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萬橫掃中原到40萬受挫雨花台,太平軍戰鬥力為何下滑那麼大

2萬橫掃中原到40萬受挫雨花台,太平軍戰鬥力為何下滑那麼大

1853年5月,洪秀全、楊秀清決定派遣軍隊北伐,於是將林鳳祥、李開芳從鎮江調回充任主帥,吉文員、朱錫琨協同作戰。太平軍突破「江北大營」揚州防線後進入安徽,總兵力2萬,這便是後世所說2萬大軍北伐之由來。2萬北伐,其人數之少為歷朝北伐之最,與祖逖北伐、桓溫北伐、劉裕北伐、岳飛北伐、徐達北伐等動不動十幾萬、幾十萬大軍出動相比,實在少得可憐。但是,這兩萬人所取得之成績卻令人刮目相看,5月破揚州防線,6月克商丘,7月攻懷慶,9月入山西,過平陽、洪洞、黎城,期間擊敗直隸總督納爾經額,10月則連續拿下邢台、深州、滄州,前鋒抵達天津郊外,遙望北京。短短半年時間,2萬北伐軍橫行中原如入無人之境,兵鋒直逼京畿,僧格林沁、勝保等對其只敢尾隨,不敢迎頭截擊。北伐軍最終因補給不足而慘敗,但其戰鬥力不容置疑,屬一流。

1862年3月,曾國荃率吉字營從安慶東下,揭開了進攻天京之序幕。5月,湘軍攻佔當塗、蕪湖、板橋、秣陵關、大勝關、三汊河;月底,彭玉麟率水師進泊金陵護城河,吉字營則殺到天京城南雨花台,並紮下大營。與此同時,曾貞干率軍進佔蕪湖,鮑超攻佔寧國,天京西面、西南面屏障全無。此時,湘軍兵馬不算特別多,曾國荃部兩萬左右,彭玉麟水師四千,曾貞幹部四千,鮑超部六千,而真正威脅天京安全的就是曾國荃吉字營及彭玉麟水師。但是,洪秀全家族沒有可用之人才,天京十餘萬兵馬硬是無法打退湘軍進攻,城外各要地接連失守,形勢萬分危急。為此,洪秀全決定讓李秀成放棄東征上海,一日三道聖旨,強迫他回師救援天京,保護天王安全。

李秀成起初不願意率兵回援天京,但經不住洪秀全催促,於是在蘇州召開軍事會議,部署救援天京任務。1862年10月,李秀成親率李世賢、楊輔清、黃文金、陳坤書、譚紹光、郜永寬等十三王,共三十萬大軍(號稱六十萬),從蘇州回援天京,下溧水、克溧陽、越秣陵關,直接殺向城南雨花台,連營數百,層層排列,槍立如林,與天京城內的太平軍把湘軍夾在中間。此時,李秀成援軍加上城內守軍共計四十餘萬;湘軍人數本就不多,加上江南瘟疫流行,能與太平軍開戰的估計兩萬,實在少得可憐。但是,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大戰四十四天後,李秀成依然無法突破湘軍防線,被迫停止進攻雨花台,無奈率軍繞城而走;李世賢則直接退往秣陵關、東壩,繼而回金華基地。雨花台之戰,以太平軍失敗而告終。

此次戰敗,許多人認為是缺少後勤補給所致,太平軍缺少糧食,有沒準備冬天衣物,彈盡糧絕之際只能撤兵。這自有一定道理,但四十幾萬大軍連續激戰44天卻不能搞定孤軍深入之兩萬病旅,這如何說得過去,太平軍後期戰鬥力著實令人堪憂,和十年前橫掃中原的2萬北伐軍沒得比。那麼,從兩萬橫掃中原到四十萬受挫雨花台,太平軍戰鬥力為何下滑那麼大?

