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釋迦牟尼佛講法49年,其核心內容,就是這一個字

釋迦牟尼佛講法49年,其核心內容,就是這一個字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一直在中國紮根,流傳了下來。雖然期間經歷無數風霜雨雪,但是由於它強大的生命力,使得在一次次的滅佛運動中,堅強的挺了過來。佛教在中國非常的興盛,但是其在印度本土,卻幾乎已經滅絕了。很多人也許會說,印度不是有佛教嗎?現在印度的所謂佛教,其實是由佛教和印度婆羅門教相結合的一種宗教,叫做印度教。佛教徒所信仰的是佛,供養的也是佛,但是印度教不是,他們供養的是濕婆與梵天。它裡面的梵天,也不是佛教中所說的大梵天王。

佛光普照

當年釋迦牟尼佛成就佛道之後,就開始了在世間講法。由最初的度脫五侍者開始,到後來的幾百人,然後幾千人,最後越來越多。到最後臨涅槃時,釋迦牟尼佛的佛教壯大到已經成為當時印度的第一宗教了,由此可見佛教的發展態勢。當然,這與佛教的自律、教人行善分不開的。很多人都在研究,釋迦牟尼佛稱道後講法49年,到底講了什麼呢?要一點點的分解,可能要花無數的篇章也未必能說得清楚,但是要總體概括的話,其核心內容,只是這一個字。這個字,就是空。

這種空,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妄想執著空。釋迦牟尼佛在成道後,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乃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要想修出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首先要去掉所有的妄想執著。但是這些妄想執著,已經跟定了我們,用地藏菩薩的一句話說,就是「我觀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站在佛菩薩的角度看,人所有的想法,都是不對的。要想去掉這些所有的不對,就只有不動念。

用《金剛經》中的一句話,就是要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裡的無所住,就是要讓心空起來,才能達到修行人的標準。這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講,空的意義。

金剛經

在《心經》中,還有這麼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裡的意思,其實是達到了菩薩的境界之後,會出現空的一種狀態。也就是說,空的第二層意思,是修成了以後,除了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其它的一切都沒有了。

每個人都存在五蘊,也就是色受想行識。想要去掉這些東西並不容易,因為人的一念、一言、一行,都受到五蘊的控制。釋迦牟尼佛看到這一點,就告訴人們要「無住生心」,這也是《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是讓人保持一個空的狀態去修行。即使修行成功了,也不能因此而高興,不成功,也不能因此而難過。為了讓人能清晰的認識到這種狀態,在《心經》中就有這麼一句話:「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意思是說,除了人的如來智慧德相,一切都是空的,人所執著的,所念想的,都是妄想執著,最後去掉了這些妄想執著,也不能覺得它是去掉了,因為它們本身就是空的,不存在的。達到這個地步,心才會徹底地空起來。

五蘊皆空

過去佛門就是因為釋迦牟尼49年講的法,核心內容是空的原因,被人們稱之為空門。但是這個空,並不是指的什麼都沒有,而是指的在修行過程中應該保持的一種狀態,和修成以後會是什麼樣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往雲來 的精彩文章:

《心經》:涅槃和究竟涅槃到底有什麼不同?
《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的照,為什麼不能用觀?

TAG:水往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