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獻忠為何能在明末立足?除作戰特點外,戰略層面一特質也幫了他

張獻忠為何能在明末立足?除作戰特點外,戰略層面一特質也幫了他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討論了張獻忠的作戰特點,而這些特點就是其能夠從眾多農民起義領袖中脫穎而出並且建立了政權的原因。

張獻忠特別重視騎兵部隊的建設,軍隊具有高速移動的能力,而且在紮營和偵察方面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所以在起事之後的十餘年中很少被人偷襲,也保證了部隊的休息,防患於未然。而在進攻城池時,也並非一味地使用蠻力,而是力克加智取,總是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戰果。即使不幸戰敗,也有一些計策來減少部隊的損失,比如在戰敗的路上丟下金銀財寶,延緩官軍的追擊速度。

騎兵

這些特質都是張獻忠得以在明末亂世之中立足的因素,然而除了上述的這些特點之外,張獻忠還有一個比較厲害的特質,而這個特質從戰略層面上幫助他更好地應對明末那種複雜的局勢。

這個特質就是他會利用明朝官軍的弱點,利用明朝將領之間的矛盾來分化敵人,從而分散官軍對自己的壓力。崇禎末年,「平賊將軍」左良玉在督師楊嗣昌麾下效力,共同剿滅農民軍,張獻忠一度被二人打得很慘,甚至連妻子、家屬都被明軍俘虜了。但是,作為將帥的左良玉和楊嗣昌二人卻是面和心不和,左良玉自恃功高,不將楊嗣昌放在眼裡,而楊嗣昌也因此對左良玉不能完全信任,而這就給了張獻忠以可乘之機。

左良玉

楊嗣昌認為左良玉難以節制,便想將左良玉的「平賊將軍」印改授另一個大將賀人龍,不料楊嗣昌的打算被左良玉得知了,左因此對楊嗣昌更加嫉恨,二人的隔閡進一步加深。此時,左良玉的大軍正將張獻忠團團圍困,張獻忠偵察得知左、楊二人之間的矛盾,便派人帶著金印財寶找到左良玉,對其進行離間。

張獻忠的說客對左良玉說道:「獻忠在,故公見重。公所部多殺掠,而閣部猜且專。無獻忠,則公滅不久矣。」這句話十分好理解,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因為張獻忠在,你(左良玉)才能被重用。你的部隊殺掠現象很嚴重,楊嗣昌(閣部)為人猜忌且專斷,如果沒有張獻忠在,你(左良玉)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張獻忠的說客一語道破了左良玉和楊嗣昌之間的關係,楊嗣昌不過是利用左良玉來剿滅張獻忠等農民軍,而一旦張獻忠被消滅,左良玉這個「軍閥」就是楊嗣昌要解決的下一個對象。

楊嗣昌

其實,張獻忠給左良玉出的這個主意就是「養寇自重」,正所謂「鳥獸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果張獻忠等人被消滅了,崇禎皇帝不可能容忍左良玉這樣劣跡斑斑的部隊存在,朝廷最終將會將這支部隊消滅,而左良玉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左良玉聽了說客的一番話之後,「心動,縱之去」,左良玉覺得對方說得有理,於是將包圍圈打開一個缺口,張獻忠的大軍得以逃脫,左良玉養寇自重的計劃得以實施。但是,張獻忠卻並沒有因為左良玉放了自己一馬而對其「感恩戴德」,反而在背後捅了左良玉一刀。

張獻忠在率軍撤退的過程中,在沿途的牆上留下幾個大字:「某日候戰,又不到。」楊嗣昌看到這幾個大字之後,以為左良玉膽怯避戰,從此對左良玉更加不信任,雙方的矛盾進一步加深,二人不能精誠合作,張獻忠才得以在四川如魚得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並最終建立了大西政權。

張獻忠

可見,張獻忠粗獷的外表下,還是藏著一顆細膩的心。

參考文獻:《張獻忠傳論》、《明史·左良玉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漢服並非漢朝人的服裝,起源遠早於漢朝,你知道能追溯到何時嗎?
張獻忠是著名的「殺人魔王」,為何一到夏天就變得特別消停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