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為什麼把死亡與「三長兩短」聯繫在一起,到底有何含義呢?

古人為什麼把死亡與「三長兩短」聯繫在一起,到底有何含義呢?

三長兩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朝,指的是意外的災禍或者事故,一般是指比較親近的人的死亡,它的來源是棺材的形狀。

在現實生活中三長兩短的使用頻率也是非常的高,身邊的人如果從事一種有些風險的事情,我們就會說,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我們可怎麼辦?它更多的時候變成一種勸慰和阻止,想要防止意外的發生,也想讓親近的人考慮我們的感受。

三長兩短具有具體的指向,與死亡發生聯繫,這源自於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喪葬禮儀。古代的棺木是由六塊木板拼湊而成,四塊較長的,兩塊較短的。四塊長的木板代表天地日月,棺材的蓋代表天,棺材的底代表地,棺材左邊那塊木板代表日,右邊那塊則代表月。前後有兩塊短的木板,代表的是彩頭和彩尾。而三長兩短是指這六塊木板中除去了棺材蓋的那塊,這是由於屍體入殮下葬之前,都不會蓋上最上面那塊木板。剩下的5塊正好是三長兩短,於是這個成語就和死亡發生了直接的聯繫。

這是比較通行的說法,其實還有一種說法更為古老,最早源於《禮記》。

在春秋早期,中國古代冶金技術尚不發達,沒有辦法用金屬封訂棺木,只有採取皮條密封,而這種密封技術被《禮記》記載下來,原文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封釘棺木主要有幾道程序,其中包括,縱向兩道,橫向三道,每束之間用木榫固定住,這樣一來,橫向的木板和縱向的木板放在一塊兒,長短相間,正好對應三長兩短。

如今,火葬開始普及,土葬的棺木逐漸淡出視野,退出歷史舞台,這其中所代表的喪葬文化,除了在一些偏遠農村地區尚有保存之外,其他的地方几乎看不到。而即使是在使用棺材的地區,皮條捆綁的方式也已經不復存在。我們在感嘆科技技術日漸進步的同時,也不免為一些傳統文化的失去感到悲哀。

三長兩短這個成語的普遍使用,我們已經忘卻了其背後的深厚文化內涵,如果不是查找相關資料,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把三長兩短這個詞語,與古代的喪葬文化聯繫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解文化 的精彩文章:

賈平凹寫小說沒賺多少錢,但書法賣4萬一個字,靠賣書畫成富豪
馬未都撿漏的「底線」:80年代轉手賺200萬的事,他愣是沒幹

TAG:趣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