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改變歷史 引發罪惡——蔗糖的世界之旅

改變歷史 引發罪惡——蔗糖的世界之旅

全文共5930字 | 閱讀需11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糖——創造甜蜜,也引發罪惡的世界商品。

食糖的來源不多,直到19世紀才出現了從甜菜中提取糖的工藝,在此之前,甘蔗是提煉糖類的唯一來源。歐洲人最早知道蔗糖,是在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時候,他率軍攻入印度北部時,在那裡發現了一種「不是由蜜蜂製造的固體蜜」,它「非常非常甜」,從那個時候起,極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隊帶到歐洲。

阿拉伯人對蔗糖的傳播

甘蔗和蔗糖的起源現在還不能最終確定,但肯定是在熱帶、亞熱帶地區。蔗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最早是由阿拉伯人進行的,蔗糖緊跟著《古蘭經》的腳步開始擴散。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自阿拉伯半島興起之後迅速向外擴張,東及印度東南亞和中國,西達土耳其和北非。一個世紀以後,地中海周邊除了北邊之外,東、南、西三面都被伊斯蘭勢力控制。在這個擴張過程中,伊斯蘭教徒在他們佔領區域內引種甘蔗、提煉蔗糖。從今天的土耳其到義大利東部島嶼以及西班牙、摩洛哥等地都有甘蔗種植。公元10世紀,除印度和中國,兩個最大的產糖區分別位於波斯灣頭部方向的兩河流域三角洲和埃及的尼羅河峽谷。埃及人最先發展出傳至後世的精鍊工藝。

伊斯蘭教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也帶動了蔗糖的傳播

十字軍東征與蔗糖的傳播

從公元1096年到1291年,在近200年的時間裡,歐洲基督徒組織了9次「十字軍東征」,東征的對象是佔據著聖地耶路撒冷的伊斯蘭勢力。不過1202年發起的第四次東征,十字軍沒有前往耶路撒冷,而是改道攻佔了同樣信仰基督教的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國。儘管十字軍拯救耶路撒冷的目標沒有實現,但是基督徒多次遠征,在客觀上打通了歐洲與伊斯蘭世界之間溝通、交往的渠道。當時伊斯蘭世界的文明程度整體上高於歐洲,在多次與伊斯蘭世界的交流(戰爭也是一種交流的形式)中,歐洲人學會了甘蔗種植和蔗糖提煉技術,他們一方面從伊斯蘭世界進口蔗糖成品,同時也在自己統治的區域種植、生產。一開始,蔗糖和來自遙遠亞洲的香料一樣,是極為貴重的稀罕物,被當成藥品使用,僅僅在權貴階層和上流社會中流傳,普通人是無緣得見的。13世紀,著有《神學大全》的托馬斯·阿奎那曾說,「禁食期間無須禁糖,……正如藥物一樣,糖也不會有礙禁食。」在此後的500年里,糖被作為藥物的用量幾乎和其他用途的用量一樣多,除了藥用之外,還被用作裝飾品、香料和防腐劑。

地理大發現之後的蔗糖傳播

十五世紀末,蔗糖的生產中心從伊斯蘭教徒控制的地中海東北的島嶼——塞普勒斯、西西里島等地轉移到大西洋上的馬德拉群島和迦納利群島,以及西非幾內亞灣的聖多美島,在這些地方,開始大規模發展使用非洲奴隸製作蔗糖的種植園。隨著蔗糖產量逐步增加,它已經漸漸褪去藥品的標籤,雖然仍舊價格不菲,但已經不是上流社會的專屬物品了。蔗糖生產成為當時最有利可圖的產業,但是由於前述幾個島嶼的面積有限,歐洲人迫切需要找到能夠大量種植甘蔗的新土地。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和達伽馬到達印度後,甘蔗被帶到了新世界——美洲。

甘蔗的世界之旅,圖片源於《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蔗糖生產與奴隸制

「哪裡有蔗糖,哪裡就有奴隸!」——埃里克·威廉斯

說這句話的人是一名歷史學家,後來的一國首相。1962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宣布獨立,威廉斯擔任獨立後的首任首相,並終身擔任此職。這個位於加勒比海最南端,國土面積比上海還稍小一點的國家,在淪為英國殖民地期間,大部分國土都變成了甘蔗種植園。

