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這首小詩,塵封了300餘年,一次「意外」提及,如今家喻戶曉!

這首小詩,塵封了300餘年,一次「意外」提及,如今家喻戶曉!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史上兩座豐碑。在強大的光環之下,明清時候的詩詞,黯然失色。

但是有這麼一首小詩,因一次意外提及,如今家喻戶曉。它正是出自清朝詩人,大文學家袁枚筆下,名為《苔》。

清·袁枚·《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在2018年之前,這首詩可以說是「寂寞」的,如同苔一樣,遺棄在眾人的視線之外。只到2018年初,鄉村教師梁俊帶領著一群貴州大山裡的孩子,登上電視熒屏。他們用切身處境,和真摯情感,將這首20字的小詩演繹到了完美。

眾所周知,苔是生於陰暗潮濕角落裡的一種植被。常常不被人重視,也很少有人關注。

然而,在300年前的一天,詩人猛然發現那暗綠色的苔蘚,竟然也開出了「苔花」。驚喜之餘,詩人寫下了明快的《苔》。

「白日不到處」,是如此不宜生長的地方,甚至連太陽光也不會光顧;「青春恰自來」,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苔蘚依然迎來了自己的青春。

這和深處大山裡的孩子,是多麼相似的處境呢?也正是因為有著如此暗合的背景,節目一經播出,便感動了億萬觀眾。

與鮮艷的牡丹、妖艷的桃花相比,苔花,縱然美麗,可也是黯然失色。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但是那一種透過紙面的倔強,迎接春天的欣喜,以及頑強向上的性格和精神,又則能不感動整個春天呢?由此,這首詩也作為一首勵志詩,在節目播出的當晚,傳播量就超過了三百年內的傳播總和。

據記載,袁枚《苔》的詩作,共兩首。除了上邊這一首,還有一首同名詩。

清·袁枚·《苔》

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袁枚的第二首詩,寫的也是非常之美,甚至美到了凄婉。尤其是「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讀來無不令人淚目。與擁有優越條件的「紅葉」相比,青苔的卑微處境,令人憐惜。

從青苔從來沒有看見過斜陽,我們讀懂了字裡行間難掩的酸楚之意。和夏蟲之不可語冰一樣,青苔是永遠不會明白斜陽的艷麗是怎麼回事!由此,也激勵著我們正視當下,努力生活。

兩首小詩,我們無不感慨袁枚觀察之細緻,和對事物認知的深度,令人充滿哲思。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錢塘人。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他自小性情隨性,所以詩文隨性自然,無拘無束。他才華極高,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散文方面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

讀者們,關於「袁枚的苔「,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道 的精彩文章:

民間俗語,「家中不栽杏,杏旺人不旺」,到底有何道理?
金庸筆下人物名字出處,太有學問了!堪稱教科書級「起名範本」!

TAG: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