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館內10件藏品

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館內10件藏品

銅鎏金羅漢坐像出自明朝十五世紀上半葉。在大乘佛教的經典當中,釋尊在入滅之際,囑託十六大阿羅漢,不入涅盤,為現世護法。此件造像塑造精湛,與明代永樂(1403-1424)、宣德(1426-1435)宮廷施造的佛教造像在風格上有頗多相似之處,推測與明初宮廷作坊間有密切關聯。

中國北齊(550-577)半跏思惟菩薩坐像。此件白石龕像組成人物眾多,構圖繁複,層次豐富,雕鑿精緻細膩,規模又高達六十公分,表面仍存留豐富而鮮艷的色彩,是極為珍貴的北齊白石龕像珍品。

中國遼代(916-1125)觀音菩薩坐像。八世紀時,唐人依據《華嚴經》創造出一手撐在岩石座上,一手擱在支起膝頭的觀音形象,成為中國十一至十三世紀觀音像的重要典型。這尊觀音下身穿著長裙,於明代(1368-1644)曾經重修,裙裳的膝部和邊緣處瀝粉泥金的雲紋和金彩,皆為明代所為。

日本鎌倉時期(1192-1333)地藏菩薩立像。地藏菩薩曾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因此被視作主管地獄的幽冥教主,是中國和日本佛教中極為重要且影響深遠的菩薩。佛像右手持錫杖,杖上懸掛六環,象徵六道眾生,左手舉捧如意寶珠,經文嘗言地藏「如如意寶珠,所求滿足」。

犍陀羅貴霜王朝二至三世紀的釋迦牟尼佛立像,展現出犍陀羅造像優雅自然的美感。犍陀羅為古代印度十六國之一,位於古印度的西北部,即今日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谷地與阿富汗東部一帶,曾受到希臘化王國的統治,藝術風格深受希臘、羅馬影響。此像雖局部殘損,但仍展現犍陀羅的寫實風采。

柬埔寨吉蔑王朝(十二至十三世紀)龍王護佛坐像。相傳龍王因擔憂風雨損及如來,出而以身護佛。龍王以半浮雕的方式刻畫於佛像身後的石板上,並以陰刻方式勾劃龍王的細部形貌和鱗片,將圓雕的佛像和浮雕的龍王作出和諧的主次安排。

中國北齊(550-577)佛半身像,笑意盈然,恬靜親切,是風格鮮明的青州造像。青州造像主要分布在山東北部,時代以東魏(534-550)和北齊佔大多數。佛像穿著通肩式袈裟,輕薄貼體,表面不飾衣紋,是青州造像受印度風格影響下的特色。此像雖未能見其完整形貌,但風采與神韻俱足,盡顯北齊佛雕之美。

明代(1368-1644)寶冠佛頭像。佛像一般不戴冠飾與瓔珞,然而這件頭像頭戴高冠。鏤空高冠由連珠、花卉、珠花等組成,樣式繁複而精緻。此佛頭與山西洪通縣廣勝上寺大雄寶殿內景泰年間(1450-1456)所雕的諸尊坐佛近似,推測很可能是明代中期山西地區的作品。

中國唐垂拱元年(685)阿彌陀佛坐像。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立,唐代善導大師(613-681)提倡念佛法門,自此奠定唐代阿彌陀凈土信仰發展的基礎。此作品正面底座下緣,刻有供養人的題記,可知此像是供養人為其過世雙親所造。

中國明代十五世紀騎犼觀音菩薩坐像。觀世音法相端麗,做工細膩;金毛犼張嘴怒吼,生動活潑。此作品在明代早期宮廷造像傳統的基礎上,融入更多漢地的元素特徵,是十五世紀明代晚期的精彩之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新發現!孔子博物館發現《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
黃曉茜:我和古籍的深情厚誼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