時至今日,甘蔗種植在拉美許多國家仍舊是主導產業,這是西方殖民者在當地施行單一產業結構的畸形遺產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是美洲的一個縮影。在甘蔗被歐洲人引種到中南美洲之後,這裡成為全世界的蔗糖生產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的殖民地牙買加等島嶼,然後轉移到葡萄人的殖民地巴西。十七世紀後,由當時的「海上馬車夫」荷蘭為中介,甘蔗被移植到英屬的巴貝多島和法屬的馬提尼克島等,整個加勒比海地區的大大小小的島嶼上,都密密麻麻種植了甘蔗,即使是原來人煙稀少的荒島,一旦開闢了甘蔗種植園,就有成千上萬的非洲黑奴被帶到此地,歷史學家將這種社會結構、經濟方式的變革稱為「蔗糖革命」。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蔗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產、在歐洲銷售。

今天的加勒比海地區,曾經遍地都是甘蔗種植園

歐洲人為了生產蔗糖這種世界商品,在加勒比海地區大量建立種植園,為了獲得勞動力,他們瘋狂的從非洲販運黑人到美洲甘蔗種植園當奴隸,奴隸貿易和蔗糖生產一開始就緊密聯繫。據統計,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歐洲殖民者跨越大西洋將非洲奴隸販運到中南美洲地區的數量至少在一千萬人以上。難以想像,蔗糖這種甜美的商品在歷史上竟浸染了千千萬萬非洲黑奴的屍骨和血淚!

蔗糖與茶葉的完美邂逅

隨著中南美洲甘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蔗糖產量與日俱增,蔗糖的價格已經降到平民可以消費的程度。在十八世紀的英國,來自亞洲的茶葉和加勒比海的蔗糖完美邂逅,紅茶和糖在英國人的杯子里相遇,引領了此後幾百年的社會風尚。英國的紅茶、下午茶文化世界聞名,這個一兩茶葉也不生產的國家創立了立頓、康寧、伯爵等世界馳名的茶葉品牌,英國紅茶銷量全球領先,曾經有過「中國七萬家茶企不敵一個英國立頓」的說法。

英國獨具特色的下午茶文化

與中國悠久的茶文化相比,英國甚至包括整個歐洲,接觸茶葉的歷史非常短。1545年前後,義大利人賴麥錫的《航海記集成》中提到了中國的茶,這是歐洲最早的有關茶的文獻記載。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專門從爪哇來澳門販運茶葉,並轉運至歐洲,自此歐洲人也能夠享用茶葉了。由於只能從中國進口,茶葉的價格非常高,甚至堪比同重量的黃金。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妝當中,一個是印度的孟買,還有一大箱中國茶葉,可見其珍貴程度。英國人迫切想著找到茶樹苗,在自己的殖民地進行引種,像種植甘蔗那樣大量種植茶葉。從18世紀末開始,獨掌英國在亞洲的貿易和外交權的東印度公司就將尋找和引種茶葉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184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僱傭的商業間諜羅伯特·福瓊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終於確認了茶葉來源於一種叫「茶樹」的中國植物。在東印度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福瓊將大批偷盜的中國茶種和茶苗運到了印度。1851年3月15日,福瓊連同他帶走的6名中國制茶師傅和2名製作茶箱的師傅,乘瑪麗伍德夫人號蒸汽船抵達印度加爾各答港,隨船運達的還有其偷盜的最後一批12838株茶樹苗,隨後轉運到印度撒哈蘭普爾。此後,英國人將茶樹在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內廣泛栽種。目前,世界茶葉產銷量最大的是中國,緊隨其後的印度、斯里蘭卡、肯亞都是英國前殖民地。

茶葉之旅

史上最大商業間諜——茶盜福瓊

英國人為什麼要在紅茶中加糖?很簡單——擺闊氣。在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1564-1616),茶葉和糖都是非常非常貴重的商品,是藥店里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只有貴族、紳士以及少數非常富有的商人才會在沒有病的情況下享用茶葉和蔗糖,以顯示自己的高貴身份或家庭富有。那時這兩種物品比今天熱議的「車厘子」貴多了。富裕商人為了炫富、貴族階層為了擺譜,迫切需要貴重、奢侈的進口商品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來自於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的茶葉和在美洲殖民地的蔗糖充當了炫耀富貴的道具,可能覺得一種還不夠分量,把茶葉和蔗糖一組合,就達到了雙重炫富的目的,由於價格高昂,普通市民大眾無力問津,只有羨慕嫉妒恨的份了。

