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上博看白銀「熠熠千年」:「江口沉銀」、南宋銀錠盡皆呈現

在上博看白銀「熠熠千年」:「江口沉銀」、南宋銀錠盡皆呈現

匯聚「江口沉銀」和「南海I號」兩個重大考古發現出土文物的特展「熠熠千年:中國貨幣史中的白銀」今天在上海博物館開幕。

澎湃新聞獲悉,展覽以中國白銀及白銀貨幣的發展為線索,集中展示131件相關展品,以期讓觀眾直觀了解我國貨幣史中白銀的發展歷程。而作為展覽的亮點之一,此次展覽匯聚了來自中國財稅博物館、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海I號考古隊、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的珍貴展品,包括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的銀錠和西王賞功銀幣、「南海I號」沉船出土的南宋銀鋌等。

據悉,此次展覽是截止目前為止公藏機構對於收藏的唐代以來白銀貨幣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的一次展示。

展廳現場

展覽以中國白銀及白銀貨幣的發展為線索,通過「傳統銀兩」、「白銀東漸」、「銀與紙鈔」三個部分,集中展示131件相關展品,向觀眾展示我國貨幣史中白銀的發展歷程,白銀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白銀聯結下的中國和世界。

明金花銀銀錠 上海博物館

貨幣的發展歷史,對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意義重大,也和國家社會經濟生活緊密相聯。本次展覽的展品以上海博物館館藏為主,時間跨度從唐代一直到清末民初,種類包含銀錠、銀元、紙鈔等等,其中不乏珍罕品,不但是十分珍貴的研究資料,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此外,展覽還特別展出了來自中國財稅博物館、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海I號考古隊、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的珍貴展品,其中包括明清銀錠以及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的銀錠和西王賞功銀幣、「南海I號」沉船出土的南宋銀鋌等,不乏近年來的重要考古發現,極大豐富了展覽內容。

明石門縣遼餉銀五十兩(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白銀的冶煉和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作為貴金屬的白銀,從唐代中期逐漸取得了貨幣資格,經過宋、元兩朝,至明代晚期,白銀在社會生活中廣泛使用,完成了向真正貨幣的轉變。展覽不但呈現白銀貨幣的發展史,也體現了中國白銀貨幣從銀兩向銀元制度發展的歷史,其中的關鍵在於全球化貿易推動了明代晚期中國銀本位制的確立,以及推動了清末民初中國銀元制度改革和近代紙鈔的發展。

展廳現場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上海博物館青銅研究部副研究官員吳旦敏對澎湃新聞介紹,白銀最早只具有貨幣資格和貨幣形態,它主要集中在政府層面,是作為稅收繳納的實物。至少在明晚期之前,白銀貨幣都是國家層面才能擁有的東西,民間是沒有的。大航海時代來臨以後,越來越多白銀進入到中國,民間對於白銀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白銀在生活中的使用的變廣,包括俸祿都逐漸可以用銀來替代。萬曆九年,國家規定任何賦稅都可以由白銀來繳納,白銀貨幣逐漸滲透普及到人們的生活中,但是白銀真正作為社會的主要貨幣來使用則要到清代。

「江口沉銀」「南海I號」等最新考古發現充實白銀貨幣史

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是一處深埋於岷江水底的古代戰場遺址。從2016年開始,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出水了各類文物四萬餘件,尤為引人關注的是大量白銀。其中,明朝五十兩的官錠就達300餘枚,小銀錠和碎銀更是數以千計,是考古發掘中出現明代白銀數量最多的一次。從地域上和稅收種類上看,可以發現白銀作為貨幣已經深入到明代的各個地區和各個領域,真實全面的再現了明代晚期白銀貨幣化的歷史進程。

明西王賞功(銀) 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員

此次展覽展出了「江口沉銀」遺址考古出水的貨幣文物12件,包括2枚由張獻忠鑄造的西王賞功錢幣,與上博館藏的唯一一件傳世品西王賞功錢幣合在一起展出。

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劉志岩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西王賞功錢幣是張獻忠鑄造的用來賞功的錢,並沒有真正進入過流通領域。西王賞功錢幣只有張獻忠鑄造過,而張獻忠在位當皇帝僅2年多,因而西王賞功錢幣的存世量非常少,此前只有一件傳世品西王賞功銅幣,收藏於上博,可算是孤品。這次「江口沉銀」遺址通過考古發掘出200餘枚西王賞功錢幣,這在歷史上也是首次,證實了張獻忠西王賞功錢幣的真實存在。

