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圖說土耳其和伊朗的領土互換,土耳其用233平方公里換得半座山峰

圖說土耳其和伊朗的領土互換,土耳其用233平方公里換得半座山峰

從1639年5月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四世與伊朗的薩菲王朝簽訂《席林堡條約》開始,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土耳其和伊朗邊界長期保持著穩定狀態,中間只進行過幾次小的調整。比如在1932年1月23日,土耳其和伊朗簽署了換地協議,土耳其用233平方公里的土地換取了半座亞拉拉特山。此次換地的發起者是土耳其,而土耳其之所以熱衷促成此次交易,主要是為了鎮壓庫爾德人起義。而要徹底理順此次換地的前因後果,還要從亞拉拉特山說起。

圖說土耳其和伊朗的領土互換,土耳其用233平方公里換得半座山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亞拉拉特山是一座常年被冰雪覆蓋的錐狀火山,其共有兩個峰頂,一個是大亞拉拉特山,海拔5137米,為土耳其和亞美尼亞高原的最高峰;另一個是小亞拉拉特山,海拔3896米。亞拉拉特山在十九世紀以前是奧斯曼帝國和伊朗王國的界山,而沙俄通過1828年的《土庫曼查伊條約》將阿拉斯河上游的東亞美尼亞地區據為己有後,亞拉拉特山又成了奧斯曼帝國、伊朗和沙俄三國邊界的交匯點。一戰後,新生的凱末爾政權和蘇維埃政權在共同鎮壓亞美尼亞人反抗後,於1921年簽署了一項友好條約,其規定蘇俄將沙俄在1878年侵佔的卡爾斯、阿爾漢達歸還土耳其,這樣亞拉拉特山又成了土耳其和伊朗的界山,其中土耳其佔據大部分,伊朗僅擁有小亞拉拉特山的東麓。雖然伊朗控制的地方很小,但這塊地方卻成了土耳其肅清庫爾德人反抗的一個障礙。

圖說土耳其和伊朗的領土互換,土耳其用233平方公里換得半座山峰

從亞美尼亞的埃里溫眺望亞拉拉特山

庫爾德人是中東古老的民族之一,現今主要生活在傳統上被稱作「庫爾德斯坦」的地區,即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伊朗四國的交界處,其中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人占該國總人口10%以上。就宗教信仰而言,他們既有什葉派穆斯林又有遜尼派穆斯林;而就生活方式而言,因為他們大多聚居在高原山地之間,所以普遍過著半游牧、半農耕的生活。奧斯曼帝國時期,庫爾德人爭取民族獨立的問題並沒有出現,然而就在凱末爾開創了世俗化的土耳其共和國以後,庫爾德人的民族意識卻覺醒了,並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抗活動。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此種變化呢?這主要是因為庫爾德人的身份、國家認同與世俗化的土耳其之間產生了衝突。

圖說土耳其和伊朗的領土互換,土耳其用233平方公里換得半座山峰

奧斯曼帝國時期,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帝國認同使庫爾德人和土耳其人緊密結合成了整體,他們信奉同一種宗教,述說同樣的帝國輝煌,共同效忠於蘇丹和哈里發,一同警惕基督教的滲透。然而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覆滅,土耳其共和國的成立以及蘇丹和哈里發制度的廢除,庫爾德人與土耳其之間傳統的宗教認同被割斷。而隨後凱末爾厲行的世俗化改革又從根本上觸動了庫爾德人的利益,如新生的共和國廢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庭,禁止了庫爾德語出版物,並強行將庫爾德人歸類為山地土耳其人等。凱末爾試圖以新的民族國家認同來取代舊有的對伊斯蘭教的神聖情感,其方向是正確的,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顯得操之過急和急於求成了。1925年初,庫爾德人在謝赫·賽義德的領導下發動了起義,雖然土耳其厲行鎮壓,但是1926年又接踵而至。

圖說土耳其和伊朗的領土互換,土耳其用233平方公里換得半座山峰

1926年的庫爾德人起義又被稱為阿勒山的鬥爭,阿勒山就是前面提到過的亞拉拉特山。當時土耳其數次派兵圍剿,但庫爾德起義者常常通過從小亞拉拉特山進入伊朗的方式擺脫土耳其攻擊。當時小亞拉拉特山的山頂是土耳其和伊朗邊界的交匯之處,其中土耳其擁有西麓,伊朗控制著東麓。所以為了徹底阻斷庫爾德起義者的退路,土耳其打算用換地的方式完全控制小亞拉拉特山。1932年1月23日,《關於確定土耳其和伊朗邊界的協定》在德黑蘭問世,土耳其如願獲得小亞拉拉特山東麓,而作為補償,伊朗獲得了烏魯米耶湖以西的戈圖爾地區,約233平方公里。這樣,換地後的土耳其成功封堵了庫爾德起義者後退和進入伊朗的通道。1932年的換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土耳其和伊朗之間的友好關係,但兩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仍未消除,兩國的邊界地區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明號 的精彩文章:

圖說摩納哥的填海造陸,該國28.6%的面積竟然是填海所得
圖說尼羅河水資源之爭,衣索比亞用一座大壩控制尼羅河59%水量

TAG:大明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