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裝著裝著就真了,怎樣正確應用這條原理?

裝著裝著就真了,怎樣正確應用這條原理?

先說結論:這招真的管用!

裝著裝著,真的能成。假裝微笑真能快樂,假裝自信也真能提升信心,減少焦慮。

但還需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而且也不是處處都適用。

「裝著裝著就真了(Fake it till you make it)」讀起來很押韻,聽著也挺像一句格言。大部分押韻的句子都讓人印象深刻,但原因是它們「琅琅上口」,而不是它們包含了什麼真理。類似地,「老就是好」(old is gold)往往並不準確,但人們還是常把它當成定理。

如果你想更幸福快樂,假裝並不是最好的辦法。

不過暫且不論這事,先說說這句話背後的心理學。

赫布原則:

一起放電的神經元,會緊緊相連

心理學和神經科學裡有一條普遍原則一起放電的神經元,會緊緊相連(What fires together wires together)。這被稱為「赫布原則」(Hebbian Principle),大意是說,如果做一件事的同時做另一件,這兩件事就會產生聯結。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當人類做任何事時,總有一條神經迴路在以某種方式放電。這電流就是神經元向別的神經元發送的一條「信號」。

當兩件互不相干的事背後的神經元同時或先後放電時,它們之間就可能形成一條通路。這條通路就是一種連接(wire)。

裝著裝著就真了,其實是在強行捆綁神經元。神經元一起玩久了,就會變成小夥伴 | activelifescientific.org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相關變成了因果。只是因為同時發放,代表事件甲的一組神經元就會向代表事件乙的另一組神經元發送一個信號,使兩者連為一體。經典的條件反射——巴普洛夫那隻流口水的狗,就是這種原理的一個例子。

我們觀察到的另一條普遍原則是,只要思考某事就能使神經元發放,即使你思考開車卻並沒有車。因此,只要你學過開車,就有了和開車過程有關的神經元。接著你只要思考開車,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這些神經元了。

假裝自己處在某種狀態或做某件事,以此激發一部分神經元。反覆激發往往會使神經元變得高效而迅速。在正確的環境里假裝,你的腦就會知道這些神經元和某件事配對。在赫布定律的基礎上利用這種配對,就能將這些神經元捆綁在一起,於是你就「弄假成真」了。

「裝著裝著就成了」這句話背後的原理是可靠的,但它在應用中常被誇大。

這個辦法並不能「覆蓋」某些強大的影響。如果在學校有老師虐待你,你再怎麼裝也不會真的快樂。

另外,你不可能通過假裝成為真的百萬富翁。如果你什麼活都不幹,還是不可能致富的。

怎樣才能正確應用這條原理呢?下面就是根據研究得出的四個關於「裝著裝著就真了」的重點和技巧。

01

沒有正當理由,也要假裝自信

在一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人的自信會創造出積極的社會地位,即使別人認為這種自信並不合理。

我們通常會假設「別人知道自己的真實水平,且會如實向外傳遞自己的真實水平」,因此,當一個人展現出自信時,我們通常會相信他。

我們往往默認別人的自信是有依據的,其實不一定 | viralnovelty.net

即使過後我們發現此人的自信並不合理,也不會特別去懲罰對方。

研究里,那些對任務過度自信的人,被其他人發現他們表現得其實比自稱的水平要糟糕,雖然如此,這些過度自信者的社會地位並沒有嚴重下降,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是直接吹噓自己,而是用了更微妙的肢體語言——說話聲音更大,更堅定,常常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點頭以強調自己,在人群里展現出更大的存在感。

也就是說,你可以先用假裝自信,然後別人會用積極的眼光看你,相信你有比實際更高的社交水平與任務技能。接著,你就可以利用這種社會反饋來獲得真正的自信。

在現實里,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普遍存在,或許就是因為「毫無根據的自信」確實能帶來好處吧。

02

不要為了假裝高端自我形象,

而費錢購買昂貴的奢侈品

想要感受自信或塑造良好自我形象的人,常會購買名牌衣服、鞋子和化妝品之類的產品。他們覺得這樣可以讓自己感覺更有價值。然而有研究顯示,這樣做可能適得其反,造成這些人一味關注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在研究里,想起自己犯蠢往事的人選擇了《科學美國人》這個著名科普雜誌。然而,這個產品卻變成了一種提醒,讓他們反覆想起自己智力上的欠缺之處。想到最後,他們感到了更深的痛苦,不得不用更多巧克力來麻痹自己。

研究者認為,如果你在某方面覺得自己不行,最好在另一方面來彌補自己的自我價值感。比如說,假如你最近在投資上遭受損失,與其在鬱悶里衝動購買奢侈品,不如試試其他方向比如做公益幫助他人。

03

後退一步,想想各種方案,

然後再開始假裝

心理諮詢師理查德·沃茨(Richard E. Watts)發明了一種技術叫「假想反思」(Reflecting As If,簡稱RAI),這是一種戰略性的「裝著裝著就真了」的過程。

他建議在假裝理想的自我之前先退後一步,反思一下那個理想自我會如何表現。

假如奇蹟發生,明天你「咻」的一下變成了理想自我,你認為你會如何行動呢?

整個技巧分為三步:

第一步,天馬行空地自由想像「假如我已經成了理想的自我,我會怎麼表現,怎麼行動?在別人眼中,我的舉止會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線索顯示我正在靠近理想的自我?」

第二步,把所有可能的表現和行為列出來,然後按照難度從小到大排列。

第三步,從那些最簡單的行為開始,一步步開始「假裝成理想的自我」。

一開始的成功會增加自我效能感,激勵著你完成清單上更困難的任務。

這會使人獲得新的視角,流暢地改變行為,以達到理想自我。

所以這裡的「裝」指的是退後一步評估各種選項,然後向前一步達到你理想中的自我,從而「成真」。對於有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尤其「渴望變成更好的自己」的人,這個方法特別有效。

04

談論你的目標和願望

另一項研究探討了如何通過表現真我而非假裝(說謊)來取得成功

研究者發現,在社交場合談論自身目標和願望的人,會比那些只談日常通勤和生活義務的人得到更多尊重和佩服。

一項後續研究發現,光是表現得強大和快樂就能產生持續的積極效應。特別是在一個人剛剛進入新團隊時,這種影響更為明顯。在一個團隊中,那些假裝快樂自信的人會顯得更有權威,也被同伴評價為更積極主動。這個印象還會延續到之後的會面中。

這是因為這些人在心裡做好了更強大的準備,而這種心理會體現在他們的行為之中。最初的果斷自信,建立了一種可以持續下去的溝通模式。最終,這些人即使不是最優秀聰明的,也更容易處於層級頂端。

現在你應該對「裝著裝著就真了」背後的科學道理有了很好的了解,也該知道怎麼把它用做一項策略了!玩得開心,祝你成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視界Jobsight 的精彩文章:

梁冬:見過好的人之後,你就不再想將就!
如何用最短時間完成最多工作?

TAG:職場視界Jobs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