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糖尿病多是「吃」出來的,吃飯時若有這4個習慣,血糖不會太低!

糖尿病多是「吃」出來的,吃飯時若有這4個習慣,血糖不會太低!

糖尿病是一種以血糖持續上升為主的慢性病,調查顯示,我國是糖尿病大國,2017年患病人數就已達到1.14億。

說到糖尿病發病,原因其實是很複雜的,除了遺傳因素之外,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導致糖尿病發病的原因之一,例如酗酒、肥胖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飲食。

常言道:人食五穀,孰能無疾,糖尿病跟飲食有很大的關係,吃得不合適,胰島素分泌不正常,無法降低自身血糖,容易加重調節血糖的負擔,從而導致糖尿病出現。

「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的最新結果表明,我國城市居民禽肉類及油脂消費過多,穀類食物消費偏低,鈣、鐵、維生素 A 等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於此催生出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

糖尿病多是「吃」出來的,吃飯時若有這4個習慣,血糖不會太低!

習慣一、飯吃太快

很多人面對美食時,總是狼吞虎咽,不細細咀嚼就會咽進肚子,可飯吃得過快,葡萄糖就會迅速進入血液循環,而糖友因自身胰島素缺陷,胰島素分泌存在不及時、量少等問題,很難跟上食物消化的速度,就會使得血糖迅速升高。

習慣二、愛吃「三高」食物

就是高油、高糖、高鹽食物。在飲食方面,糖尿病人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限制高糖食物的攝入了,這樣過高的糖分,直接升高血糖,如各種糖類、蜂蜜、巧克力、甜點、含糖類飲料等等,都是應該注意避免。

高鹽、高脂飲食會升高血壓,容易促進動脈硬化,從而可能會加重糖尿病的併發症。

習慣三、不吃主食

不少糖友認為,主食吃得越少越好,因為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會升高血糖,甚至有的乾脆不吃主食。

但是研究顯示,主食吃得少,人體內壞膽固醇含量就會相對增高,這會使得患心臟病的風險變得更大。

且在主食攝入不足的情況下,糖友就會通過其它食物獲取能量,這樣可能導致營養不良。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選擇低升糖指數的主食(如黑米、小米、蕎麥麵、通心粉、粉絲等),注重粗細搭配。

習慣四、晚餐吃多

不少人由於工作忙,所以晚餐總是吃的最豐盛的,但晚餐吃得過飽,危害很大。

一方面會影響餐後血糖;另一方面會使得大腦神經過於興奮,導致失眠、多夢等情況,致使糖友夜間睡不安穩,第二日的空腹血糖值也會受到影響。

如果晚餐後人們再不運動,躺在床上玩手機,這樣多餘的能量無法代謝,就會增加肥胖,進一步加重糖尿病。

飯後出現3種情況,十有八九已是糖尿病!

1、飯後飢餓快

如果自己吃完飯之後很快又出現飢餓感,而且飯量比以前大大增加,就要高度警惕糖尿病了,因為多食是糖尿病的一種典型表現。

2、飯後口乾

吃完飯後,立即出現口乾,口渴難耐,需要喝很多水的情況,可能是血糖過高。

因為當身體糖分超標時,這些糖就像小海綿,會將體內的水分迅速吸干,血糖越高吸得越快,血糖特別高的人會嚴重口乾。

3、飯後犯困

飯後的困和下丘腦分泌的「食慾素」有關。

血糖高時會抑制食慾素的分泌,導致「食慾素」水平下降,進食之後,特別是進食的食物比較容易消化時,血糖升的更快,這個時候人就更容易犯困了。

預防糖尿病,控制好血糖,謹記「四個一點」!

一、茶水多喝一點

中醫認為,茶為萬病之葯,多喝有防治疾病之效。糖友平時多喝點養生茶飲,功效更佳。

自己動手做黃花苗桑葉茶,取黃花苗、桑葉 二者搭配製成,熱水沖泡即可。

桑葉,《本草綱目》中記載,「桑葉乃手足陽明經之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消渴症就是現代的「糖尿病」。

研究顯示,桑葉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其主要成分生物鹼能抑製糖代謝過程中酶的作用,而多糖能促進β細胞分析胰島素,從而促進細胞對糖的利用,達到降血糖的效果。

黃花苗,葯食兩用,含有廣譜消炎成分,被稱為「天然抗生素」,廣泛應用於多系統炎症相關性疾病,而糖尿病則和炎症關係密切,所以,它對糖尿病人有益。

而且,其中的多糖物質也有一定的降糖效果,對餐後控制血糖有一定幫助。

二、睡眠睡足一點

與睡眠充足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時間不到6小時的人,出現胰島素抵抗的幾率會增加4.5倍!

因此,不管是糖尿病患者還是健康人,長期的熬夜對身體的傷害都是非常大的,不僅容易誘發糖尿病,還會使身體受傷,降低免疫力,患癌幾率也會增大!

建議每人每天要保證7小時左右的有效睡眠,盡量在11點之前入睡。

三、運動多做一點

芬蘭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走35分鐘的路,糖尿病患病風險減低80%。

一般來講,糖友在進食後1-2小時,血糖會升到最高值,然後開始緩慢下降。

所以,儘可能在飯後1小時左右進行運動,這時血糖較高,通過運動可以快速消耗糖質,維持血糖的穩定。

但一定要注意,糖友可能感知功能會下降,為此,一定要走平坦的路,常補水才行。

四、檢查勤做一點

對於已確診糖尿病的人,日常一定要監控好自身血糖變化,還要做些相關的檢查,如眼底檢查、胰島素、糖化血紅蛋白等。

持此之外,日常糖友還應該多學習關於糖尿病方面的知識,學會科學控制血糖,認識併發症的表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大顧問 的精彩文章:

36歲男子,心臟病發猝死,母親痛哭:都是他那不正經的媳婦害的

TAG:健康大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