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好的父母,只負責愛孩子,不負責寫作業

好的父母,只負責愛孩子,不負責寫作業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張路 來源|布穀學習( iBookgood)

孩子寫作業總磨蹭,確實是件惱人的事情。

作為學生,時間有限,可作業量越來越多,有時候家長也想給孩子減減壓,但學校的要求擺在那裡,誰都不想因作業沒完成,讓娃上了班級的「黑名單」。

孩子負擔重,自己能力尚且如此,老母親也很無奈。

家長愁,孩子苦,寫作業這事,左右都不好解決。

總有人這麼形容陪孩子寫作業的場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還有網友調侃說自己每天都是在拿「命」來陪孩子寫作業。

今天這篇文章,就給父母們一個機會,放下內心的焦慮,事實上,孩子作業做不好,你根本不必那麼急......

1

你生氣的是對孩子的失控

還是自己對生活的失控?

一位媽媽和我講:

每天,我娃坐在書桌前,萬般的不情願。

剛沾椅子就想去廁所,跟本子有仇似的,弄得皺皺巴巴的,好不容易寫一行又給蹭掉,然後寫著寫著又玩起橡皮來了。

看著她扭來扭去慢慢吞吞的樣子,我真心想給丫一頓胖揍。

這位媽媽是位職場精英,她的文案簡單精到可以瞬間秒了我。

同做文字工作,我當然想知道她到底是怎麼工作的,於是請她描述一下自己每天的日常。

她很謙虛地說:

咳,也沒什麼,不是快到deadline的時候我基本每天都是這樣的狀態:

到了公司,先打開電腦,倒杯水,然後回到座位上,打開word,發會兒呆。

你知道思路很難找的,我就敲了幾個關鍵詞,還是沒思路。

上網溜達一圈兒,刷會兒手機……

說到這裡,她突然不說話了。

估計她察覺到了點兒什麼,相信你也有了同樣的發現:

這孩子每天寫作業的歷程,不就是我們每日工作場景的復現嗎?

可是,你自己工作拖拉可以給自己找各種借口,為什麼落到孩子頭上,人家寫作業磨蹭你就忍不了呢?

我們成人,也常常拖延到deadline之前才去拚命完成。

所以,你看到孩子磨蹭,

你看到的是不是對生活失控的自己?

你痛恨這樣的自己嗎?

曾有研究表明——

人們會通過提出要求或設立目標,並讓自己或身邊親近的人實現這些要求或目標,來獲得一種對生活及周遭環境的控制感。

而這個時候,相對於身邊其他更強大的人來說,更好的控制對象是誰呢?

弱小的孩子。

但是,在我們試圖控制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所有細微常的小信號,往往會被吸收到我們的潛意識領域,成為他們反抗我們的最好佐證,比如他的磨蹭。

你會覺得這孩子就是在跟你對著干,這將讓你個人的失控感更加放大,從而進入「失控——操縱——更加失控」的惡性循環中,孩子也與你越走越遠,不是嗎?

2

陪孩子寫作業不痛苦,

對家庭的犧牲才最讓你痛苦

問個問題:你喜歡陪孩子寫作業嗎?

答案是否定的,對嗎?

我身邊很多媽媽都吐槽說,自己是「被作業」的。

拋開學校老師的要求等客觀原因,這其中的不情願,是不是有更深層的原因?

現代職場女性本來就工作繁忙,你想做現代新女性,但你的傳統文化「相夫教子」潛意識又讓你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當然,我們不是否定你對孩子的愛)。

工作挺累的,回家得不到安慰還要陪作業、聽孩子鬼哭狼嚎,委屈吧?

其實陪孩子本身並不痛苦,可是既然你都給自己這麼痛苦的預設了,怎麼會強求這個過程是歡愉而溫馨的呢?

