方面看,用照和用觀,它的實際內涵相差何止萬里!

《心經》的主要目的,是用來修行的,修行,是講究一個根性問題,根性好的,水到渠成的時候自然能明白,根性差的,也就只有等著別人去點撥才會開悟。

以上所述,只是代表著一點雲來的一點見解,如果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不妨在評論區留言,大家共同探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往雲來 的精彩文章:

原來古人,對盜也認為有道存在
《心經》:涅槃和究竟涅槃到底有什麼不同?

TAG:水往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