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憑「一步步,慢慢走」的精神贏得江山,最後「疾走」遭失敗

劉備:憑「一步步,慢慢走」的精神贏得江山,最後「疾走」遭失敗

文:不雨亦瀟瀟(讀史專欄作者)

人,不能沒有朋友,更不能沒有對頭。有時,朋友會成為死對頭,還有時,對頭卻又是好朋友。

曹操與劉備,便處於這樣「亦敵亦友」的關係中。

他們曾把酒言歡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他們也曾兵戎相見過「興復漢室,鋤奸剿賊」。

他們似乎水火不容「操以暴,吾以仁,每與操反,事乃可成」;但他們卻又惺惺相惜「劉備,吾儔也」(確實是個好對手)。

甚至於他們死後所安葬的陵墓都要一爭長短:曹操留下了「72疑冢」的歷史謎團,劉備留下了「君臣合祀」的千古美談。

他們同樣被黑得很慘:曹操奸詐無比,一言不合便要「夢中殺人」;劉備虛偽無能,一言既出接著「痛哭流涕」。

那麼,羅貫中筆下的「偽君子」兼「大耳賊」劉備,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01

比起曹操的家境殷實、有錢有權,劉備也就只有一張過期的「名片」了。身為中山靖王之後的劉皇叔並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宗室待遇」,其父祖兩代也僅僅做了州郡的小吏。他年幼喪父,與母親「販履織席」相依為命,過著極其貧苦的童年生活。

沒落的皇族,貧賤的處境,似乎並沒有磨滅他與生俱來的「高貴血統」中存留的志氣。

在劉備小時候,有一次他與同族小孩在院子中玩耍。看見屋子東南處的一棵參天大樹,便用手指著大樹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長大之後,乘豪車、做大官、賺大錢)小小年紀,便已經有了其祖劉邦「大丈夫生當如是」的豪情壯志。

也許,上天已經註定,他是一個不甘平凡的人。

俗話說得好:「再窮不能窮了志氣,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劉備家雖然一貧如洗,可到了求學的年紀,他的母親還是讓他出去遊學了。這位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母親,深知「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道理,這對劉備日後的成就不無影響。

在兩漢時期,「遊學」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求學方式,當年漢光武帝劉秀不就是在去往洛陽遊學的路上,邂逅的陰麗華嗎?

十五歲的劉備告別了家中的老母,也告別了東南角的大樹,從此踏上了「行學之路」。在求學的過程中,他得到了同宗劉元起的資助,得到了同學公孫瓚的愛護,也得到了老師盧植的傾心教授。

可惜,他雖有良好的學習條件,卻缺少一顆熱愛學習的心。與劉邦一樣,他「不樂讀書」,反而喜歡狗馬、音樂、衣服等玩樂之物。但劉備對於這種玩樂,只是用來消遣罷了,而他的主業是「結交豪俠」,頗有些《水滸傳》中宋江的風格。

高貴的袁紹兄弟可以用「名望」來塑造賢名,多金的曹操可以用「金錢」來招兵買馬,就連一股子流氓軍閥作風的孫堅也可以用「痞氣」震懾豪傑。

那麼,貧窮且無聞的劉備又靠什麼來結交豪俠呢?

無他,一顆仁義之心罷了。

與人交往,務要誠心。這就是他的交友之道。

02

劉備通過自己獨有的一套交友之道,成功獲得了大商人蘇雙的資金援助,使得自己擁有了能在亂世之中拉起隊伍的實力,由此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無論是在安喜尉任上,怒打督郵,掛印而去;還是在平原相任內,外御強敵,內安百姓。劉備一直所踐行的就是:一步步走出霸業。

在這個世界上,機會常有,而把握住機會的人卻不常有。劉備顯然是一個懂得把握住機會的人,而他的第一個機會便是曹操給的。

初平四年,打著「為父報仇」旗號的曹操盡起兗州精銳,浩浩蕩蕩殺向徐州。向來軟弱的徐州牧陶謙不得已之下唯有向北邊的公孫瓚求援。就這樣,劉備以「援軍」的身份,跟隨著田楷前往徐州救援陶謙。