當你帶著潛意識裡這種「犧牲精神」「陪作業」的時候,你家那極度不領情、不配合的孩子自然成了活靶子。

在此,我們真誠建議家庭教育中多一些父親的參與。

因為養孩子本身是兩個人的事情,不是媽媽自己的責任。

父親參與的很大一個功能,就是可以幫助母親。

因為母親在家庭里通常是比較孤立、比較無助的存在,所以很多媽媽在與孩子相處時才會有比較極端失控的表現。

而爸爸適時的出現,可以減輕媽媽在育兒中的焦慮。

除此之外,在孩子小學階段、青春期之前,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更重要作用是:

讓孩子從與母親的「共生關係」中分離出來,

成為心理上獨立的個體,

而這與孩子自信的發展息息相關。

義大利精神分析大師馬龍·曼奇尼這樣詮釋父母之愛的區別:

母親的愛是一種「無論你做什麼,我都愛你」的愛,它的副標題是「你永遠是我的」;

相反,父親的愛是一種「你表現得好我才愛你」的愛,它的副標題是「你永遠是你自己的」。

英國教育家切斯特菲爾德說:「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老師。」

孩子的成長不可逆,不要再以忙碌為借口而缺席。

希望每一位父親在今後的某一天,都能像奧巴馬一樣對自己的孩子說:「在我有生之年所完成的所有事情當中,做你們的爸爸是令我最自豪、最驕傲的一件事!」

3

是孩子需要你來陪,

還是你需要陪孩子?

也許有的媽媽看到這裡要說,我覺得重要的是給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啊。

的確現在很多勵志書籍里的事例會讓大家簡單得出「習慣決定命運」的結論。

這個想法是沒有大差錯的,但是我要在這裡提醒一下媽媽們,陪寫作業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好習慣嗎?

有很多家長會跟我反饋,小時候陪作業,現在大一些想不陪孩子都不學習了!

這裡的問題在哪裡?

就是說,在孩子一二年級時沒有給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這個學習習慣的核心是自主、自覺和獨立,陪作業會讓孩子錯失成長中這樣一個重要階段。

這樣的結果,才是身為父母的你最不想看到的!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

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你無法陪孩子走完人生的每一步,所以,我們給孩子陪伴的最初,就是為了讓他們一步步走出我們的懷抱。

當他長大、沒有了我們的陪伴時,也能有主見、有資本、有力量走好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人格成長得越好,他們越是有能力遠走高飛成就事業。

而在心理學意義上,心靈的成長意味著孩子跟父母的空間距離在拉遠,所以很多父母會混淆這兩種分離,做出妨礙孩子心理成長的事。

有很多媽媽,孩子7歲了開始自己寫作業,她依然把孩子當3歲看,什麼都要陪著;

孩子17歲了準備參加高考,她依然把孩子當3歲看:「家務都不用你做,你只負責好好學習就行」;

孩子27歲了,宅在家裡看肥皂劇啃老,她開始惶恐了:為什麼孩子不獨立?為什麼孩子什麼都讓我管?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深層心理學有一個說法,叫做「溫柔一推」,意思是——

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要有意識「溫和地把孩子從身邊趕走」,以便孩子更好成長。

分離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健康成長的孩子,是成功與家庭分離的孩子,這樣孩子的特點和外在表現是:

內心和諧,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良好的發展自己潛能的傾向;

富有創造性,獨立自主,

能夠享受生活,有更高的現實成就。

我們可以把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當成是我們作為母親,與孩子一步步分離的演練。

在孩子剛剛接觸寫作業、剛剛開始自己規劃時間、剛剛開始建立行為規範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看著孩子一點點學會,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再一點點往後退,真正把學習的主角位置讓給孩子。

母親學會放手,實際上要先學會信任孩子,要能夠看到孩子的一點點小信號,得知孩子現在「已經準備好了」,並允許這個分離的產生。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獨立和依賴兩種願望的衝突,我們應該更多支持孩子成長的那一方,因為獨立的方向就是成長的方向。

與此同時,你還要關照你自己的內心。

不妨冷靜下來想想,是孩子需要我的陪伴嗎,還是說,我需要孩子的陪伴?

是孩子離不開我呢,還是我需要「陪孩子寫作業」的這個過程?

