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傷寒論》不傳之秘:葛根湯的方證究竟有哪些?很多人不知道

《傷寒論》不傳之秘:葛根湯的方證究竟有哪些?很多人不知道

在《傷寒雜病論》里,解表之劑,也是頗具特色,比如配伍極其精妙的麻黃湯,比如群方之魁的桂枝湯,還有輕可去實的葛根湯,這三個方子可以說是春蘭秋菊,各有千秋。由於桂枝湯和麻黃湯的光環實在難以抵擋,所以葛根湯幾乎是一個被人們從「墨色深處被隱去」的一個角色,但是,葛根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實力擔當,毫不遜色。

說到葛根湯,不得不說葛根湯證,在《傷寒論》中,首先記載了葛根湯的第一個方證,原文是這樣的「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從條文可以看出,這裡的葛根湯證主要的癥狀是頸項脖子不舒服、有僵硬的感覺,無汗,怕風,看到這些癥狀有人會不會想,這些癥狀看上去好像很簡單,屬於太陽病無汗,感覺可以用麻黃,怕風,可以用桂枝,用桂枝湯加麻黃,或者用麻黃湯加桂枝不就得了,為什麼要用葛根湯?

這就是葛根湯的奇妙之處了,首先來看看葛根湯的方葯組成,葛根湯是由「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組成的,看上去是不是有點像桂枝湯加麻黃和葛根?的確《湯頭歌訣》不是有「葛根湯內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的說法嗎?但實則,從藥物的量效關係與配伍用法上,並非就是桂枝湯加麻黃與葛根那麼簡單。

葛根湯的君葯顯然是葛根,不然就不會叫葛根湯了,這裡葛根的作用主要是生津液、濡筋脈,桂枝與麻黃兩味葯為臣葯,起到疏散風寒、發汗解表的作用,芍藥、甘草為佐葯,起到生津養液、緩急止痛的作用,生薑、大棗為使葯,起到調和脾胃、鼓舞胃氣的作用。這樣簡單的7味葯,就起到了發汗解表、生津舒筋的作用。這樣一分析,葛根湯就不是桂枝湯加麻黃、葛根或者是麻黃湯去杏仁加葛根、芍藥、生薑、大棗那麼簡單了。

葛根湯的第二個方證,依然在《傷寒論》里,原文是這樣記載的,「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這並不是寒邪直入胃腸,而是正氣抗邪於表,不能顧護於里,里氣升降失常的表現,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謂的胃腸型感冒。所以這裡用到了獨具特色的葛根湯,是有它獨特的道理的。因為葛根歸脾胃經,被李東垣譽為「治脾胃虛弱泄瀉聖葯」。不過仲景這裡用葛根湯止瀉,並非我們常規辨證施治中的止瀉之法,此處是用「以汗止瀉」的方法,為後世「逆流挽舟」之法的創立開了先河。

因為此處的下利是因為表郁,所以治療重點是發汗以解太陽之邪,同時兼顧升津以解陽明之邪。下利本為大腸之病,此處用解表葯開提肺氣,肺為水之上源,肺宣發則津液升,肺氣調則大腸和,所以下利必止。這就是「源清流自潔」的治法,體現了肺與大腸相表裡的整體觀。

而葛根湯的第三個方證,卻是在《金匱要略》裡面,原文大致是「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這裡所說的是剛痙這種疾病,臨床上常以頸部、肩背部顯得僵硬,轉側不利,無汗、小便少,牙關緊急、口不能張開等症為主,這種疾病其實主要病機還是寒閉經脈、邪阻營衛、筋脈失養,所以用葛根湯發汗解表、滋養津液、舒緩筋脈,這樣一來,剛痙這樣的疑難雜症也就迎刃而解了(營衛通調,氣機暢通,津血得生,筋脈得舒,剛痙可解)。

對於葛根湯方證來講,葛根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那麼,葛根究竟有什麼妙用呢?一是發散解肌,這在《本草匯言》中已有明言,認為葛根「葛根之性專在解肌」,並認為「葛根之發散,亦入太陽,亦散風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蘇、防,辛香溫燥,發散而又有損中氣之誤也;非若藁本、羌活,發散而又有耗營血之虞也」。二是生津養筋,這在《神農本草經》中早有論述,認為葛根「起陰氣」,也就是滋生津液、濡養筋脈的作用。三是輕可去實,正如《本草綱目》中所言,「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葛根乃陽明經葯,兼入脾經,脾主肌肉」。

綜上所述,從葛根湯方證來看,葛根湯的強大,一點也不輸於桂枝湯、麻黃湯,而且葛根湯現代應用極其廣泛,對於僵直性脊椎炎、頭痛、眼皮抽動、酒糟鼻、麥粒腫、重症肌無力、腰椎間盤突出、腰背肩頸僵硬、腸胃型感冒、面神經麻痹等病症都有較好的療效。由此可見,經方只要用好了,其強大程度,往往超乎你想像。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用藥如用兵,桂枝加附子湯只比桂枝湯多一味葯,卻能起這樣的功效
春天才有的嫩綠野菜蒲公英,這樣吃既養生又美味,你學到了沒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