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勞動教育應汲取傳統智慧

勞動教育應汲取傳統智慧

■關注勞動與教育⑥

編者按

五一國際勞動節將至,與勞動、勞動教育相關的話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再次凸顯出重要意義。本版從勞動思想、勞動精神和休閑觀念等角度,展開對勞動教育的探討,以期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一定的啟發和借鑒。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將黨的十六大以來「德智體美」四育並舉的育人目標發展為「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增加了勞動教育,體現出新時代教育的新思路和新要求。創新和發展勞動教育,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重要內容。

勞動作為人類特有的活動,是人類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表現為人們通過發揮體力和腦力作用,運用勞動資料改造外部世界的過程。人們要獲取生活資料,就必須勞動。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另外,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離不開勞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必須開展好勞動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時,指出要「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這具體到勞動教育來說,不僅要立足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具體實際,還要紮根於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在中華文化的思想寶庫中,有重視勞動的思想傳統。整理髮掘這部分思想成果,有助於開展新時代的勞動教育。

傳統勞動思想弘揚勞動價值

對於勞動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一精闢論斷闡明了勞動教育的宗旨、方法、目標,為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弘揚勞動精神,是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總抓手。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旨在培養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態度,懂得勞動的崇高和偉大價值。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勞動意義有豐富的論述。

其一,勞動是生存之本。古代哲學家、教育家、科學家墨子教育弟子說,「故聖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食者國之寶也」「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在墨子看來,民不可無食,食必須通過勞動獲得。明代學者呂坤說:「一年不務農桑,一年忍飢受凍。」不勤勞務農,就缺衣少食。明末清初學者張履祥提出:「治生以稼穡為先,舍稼穡無可為治生者。」這些觀點指出了農業勞動的基本價值。

清代政治家曾國藩將這種勞動謀生觀點加以發展,提出:「衛身莫大於謀食。農工商,勞力以求食者也;士勞心以求食者也。」

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勞動已不限於農業,但是人人必須勞動才能生活。

其二,勞動促進個人發展。勞動可以培養人優良的品德和健康的身體素質。春秋時期的敬姜在教育兒子時說:「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指出了勞可培善和逸則生惡兩種不同的品德培養功能。明末清初的學者顏元認為:「養身莫善於習動,夙興夜寐,振起精神,尋事去作,行之有常,並不困疲,日益精壯。」意思是勞作使人強健。清代學者汪輝祖在批判「幼小不宜勞力」觀點時指出:「慾望子弟大成,當先令其習勞。」他認為,古來成功的將相,沒有一個是軟弱不耐勞苦的。

其三,勞動是理想生活方式。曾國藩在給兒子曾紀鴻的信中說:「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他教育兒子把勞動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在勞動中得到人生快樂,成就君子人格。

傳統勞動思想倡導辛勤勞動

傳統文化不僅包含對勞動價值的充分肯定,也有對辛勤勞動的積極倡導。對於勞動要耐得住艱辛、要堅持不懈的道理,中國古代多有論述。其中,曾國藩對辛勤勞動的論述最詳,對現代人影響也較大。他這方面的主要觀點如下:

其一是「勤」。古人關於勤於勞動的論述指不勝屈,政治家勸子侄勤於政事,學問家導兒孫勤於讀書,賢母們教女兒勤於紡績。明朝仁孝文皇后徐氏說:「農勤於耕,士勤於學,女勤於工。」曾國藩在家書中反覆闡釋對勤的道理,勉勵長子紀澤說:「家之興衰,人之窮通,皆於勤惰卜之。澤兒習勤有恆,則諸弟七八人皆學樣矣。」他認為,勤則家「興」人「通」,惰則家「衰」人「窮」。要做到勤,需持之以恆鍛煉。

