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迅提出廢除漢字,卻忘了漢字之美

魯迅提出廢除漢字,卻忘了漢字之美

且說自鴉片戰爭失敗,中國積弱以來,漢字的命運便不斷受到挑戰。「五四運動」之後,更有不少權威學者皆認為「漢字不是大眾文化」,就連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也曾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之言論,這其中不乏批判之味。

他主張中國要想改變落後之面貌,需從文字下手,方塊漢字應徹底根除,改為拼音文字,繼而衍生出「注音字母」、「國語羅馬字」、「漢語拼音方案」等方案。除此之外,還提出漢字要朝拉丁化方向發展的提案。

然實際證明,傳播數千年,被數以逾十億人口所使用了數千年的漢字,除了歷史悠久之外,還具有頑強生命力,不但不可廢、不能廢,反倒發揚光大,可謂永垂不朽。

漢字乃中華文明之瑰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全部文化,世人只需用二、三千個常用漢字,就可以組合成為變化無窮的辭彙,從《論語》到《四大名著》,再到金庸、古龍作品,每一本著作都充溢著漢字之美,這些漢字組成為的辭彙讓人感動,讓人愛恨交織。

不可否認,魯迅當年的觀點是有時代和歷史局限性的。他受其東洋文化熏陶,看到東洋的迅速崛起後,心理一定受到了某種打擊,回望神州,有些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情懷在其中。認為一些落後的事物就該剔除,這其中也必須包括文化和文字。

而事實上,文字就算到了任何時代,也不存在落後之說,文字是沒有罪的,只不過有些用它組合的詞句「有罪」罷了。魯迅不稀與那些信奉八股文的學者為伍,而就算這些人的筆墨之下再如何腐朽,然文字根本沒錯。因此將漢語文字之落後,是荒誕而不科學的觀點。

換言之,明確而又簡短正是漢字優越之處,更是世界各種語言文字所不及的,因此,縱使魯迅先生再如何偉大,他信奉「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之觀點,仍是錯的,而且錯的很離譜!

也正是因為有漢字,魯迅才可以寫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樣膾炙人口的作品,也可以寫出「一顆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這種病句和秒句不分的句子。然沒有漢字,只用拼音,那麼這些包含情懷的東西就不存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獅 的精彩文章:

蠻族崛起:斯拉夫人的成長史
看清朝犯人如果發配邊疆,怎一個慘字了得

TAG:大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