隨著英國在殖民地大量種植甘蔗、茶葉,蔗糖和茶葉的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應聲下跌。18世紀之後,糖和茶的價格已經降低到中產階級能夠接受的程度了。19世紀,連監獄裡的囚犯都能喝上紅茶了,加點糖也不是什麼過分要求。英國歷史學家托馬斯曾經驕傲的說:「我們英國人在世界商業和金融領域佔據了最有利的地位,可以從地球東端(印度)運來茶葉,從地球西端的加勒比海運來蔗糖,所以即使將糖加入茶里再喝,也比喝國產啤酒便宜。」追求高質量生活品質的英國人創造了茶里加糖的飲用方式,愜意的英國下午茶成為歐式生活品質的重要象徵,不過甜蜜的杯子里卻浸透了無數非洲黑奴和亞洲貧苦農民的血淚和汗水。

蔗糖征服世界

從17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種甘蔗,奴隸販子把非洲黑人搶到手,再經過海運,前往加勒比海,賣給美洲的種植園主,然後再把蔗糖運回歐洲,在歐洲高價賣了蔗糖,買槍支再賣到非洲,並換取奴隸。這種跨越歐美非三大洲的「三角貿易」,頭一次把三大洲連在了一起。

持續四百多年罪惡的「三角貿易」

後來,這個三角貿易還經營棉花,美洲成了種植甘蔗和棉花的基地,從美洲過來的船隻不僅帶來了蔗糖,也帶來了棉花。這些棉花被運到曼徹斯特,成為英國的棉紡織基地,於是改變人類命運的工業革命開始了,人類歷史進程邁入了現代工業文明時代。英國就是這樣通過販賣黑奴、白糖、棉花,建立起近代世界貿易體系,英國成為無人能敵的「日不落帝國」,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轉變。

全盛時期的英國,殖民地遍及世界

蔗糖引發戰爭和獨立

殖民地生產的蔗糖等大宗商品是歐洲大陸宗主國的重要收入來源,為了爭奪世界貿易和殖民地的控制權,英法兩國在整個18世紀戰爭不斷,主要目的是確保本國在美洲和印度殖民地的權利。

此外,爭奪西班牙所屬南美殖民地的奴隸供應權,也是焦點之一。西班牙在南美擁有廣闊領土,只要勞動力充足就能大量生產蔗糖,但是西班牙在非洲沒有據點,無法直接從非洲擄掠黑奴,只能從在非洲有殖民地的英、法等國家「進口」。西班牙與有條件販賣黑奴的國家訂立契約,「進口」非洲黑奴,這是一筆可觀的生意,英、法、荷蘭、葡萄牙都拚命與西班牙套近乎、做生意。十八世紀的歐洲,戰爭頻繁爆發的原因都是為了搶這門生意。不管是最早爆發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還是隨後爆發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以及中期的七年戰爭(1757-1763),都與此密切相關。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了《巴黎和約》,標誌著戰爭的結束。英國成為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響噹噹的日不落帝國。

但由於英國將這次戰爭的巨大花費轉嫁到北美殖民地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七年戰爭結束後的第13年(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如果追根溯源,說是蔗糖間接引發了美國獨立建國,從邏輯和事實是可以說的過去的。美國第一任副總統、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在1775年寫道:「我們不該羞於承認,蔗糖的問題是導致美國獨立戰爭的重要因素,很多大事件都是由小因素導致的。

18世紀歐洲戰爭都直接和間接與蔗糖有關

奴隸制度的廢除

英國工業革命之後,加糖紅茶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普通工人的早餐必備和重要的熱量來源,但是相對法國來說,英國的蔗糖價格還是太貴了。加勒比海的法屬殖民地蔗糖產量和效率很高,加之法國流行飲用葡萄酒和咖啡,對茶和糖的需求不大,所以法國蔗糖比英國便宜不少。英國的蔗糖產地集中在加勒比海,又稱「西印度群島」,種植園主階層中有40多人在議會中任職,勢力很強大,被稱為「西印度群島派」,他們為了將法國產的質優價廉的蔗糖擋在國門之外,以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持續向政府施壓,要求禁止進口法國的蔗糖。英國議會於1733年通過了《糖蜜法》和《食糖法》,以立法形式對英屬殖民的蔗糖產業進行保護,導致英國產的蔗糖價格遠超世界平均水平。

