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補子」是明代時才出現的,那在此之前是如何區分官員品級的?

「補子」是明代時才出現的,那在此之前是如何區分官員品級的?

古代有句話叫「只重衣衫不重人」,意思是指官場中人只看行頭,從服裝穿著上就能大致確認其地位高低。可我們知道,象徵官員品級的「補子」是從明代才開始出現的,在明代以前,我們又如何通過他們的官服來區別相應的品級呢?

事實上,要想從官服上來區別品級十分困難。古代官吏制服統稱為公服,因其具體形制、用途及場合上的區別,尚有其他多種叫法。以唐代為例,官員制服有朝服、公服、常服等多種名目。朝服相當於現在的禮服,在參加祭祀、宴享、朝賀、拜表等重要典禮時穿著。

官員在典禮以外其他公眾場合的著裝叫公服,亦稱品服,這就是正規的制服了。明清以前,不同級別的官員是通過顏色來區分品級高低的,唐代時,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緋,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唐高宗時,有人提出建議,說八九品的深青色官服很容易與三品以上的紫色混淆,於是改八九品服碧。

可是這樣也有不少問題,比如一、二、三品官都是穿著紫色官服,這就很難具體區分他們的地位高下。因此,光有官服顏色還不夠,尚有其他飾物來作進一步的區分。

還以唐代為例,官員著服須有袍帶,即系在腰上的腰帶,用皮革製成,帶上有飾片,稱帶絝。按制度,一品以上有十七塊金玉質帶絝,二品以上有十五塊金玉質帶絝,三品以上有十三塊金玉質帶絝,四品有十一塊金絝,五品有十塊金絝,六至七品有九塊銀絝,八至九品有八塊銀絝。

以顏色和腰帶基本上就可以區分官員的品級,但普遍認為這種區分還不夠明顯,比如說大老遠一個穿著紫色官服的人向你走來,你總不至於眼神好到能看見他腰帶上多少金絝吧,於是象徵地位品級的「魚符」便出現了。

魚符是五品以上官員出席朝會時出入宮的憑證,用一個小口袋裝著,佩戴在公服的腰帶上,也叫魚袋。按制,四五品以上的穿緋色公服者配銀魚袋,三品以上穿紫色公服者配金魚袋。武則天稱帝時,一度將魚符改為龜符,三品以上佩金龜袋。李商隱《為有》詩云:「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說的就是掛金魚袋者必為三品以上高官,後來人們每把做官的新郎稱作「金龜婿」,出典就在這裡。

唐代官場中人對佩戴魚符十分重視,因此朝廷對此也有種種的限制。因為魚符是進宮上朝的通行證,所以本人因調職、致仕或去世,照例都要回繳。另外,如果官員因罪罷官或是被貶到外地,也要將金魚袋上交。

外任官因為遠離京城,本來並不需要佩戴出入宮禁的魚符,但地方大員對此也很熱衷,總覺得矮京官一頭,於是多次建議朝廷統一配發。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朝廷特許地方上的都督、刺史等官皆可佩戴魚符,以此表示他們是中央派來的官員,具有出席朝會的資格。

由於時人看重魚袋,所以在唐代歷史就發生了一些較為滑稽的故事。《朝野僉載》記載,有一個叫朱前疑的八品小官,上書給武則天說他夢見了陛下能活八百歲,誰知這個馬屁拍得武則天十分舒坦,她馬上下旨授其拾遺,又升郎中,特賜佩戴魚符。可是朱前疑的官階未入五品,這個本該與緋色官服配套的銀魚袋,只好將就地掛在綠色公服腰帶上,惹得滿朝莫不怪笑。

到了清代時,官服制度的發展已經很完備了,人們都可以從官服、頂戴、補子、花翎、朝珠等方面確認具體的官階,只不過隨著官服制度越來越完善,其裝飾品也越來越多,比如清末時期一品大員瑞澂,就是武昌起義逃跑的那個,他就對穿官服、戴花翎、掛朝珠、登烏靴、著馬褂、帶荷包等穿戴很討厭,往往是一邊穿一邊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年羹堯92款罪大多牽強附會,只有這16款鐵證如山想賴也賴不掉
此人陰差陽錯成了狀元而且是連中三元,然而命不好一天官也沒當過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