銀鋌凝結塊 「南海I號」出土

「南海Ⅰ號」沉船位於廣東省台山、陽江交界海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發現,後經2007年整體打撈移入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從2014年開始進行全面考古發掘,是迄今為止我國水下考古重要的發現,亦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遺迹。展覽中展示了一組從南海I號沉船出土的銀鋌凝結塊。部分銀鋌因鏽蝕鏈接在一起,形成兩塊、三塊甚至多塊的凝結物,出水時表面多為鏽蝕產物及海洋生物分泌物包裹,反映了銀鋌在海底環境的腐蝕情況。宋代是中國鑄幣業的發達時期,白銀也開始流通成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次展覽中所展示的銀鋌是被攜帶出境使用或夾帶之物,由此觀眾也可看到宋代對外貿易繁盛的側影。

中國白銀時代的來臨,是大航海時代背景下國際貿易的必然結果,海外貿易的發達,使得價值大、重量輕且便於長距離攜帶運輸的貴金屬白銀也成為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展品中,還包括了一度在中國沿海地區短暫流通過的西班牙銀元、墨西哥銀元等外國白銀貨幣。

1878年墨西哥銀元 上海博物館

西班牙銀元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即將展出的來自「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珍品展」與今天開幕的「中國貨幣史中的白銀「展都將目光聚焦海洋,白銀展的策展強調大航海時代白銀怎麼通過貿易連接中國和世界,將這兩個展覽並列而置,有著他們一貫的策展新意在其中。

展示貨幣白銀化的歷程

作為展示財稅史實和相關文物的國家級專業博物館,中國財稅博物館在此次展覽中與上海博物館首次合作,共遴選銀鋌(錠)十三件,其中唐代五十兩銀鋌一件,明代銀鋌七件,清代銀鋌五件。唐代五十兩銀鋌屬於唐代晚期較為多見的船型銀鋌,這種形制一直沿用到五代、北宋,並成為北宋銀鋌的濫觴。明代,在國家行政和市場推動的雙重作用下,白銀終於轉變為國家法定的貨幣,完成貨幣化的進程。

清光緒十八年牙厘總局五十兩錠 中國財稅博物館

據中國財稅博物館副館長馮立松介紹,白銀貨幣化是近幾年學界研究的熱點,很多學者認為是國家行政和市場推動的雙重作用,促使白銀從稅收繳納的實物變成國家法定貨幣。而中國財稅博物館為此次展覽提供的展品也主要體現在國家行政和白銀貨幣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元至元十三年揚州銀錠 上海博物館

此外,白銀貨幣與上海地區金融發展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本次展覽中,有一枚在上海發現的元至元十三年揚州銀錠。文獻記載,銀錠上字型大小揚州元寶,乃至元十三年大兵平宋回揚州,丞相伯顏號令搜檢將士行李,所得撒花銀子銷鑄作錠,作為上貢,每重五十兩。至元十四年、十五年朝廷亦鑄此錠。揚州銀錠在背面鑄刻有「元寶」兩字,將銀錠稱為元寶亦是從此開始的。清咸豐六年上海縣王永盛銀餅是上海著名沙船商王永盛、郁森盛和經正記三家為了抵制上海銀元市場上的墨西哥銀元,而鑄造流通於市的本地銀元。上海銀餅傳世很少,是稀見品種之一。鑄造年份都為咸豐六年, 實際發行時間僅半年, 說明發行很不順利, 主要因外國商人為推行鷹洋而進行阻制。上海銀餅在外形上突破了傳統銀兩的形制,在製作方法上採用機器衝壓鋼模鑄成,相比同時期其它本土銀餅(銀元)而言更為精美整齊,在白銀髮展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清咸豐六年上海縣王永盛銀餅 上海博物館

清廣東省造光緒元寶銀元(反版) 上海博物館

本次展覽的陳列設計採用藍色為主色基調,典雅明亮的色彩更能襯托白銀的質地,現場使用可自由升降的頂升式展櫃,不僅密封性好,也便於文物的現場取放。在觀展路線的設計上帶有明顯節奏韻律,暗合16世紀世界白銀的流通路線,宛轉綿延,令人徜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