其一、李秀成擴招天地會,軍隊素質低下,紀律敗壞,戰鬥力堪憂

雨花台之戰慘敗,直接原因就是這四十萬軍隊戰鬥力太差,人數眾多非但不是優勢反而是劣勢,是累贅,拖了後腿。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兩萬餘精銳死於內鬥;1857年5月,石達開憤怒外出單幹,帶走10餘萬精兵和一批勇猛戰將,狠狠挖了太平天國的根。經此大變,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可用之精兵寥寥無幾。此時,清朝重組「江北大營」、「江南大營」,面對清軍之重圍,李秀成只能擴招天地會、捻軍武裝,解決燃眉之急。後期則更狠,隨意擴招,據當時鎮守常州的李秀成屬下護王陳坤書部殘存名冊統計,其超過3/4的官兵系1860年至1863年間入伍,其中打雜之人為數甚眾,包括開店、官伺、看館、看馬、買菜、種菜、打柴、挑水、煮食、成衣等。如此擴招軍隊,人數雖多,但紀律、素質以及戰鬥力則堪憂,殺敵不足,擾民有餘。

其二、長年內線作戰,太平軍來回奔波,沒有休整與訓練時間

俗話說:「戰爭給士兵的經驗是誰都給不了的,包括統帥」,這話只說對一半,並非完全正確。沒和平時期的艱苦訓練,士兵上戰場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死亡,而不是所謂的「經驗」。定都南京後,太平天國就從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之被動局面,湘軍在西線、「江南大營」在東線,太平軍只能來回奔波,顧此失彼,戰略處境很被動。「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不只是兩線作戰這麼倒霉,更糟糕的還是內線作戰,在自己的地盤上處處迎戰清軍。為此,陳玉成、李秀成不得不常年東征西討、南征北伐,來回奔波,太平軍根本就沒休整與訓練之時間,這與楊秀清時代之軍隊沒可比性。如此一來,本就成分複雜、紀律鬆散、戰鬥力低之太平軍,又沒能及時休整、訓練以及搞思想教育,能打贏才怪。時人記載: 「未嘗習技射,未嘗分隊伍,未嘗知戰鬥,不甚耐戰。」

其三、太平軍指揮系統失靈,諸王地盤意識濃厚,不捨得拚命作戰

俗話說:「團結就是力量」, 若能結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強大的敵人,任何困難的環境,都會向我們投降。太平軍後期戰鬥不行,但人數擺在那裡,數量碾壓湘軍,若是團結一致,同心同德,應該可以爆發出強大戰鬥力,不至於出現幾十萬搞不定一兩萬之尷尬局面。那麼,太平軍後期能團結一致嗎?答案是否定,因為楊秀清(集政權、軍權、教權於一身)死後太平軍統一指揮體系已失靈,再加上洪秀全「濫封」且是「實封」,在諸侯之間玩平衡術,讓其相互制約,已經沒人可以統一指揮全軍。如此一來,諸侯王地盤意識濃厚,只顧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除非是在自己地盤打,否則不會賣力,更不會拚命作戰。雨花台之戰,除了李秀成、李世賢兩兄弟搏命,其他援軍無不是稍遇挫折則停止戰鬥,坐視觀望。

其四、拜上帝教信仰崩潰,太平軍沒了靈魂,毫無戰鬥意志

當然,沒有信仰、沒有靈魂才是太平軍戰鬥力下滑之根本原因,這支軍隊已經沒了「軍魂」,淪為打家劫舍之「土匪」,與清朝八旗、綠營之作風沒啥區別。「天京事變」爆發,天父殺天兄,天父子民自相殘殺,享有「天父傳言」的四兒子楊秀清死於兄弟之手,拜上帝教信仰就此崩潰。此後,太平軍思想極度混亂,他們已經不知道為何而戰,當兵也許只是為了混口飯吃,為了發家致富,為了掠奪更多金銀財寶。將士也同樣如此,沒了靈魂,沒了為創建人人平等之「天國」而奮鬥之刻苦精神。李秀成經略蘇南時,興建豪宅,自稱:「除天王宮外,為太平天國中之最佳最美的建築物」;李鴻章評價其豪宅:「真如神仙窟宅」,「平生所未見之境」,不知是羨慕嫉妒恨,還是斥責。此外,李秀成帶頭還撈錢,「將現款一百五十萬元及無數之寶物盡入私囊」,徹底腐化了。

綜上所述,從兩萬橫掃中原到四十萬受挫雨花台,短短十年時間,太平軍戰鬥力為何下滑那麼大?究其原因,太平軍盲目擴招,士兵來源複雜、良莠不濟,缺乏必要之休整與訓練,沒有統一指揮,均極大影響軍隊戰鬥力。但是,太平軍戰鬥力迅速下滑之根源,則是拜上帝教信仰崩潰,軍隊沒了靈魂;一支沒有「軍魂」之軍隊,談何戰鬥力,談何獲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佔一村建國,一鎮稱王,一縣分封,不是洪秀全急而是權力鬥爭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