其二是「早」。這個概念是曾國藩在總結祖父星岡公家訓思想時凝練出的,意思是「早起」。這是曾國藩關於「勤」思想的重要維度之一。他還對此概念加以發揮,「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家中大小,總以起早為第一義」。在曾國藩看來,「少睡多做」,體現「一人之生氣」。因此,他把早起作為耐勞苦教育的主要手段。曾國藩的這一觀點,在之前的教育學著作中較為多見。南宋文學家葉夢得說:「每日起早,凡生理所當為者,須及時為之。」朱柏廬治家格言的第一句話就是:「黎明即起,洒掃庭除。」

傳統勞動思想主張誠實勞動

新時代勞動教育要求學生在長大後「誠實勞動」。所謂誠實勞動,就是要實實在在地勞動,運用腦力或體力有效地改造世界,不弄虛作假,不投機取巧,不搞形式、走過場、擺樣子。

其一,誠實勞動重在做實事。孟子講的揠苗助長寓言,就生動諷刺了那些不誠實勞動卻想取得成功的行為。要讓禾苗長得好,就得踏踏實實澆水施肥,而不是一根根地往上拔。揠苗助長者雖然付出了體力,看到苗長高了一大截,但是苗最終全死了。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對不誠實勞動現象的深刻批評,也從另一方面表達了孟子提倡誠實勞動的意思。事實上,中國傳統勞動思想中的「習」字,本身就包含了實踐、實行之意。主張勞動思想的汪輝祖指出:「士不好學,農不力田,便不成為士、農。欲盡人之本分,全在各人做法……故『人』是虛名,求踐其名,非實做不可。」他提出各行業的人要「實做」,進行腳踏實地的工作。這是他倡導誠實勞動的體現。

其二,誠實勞動尚力行、忌空談。重視習行、關心實務,是中國古代思想的主流。然而,在歷史上也不乏懶於勞動、脫離實際的空談作風。比如六朝時期的名士,雖然在品藻古今方面頗多才華,一旦任用他們處理實務,卻「多無所堪」。這些人慣於高談虛論,迂誕浮華,不涉世務,不知有喪亂之禍,不知有耕稼之苦,不知有勞勤之役,因此難以「應世經務」。顏之推概括說:「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皆優閑之過也。」這是對那些不勞而獲、沒有真才實學的南朝名士的有力批判。

傳統勞動思想強調創造性勞動

創造性勞動與重複性勞動不同,特彆強調勞動過程中的變革性和創新性,體現為發明創造。一方面,將科學原理和技術運用到具體勞動中,改變了勞動方式;另一方面,在勞動過程中有所發現,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中國古代勞動思想中就有這方面的範例。

其一,勞動中把握事物原理並作創造性運用。墨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不僅重視生產勞動,而且善於在生產勞動中發現科學原理,並據此做出大量創造發明,還教育學生將其運用於生產實踐。他說:「負而不撓,說在勝。」這裡的「負」就是「擔」或者說「衡木」的意思。「撓」原意是「曲木」,這裡引申為「物體傾斜」的意思。「勝」有「勝任」「承受」等意思。整句話是說,用衡木擔物,支點在中間,衡木就不會發生傾斜。這是因為兩端物量相等,彼此平衡任的緣故。這句話包含著槓桿平衡原理,墨子運用此原理髮明了提水工具——桔槔,大大節省了勞動力。

其二,勞動中進行創造性探索。在中國歷史上,清代政治家、請聖祖康熙在自然科學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曾刊印《耕織圖》頒行全國。他在勞動中還留心觀察研究並有新發現:「豐澤園所種之稻,偶得穗,較他穗先熟,因種之,遂比別稻早收。若南方和暖之地,可望一年兩獲。」這段話生動記述了他在農作物良種培育方面的創造性探索。

吸收借鑒傳統勞動思想的精華

中華民族素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是中國先人熱愛勞動的有力見證。傳統勞動思想就是中華民族重視勞動的集中體現。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

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需要吸收借鑒傳統勞動思想的精華。但要指出的是,傳統勞動思想是與中國古代社會實踐相適應的。因此,在今天的勞動教育中絕不能將其完全照搬。我們必須立足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具體實踐,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指導,本著古為今用的態度,對傳統勞動思想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進行科學的揚棄,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25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金子本身不發光,關鍵看環境」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