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越是偉大的皇帝,所立太子的下場就越慘?個中實情令人唏噓

為何越是偉大的皇帝,所立太子的下場就越慘?個中實情令人唏噓

各位朋友下午好!子淵不久前曾給大家講過許多帝王軼事,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今天咱們要來說說為什麼越厲害的皇帝,他們所冊立的太子下場往往就越凄慘。

漢武帝劉徹劇照

在中國古代數百位皇帝中,能夠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皇帝屈指可數,在很多人看來,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和清聖祖康熙皇帝這六位皇帝,其文治武功足以彪炳天下,堪為古代帝王典範。然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最早冊立的儲君,往往下場都不怎麼好,有的被廢,有的被幽禁,有的甚至凄慘死去。下面咱們先來捋一遍。

瘋癲的廢太子楊勇(劇照)

秦始皇長子扶蘇,被趙高、胡亥偽造的始皇遺詔賜死;漢武帝太子劉據,成為儲君後一直戰戰兢兢,最後還是被小人陷害,被迫起兵造反,結果屠滅滿門,得了個「戾」的惡謚;隋文帝太子楊勇,被廢為庶人,弟弟繼位後又假擬隋文帝詔書將其賜死;唐太宗太子李承乾,性格孤僻,在被父親猜忌的同時還要對付渴望奪嫡的弟弟們,最後也是被逼造反,流放而亡。

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標,雖然史書記載是久病不治而亡,其實是被朱元璋的強勢性格與嚴厲斥責嚇得積鬱成疾;康熙皇帝所立太子胤礽品行失德,幾經廢立,最後還是無緣皇位,鬱鬱寡歡圈禁而亡。可以說,這些傳奇帝王所立太子,下場基本沒有一個好的。之所以這些儲君的命運會如此凄慘,在子淵看來其實主要有三點原因。

清朝廢太子胤礽劇照

第一,太子之位來得太過容易。這些太子中有很多是在出生不久就被立為帝國繼承人,沒有經過一番激烈競爭就坐享高位,從小被人左擁右捧,養成了一種唯我獨尊的孤傲性格,同時對於政治鬥爭也比較天真。另一方面,王公貴族為保權勢不失,經常將自己中意的子嗣送到太子身邊伴讀,形成了所謂的「太子黨」。太子黨勢力膨脹後,往往不能為皇帝所容忍,父子關係逐漸激化,太子最後為自保,只能聽從幕僚建議選擇造反,兵敗的下場自然凄慘。那些後立的太子,由於皇帝此時已經年邁,沒有太多精力管理朝政,甚至還反過來擔心儲君實力不夠而不能服眾,根本不會對他們動手。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第二,這些偉大帝王的壽命都太長。尤其是明太祖、漢武帝和康熙皇帝,他們長年秉持國政,清聖祖康熙帝更是御極六十年,所立太子又都是長子,他們從童年起就被賦予厚望,然而一直等到成為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人,都沒有熬死父親,眼見此生無望皇位,不如奮力一搏。另一方面,皇帝活得越長,就越想永遠掌控國政,甚至希望自己長生不老,因此他們年老時最忌憚的不是朝臣和武將,反倒是身為儲君的太子。最終不斷向其施壓,在實際行動上逼迫他們造反,一個又一個父子相殘的悲劇就此輪迴循壞。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

第三,皇帝能力太突出,所以對太子要求極其嚴格。這些皇帝之所以能成為千古一帝,幾乎都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本來就是人中龍鳳,因此對繼承人的要求也會遠遠高於其他普通帝王。當他們看到儲君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時就會心生不滿,輕則加以疏遠,重則予以嚴厲訓斥,這就加劇了太子的逆反心理和危機心理。另一方面,朝中大臣見到太子被訓斥,時常會趁機造謠抹黑太子,千方百計地想要拉太子下位,換上自己支持的皇子,以此謀求富貴。

唐廢太子李承乾劇照

就這樣,在大臣的挑撥之下,皇帝對太子的印象就越來越差,這種不滿情緒積攢到最後,就會令皇帝產生更換太子的念頭。東宮的「太子黨」們聽到風聲自然不肯坐以待斃,於是就會勸諫太子採取行動。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太子們一般都會拚死一搏,最後往往又都會輸給手握重軍的皇帝。所以說,越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其儲君的生活就越艱難,處境也越危險,下場則越凄慘。

參考文獻:

《中國通史》《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五歲封王八歲拜相,十歲卻被皇帝下詔賜死,臨終遺言流傳千年
趙雲忠心耿耿功績卓著,為何職位低於叛將魏延?劉備臨終吐露實情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