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博士不唯論文只是前進一小步

博士不唯論文只是前進一小步


  來源:中國科學報


  近日,清華大學公布的2019年版《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引起熱議。


  很多人認為,清華大學由此開啟了「鼓勵依據學位論文以及多元化的學術創新成果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唯一依據」的先河。

  但仔細分析該規定文本,不難看出,清華大學雖然不再要求博士生申請學位時必須達到學校和所在學科的學術論文發表要求,卻仍然規定在學期間的學術創新成果必須達到所在學科要求。


  學術創新成果當然包括學術論文,也包括專利、報告、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等。


  清華大學作此修改,可以說是為自己「解了套」。


  因為,若按照老規定,不論是學工科的博士生,還是學美術的博士生,申請學位時,都得像理科博士生一樣提交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

  不鼓勵工科博士生申請專利和美術博士生創作作品,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很多問題。


  因此,清華大學不再搞一刀切,放棄用學術論文要求所有博士生,無疑是一種進步。


  清華大學雖然不再要求所有博士生都必須發表學術論文,卻仍要求他們在學期間必須有學術創新成果。


  這樣一來,那些既沒有搞出專利,又沒有創作出作品的博士生申請學位時仍只能將學術論文作為學術創新成果提交給學校。這和很多人的期待仍有很大一段距離。


  誠如眾多留學歸國人員所指出,他們在海外著名高校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學校和所在學科都沒有要求必須發表學術論文,也沒有要求一定得有學術創新成果,只要學位論文有創意、夠分量,照樣可以拿到博士學位。

  實際上,筆者在海外攻讀博士學位時,也沒有遇到必須發表學術論文的問題。


  而且,我們在招聘博士後時,經常會遇到只有學位論文、沒有學術論文的海外名校博士畢業生。


  由此看來,清華大學雖然不再「唯學術論文」,但要求博士生必須有學術創新成果的做法仍和海外名校有很大差異。


  為何清華大學不能像海外名校一樣只以學位論文的質量作為是否授予學位的依據,仍要規定必須有學術創新成果?


  筆者揣度,這和中國的大學以及學科排名競爭或多或少有些關聯。

  各大排行榜給大學或學科排名時,都會將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對大學校長來講,學術論文的數量猶如GDP指標,絕對不能輕視,必須通過一級壓一級的方式把責任落實到位。


  結果,不僅考核教師時需要數學術論文,考核研究生時也需要數學術論文。這樣一來,不要求博士生髮表學術論文無異於自甘於人後。


  清華大學無須像一般大學那樣在意國內排名,因為哪個排行榜把它排到國內大學的前兩名之後,該排行榜就會被認為沒有公信力。所以,清華大學校長面對國內大學排名要比一般大學校長從容得多。

  但清華大學校長還要面對全球大學排名,如果不把學術論文發表數量抓上去,清華大學在國際上的排名就有可能落到國內其他兄弟高校之後。


  一旦出現這種結局,不要說會影響其國際聲譽,就連國內招生都會受到衝擊。這是清華大學校長難以承受之重。


  所以,清華大學可以容忍一些學科的博士生,譬如學工藝美術的博士生,只提交創作的作品,不用發表學術論文,但仍要堅持全體博士生申請學位時必須有學術創新成果。


  對於絕大多數理科和文科博士生而言,要求有學術創新成果就意味著要發表學術論文。


  清華大學在博士生申請學位時尊重不同學科的特點和差異,不再「唯學術論文」,不再設立學校層面的統一要求,這體現了一種進步。


  作為校友,筆者感到由衷的高興。但是,這種進步仍相當有限,因為學校仍然要求博士生申請學位時除提交學位論文外,還要有所謂的學術創新成果。


  高校只有徹底打破量化考核的魔咒,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著重看他解決了什麼科學問題,做出了什麼樣的創新,而不是計算他發表了多少論文,撰寫了多少報告,申請了多少課題,拿到了多少經費,由重視學術創新成果的數量轉移到重視學術創新成果的質量,中國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才能快速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火星為何如此乾燥:以前的水到底去了哪裡?
2033年將宇航員送上火星?美權威智庫研究表明不可行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