你很有可能在用這個過程來減輕自己的焦慮。

網上常常有各種雞湯都在販賣各種焦慮,指導你去做一位「完美的母親」。

其實,恰恰相反,兒童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的理論告訴你,你只需要做一位「足夠好的母親」就夠了,你要把對自己的要求降下來。

要知道,大多數時候,你的孩子並沒有要求自己的爸爸媽媽那麼多。

如果這裡的要求只是來源於你對自己的要求,你的壓力就會無形中變得很大,這種壓力同樣會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作為母親,你要知道自己的局限,那也是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局限。

尤其是隨著孩子長大,你更要知道,你應該在什麼地方停下來。

你要學會適當示弱,甚至學學「角色反轉」,適當讓孩子來噹噹你的老師。

作為孩子,當他成長到一定階段時需要知道,父母並非全能。

父母全能感的消失,才能讓孩子從完全自戀的狀態中走出來,走到社會關係當中,促使其內在自我的覺醒。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

請記住一點:一個自始至終生活在父母掌控下的孩子,父母便是自己的「天花板」。

4

請務必相信

你的孩子可以好好完成作業

如果寫作業變成了一個只有靠監督才能完成的事情,

如果作業變成一個被家長逼迫才能完成的形式,

甚至連自主安排自己的時間都不能……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被「殺死」。

一個沒有自我的人,將來會做出什麼樣的事?

很顯然,我們現代太多的成年人的拖延和自毀,是在用以反抗生命早年時父母對自己的極力控制。

而這樣的人長大成年後,很可能又會變成控制欲極強的家長,來繼續控制自己的孩子……

如此惡性循環。

那該怎麼做呢?

從作業開始逐步放手,讓孩子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

請相信,

讓孩子自己體會如何完成作業最有效,

讓孩子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

讓孩子學會自主安排時間,

才是小學低年級最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它不會澆滅孩子本身對學習的熱愛,它能讓孩子由掌控時間和日程表開始,漸漸成長為可以掌控自己命運的人。

而這,將另孩子受益終生!

但是,對於剛剛上小學的孩子來說,他可能都不知道什麼叫寫作業,我們讓孩子自主安排,不代表不給孩子建議和幫助。

我們在文章前面也提到,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要看孩子的年齡和狀態,你作為母親要體察到孩子每一個微小信號:

他開始自己懂得看時間來評估作業量了嗎?

他開始拿著小本本對照自己的課表收拾作業本了嗎?

甚至,他是不是有這樣小小的要求,「爸爸媽媽,今天請讓我自己來寫作業」?

約束與自由並行,選擇即意味著承擔後果

我們不是說這個過程中不要約束或懲罰,孩子需要在約束中建立規則,更何況,沒有約束的人容易形成反社會人格。

但是,這個過程中是要約束與自由並行的。

父母們請記得,你如果給了孩子自主安排時間的自由,那就不要橫加干涉。

有很多家長認為要先寫完作業再玩,我覺得未必。

讓一個人對自己的事情有選擇權,這是我能體會到的最真誠的尊重。

「那他如果不能完成呢?」你也許會問。

人如果要行使自己的選擇權,即意味著要一併承擔起選擇後的結果。

被老師批評兩次,任何被正確教養過的有自尊心的人都不會沒有這個記性。

你的孩子需要在心理上經歷過這樣的打擊,有助於他自我構建規則意識。

況且,孩子也需要在不斷的反覆試驗中不斷評估任務量與時間的關係,不斷改進自己的計劃表。

比如,今天這樣的作業量我只安排了一個小時沒有完成,那下次同樣的任務量是不是要多安排一段時間?

靠親身實踐得出的結論,永遠比直接聽從他人的安排,要印象深刻得多。

作為父母,要首先相信你的孩子能完成

曾經有個心理學帶著助手來到一座小學,對18個班級的孩子進行了一些測試之後給了校長一個名單,名單上的是他測試出來的「最有發展前途的孩子」。

幾個月後,心理學家們又進行了一次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心理學家這時告訴校長,所謂「最有發展前途」名單上的孩子只是隨機選出的。

而老師收到暗示後,對名單上的孩子抱有了更高的期望,通過表情、態度、體諒、讚許等各種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達給這些孩子,孩子受到期望後給予積極反饋……

循環往複,期望便逐漸變為現實。

這位心理學家叫羅森塔爾,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

當你按照你對孩子的美麗預期來雕塑他的時候,相信吧,他自然就會成長為你期望著的樣子。

所以,你也要把這份自信來給到你的孩子。

在這個過程中,再多加一點你作為母親的智慧和耐心。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往後餘生,向死而生」一個38歲中年男人的心梗滿月紀
讓孩子心理健康的秘籍:夫妻和睦,尊重子女

TAG:二胎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