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沒被太平天國推翻,為何死在了革命黨手上?

清朝沒被太平天國推翻,為何死在了革命黨手上?

清朝的統治集團是由滿蒙勛貴和漢族地主、士大夫等組成的,太平軍活動的地方全都是漢族地主的地盤,而太平軍的宗旨就是「有田大家種」,打土豪是肯定的,地主跟他們合不到一塊,而且忠君思想還在,自然而然都去幫滿清政府。

滿清勛貴倚仗的八旗兵早就廢了,搞不定太平軍,不得不下放權力,依賴漢族地主自行募兵,湘軍、淮軍、楚軍這些就慢慢出現了。

太平天國的軍隊也沒有幾十萬精兵,要真有這麼多精銳,天京城外怎麼還有清軍兩座大營呢?

不過太平天國的確給湘軍造成了很大困擾,但當湘軍、淮軍等相繼消滅太平天國、捻軍等,並參與平定回疆、中法戰爭等各大戰役後,漢族地主們已經成為清朝的頂樑柱,其領頭者,就是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晚清名臣。

在八國聯軍侵華前,不論是這些領頭大臣,還是底下那些士紳,大多還是忠於清廷的,但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中央發布命令要跟洋人死磕,李鴻章等人帶頭帶頭抗旨,搞東南互保;士紳們也逐漸對清朝死心,開始對革命黨加以關注。

這一點,屢次失敗的孫中山先生很有體會,他在《建國方略》中寫道:「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耳······惟庚子失敗(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孫中山領導的惠州起義)之後,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後相較,差若天淵。」

八國聯軍侵華的一個原因,是義和團運動,這也是士紳對清朝態度轉變的根源。義和團能夠興起,很大程度是因為官僚士紳的支持,甚至慈禧太后也推波助瀾,但戰爭的失敗,使得慈禧迅速低頭,承若懲治反帝鬥爭,這在《辛丑條約》中寫明了,清朝也做到了,光是支持義和團的官員遭到重處的就有100多人,凡發生義和團的地區一律停止科舉考試5年。

在當時,科舉考試可以說是絕大多數士人謀求上升的唯一通道,停五年?士人不滿可想而知,整天讀著忠君愛國的士人發現,原來這個君,也不怎麼可愛。

尤其在1905年,清朝廢除了科舉制度,對士人的打擊更上層樓,更多的士紳轉身支持革命黨,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新軍中有了更多的革命黨。因為廢除科舉後,有不少士人加入了南方新軍(北方新軍比較少招士人),他們不甘(本來能當官現在當大頭兵)、年輕且識字(能夠接受新思想),新軍,越來越不像是清朝的軍隊了,偏偏清朝為了訓練新軍下了很多血本,他們可是清朝的精兵!

另一方面,慈禧太后去世後,繼任者不善於平衡權力,漢族高官跟滿蒙勛貴的聯盟破裂,以袁世凱岑春煊為代表的新一代漢族高官在朝廷中逐步失勢,滿蒙勛貴想收回他們印象中被漢族奪走的權力。

這自然激起漢族高官的不滿,尤其是在皇族內閣搞出來後,徹底不玩了,感情都是給滿蒙勛貴打工?所以袁世凱復出後是在為自己謀利益,跟南方打打和和,不會為清朝賣命。

士紳們的支持在武昌起義後更為明顯,武昌一聲炮響,南方各省紛紛獨立,北方各地紛紛起義,很多官僚士紳把辮子一剪,把牌匾一換,就成了民國官員,這也就是教科書上說的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本來士紳們就是對清朝失望,而不是真的接受了新思想。

相比於對抗太平天國時期的漢族地主上下支持,辛亥革命時清朝可謂遭受雙面反對,單靠滿蒙勛貴的力量,連北方新軍都指揮不動,怎麼打革命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莽莽趣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代宗為何不廢明英宗為王,反而是尊哥哥為太上皇?原來是妥協!

TAG:莽莽趣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