工業革命之後,以曼徹斯特等地為代表的工廠資本家勢力逐漸壯大,許多資本家成功上位,躋身成為議員,他們被稱為「曼徹斯特派」。這一派與前述「西印度群島派」針鋒相對,爭奪的焦點就是放棄對英國蔗糖產業的保護,大量進口國外的廉價蔗糖,以便讓更多的工人吃得起糖、多吃糖,增加熱量供應,提高生產效率,為資本家創造更多的利潤。

兩派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大家都是為了自己多掙錢,誰也不比誰更高尚。但是,曼徹斯特派找到了一個道德制高點,對「西印度派」進行攻擊的矛頭指向不人道的奴隸貿易和甘蔗種植園大量使用的黑奴,顯得特別悲天憫人,充滿「人性力量和道德情懷」,為了增加自己的力量,他們拉上了「聖人會」「福音會」等宗教團體,甚至還成功的取得了時任首相威廉·皮特的支持。經過這一派人的不懈努力,英國最終於1807年停止並廢除了奴隸貿易,1833年,英國在全部殖民地廢除了奴隸制度。

英國在所屬殖民廢除奴隸制度之後,其他國家的種植園並沒有廢除,特別是巴西和古巴都沒有廢除,對英國蔗糖產業造成了巨大衝擊,十八世紀還被視為英國最大財政來源的加勒比殖民地,財富大幅度縮水。客觀的說,不管最初的目的如何,英國最早廢除奴隸制還是值得稱讚的。在英國之後,尤其是拉丁美洲獨立戰爭之後,迫於巨大的國際壓力,拉美各國逐漸廢除了奴隸貿易和奴隸制度,但在西班牙殖民地古巴,蔗糖種植園的奴隸制一直持續到1880年,在葡萄牙殖民地巴西,奴隸制一直持續到1888年,是西半球最後一個廢除的。歷史再次證明「哪裡有蔗糖,哪裡就有奴隸」的說法一點也不誇張。

四百年間,有數以千萬計的非洲黑人被歐洲殖民者販賣到美洲,他們中大部分都在甘蔗種植園勞作至死。

橫空出世的「終結者」

從甜菜中提煉糖的技術是由德國(普魯士人)研發的,為什麼是德國?因為德國(1871)和義大利統一(1861)為近代國家的時間很晚,等他們兩國出去滿世界佔領殖民地的時候,適合種植甘蔗的地方已經被占完了。亞洲、非洲、美洲這些能種甘蔗的大洲中,德國都沒有殖民地,不得不另闢蹊徑。

早在1747年,普魯士的學者馬格拉夫就發現甜菜含有大量糖分,雖然在品質上比不上甘蔗,但含糖量也非常可觀。從1786年開始,馬格拉夫的學生阿哈爾德開始改良甜菜,研究用甜菜製糖。1802年,阿哈爾德在東歐西里西亞附近的庫內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廠。此後,歐洲各國相繼建廠,甜菜製糖業很快興起。

甜菜製糖業在歐洲的迅速崛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原因。19世紀初,拿破崙對英國實行封鎖,英國則從海上對歐洲大陸實行經濟封鎖,歐洲海上運輸因此受阻,一些急需物資和食品如蔗糖等無法從海上運往歐洲大陸,這種情形客觀上促使了歐洲甜菜製糖業的迅速發展。不久,甜菜製糖技術便越過大西洋,傳播到美洲,繼而傳播到亞洲,遍及世界各地。不過,甘蔗在製糖業的老大地位沒有受到太大的挑戰,目前世界範圍內甘蔗糖佔比為80%,甜菜糖為20%。

作為第一批具有「世界意義」的商品,亞洲原產、非洲人工、美洲種植、歐洲消費的蔗糖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重要意義,是今天將其視為「減肥天敵」的現代人難以想像的。正如中國第一本系統講述拉美歷史的《拉丁美洲史稿》中所說:「蔗糖在18世紀經濟中所佔據的地位,就如鋼鐵在19世紀,石油在20世紀所佔據的地位一樣。」曾經它是皇室貴族、上流社會的身份象徵,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歐洲的甘蔗種植園主依靠它積累的億萬財富過上了富可敵國的生活,在它身上,有非洲億萬黑奴的累累白骨和斑斑血淚。這甜蜜的白色粉末,底色是鮮紅的。

參考資料: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日本)北川稔著,趙可譯 南海出版公司 2018年1月版

《拉丁美洲史稿》李春輝著,商務印書館 1983年4月版

《甜與權力:糖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美國)西敏司著,王超,朱建剛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本文圖片未註明來源的均來自網路,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西遊記》里有哪些冷知識?
世界讀書日,我們推薦看他們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