由於呂布的背後偷襲,使得這次馳援輕而易舉地順利成功。陶謙為表感謝,不僅資助劉備軍糧,還熱情地留他在徐州作客。於是劉備便暫時離開了公孫瓚,留在徐州輔佐陶謙。

沒過多久,陶謙的「大限已到」,同時也正是劉備的「機會來臨」。奄奄一息的陶謙躺在病榻上,在對糜竺說完一句:「非劉備不能安此州」後,便悄然離世了。

對於陶謙的慷慨大方,劉備顯得有些猝不及防,他不能草率地答應,也不敢急迫地接手,因為他知道這塊肥肉會遭到很多人的覬覦,而鄰近的袁術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劉備決定試探性地把徐州「讓」給袁術。

劉備這一試便試出了徐州的民心向背來,這時出現了兩個人,徹底堅定了劉備對自己的信心。

徐州名士陳登說道:「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言外之意,劉備才是治亂之主。

海內名儒孔融說道:「冢中枯骨,何足介意」。言外之意,劉備才是能力過人。

劉備救援了一次北海,贏得了孔融的心;救援一次徐州,贏得了陳登、陶謙、糜竺等人的心,甚至於一向眼高於頂的袁紹也不得不佩服一句「劉玄德弘雅有信義」。

就這樣,劉備順理成章、應眾人所請地接管了徐州。

名聲這東西就像是「滾雪球」,呂布是「越滾越糟糕」,劉備則是「越滾名越好」。

在孔融、陳登等人的義務傳播下,劉備的「仁義之名」就這樣傳播開來了,隨之而來的則是其地位的「水漲船高」。

他去投奔曹操,曹操待他「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他去投奔袁紹,袁紹連忙派人道路奉迎,親自到鄴城以外二百里處迎接;

他去投奔劉表,劉表親自郊外迎接,以上賓禮待之,荊州豪傑也紛紛向劉備靠攏。

朋友的尊重,敵人的尊重,名士的尊重,群雄的尊重,這足以說明:劉備,是個值得尊重的人。這時候的劉備還只是個東逃西竄的失敗者,別人對他的尊重,尊重的不是權力地位,而是他的仁義與雄才。

劉備就這樣一步步地走出了「別人對他的尊重」。

03

建安十二年,曹操突襲荊州,劉琮舉州而降。猝不及防的劉備,無奈之下只能奔江南而逃。在途經襄陽時,諸葛亮勸說他趁勢攻打劉琮,荊州可有。當時的劉備抬頭望天,滿懷悲痛地緩緩說道:「吾不忍也」。

僅僅四個字盡顯劉備的仁者形象與政治頭腦,一個重情重義之人怎能不令人死心塌地、誓死追隨。十萬百姓,拖家帶口,荊楚名士,從之如雲。

在個人性命、江陵軍資、人心仁名的抉擇上,他毅然決然選擇了後者,這既可看作是他的執著信念,也可以看作是他的仁德之心,還可以看作是他的政治手腕。

但於現在看來,這都不重要了。即使他是一個「偽君子」,但甘願捨棄自己性命來「行偽」的,已然是「真的仁者」。

百萬大軍不舍晝夜的窮追猛打,十萬百姓生死不棄的亦步亦趨,生死不過一線之間。滔滔漢水,攔住了前路,滾滾塵煙,蒙蔽了人心。攜民渡江、臨水而嘆,在面對著屬下的勸告時,他說出了震爍千古、足以不朽的一言:「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以生命為注,成仁者之義。劉皇叔,你有你的堅守與信念,你有你的大理想、大智慧。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對此盛讚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志,則甘與同敗。

至此,劉備一步步地走出了聚攏天下人心的仁義之名。

04

建安十三年,一場「赤壁之戰」徹底結束了曹操天下無敵的神話,而大敗曹操的劉備則向天下人證實了「惟劉豫州可敵曹操」的傳聞。

在一步步地蠶食了荊州之後,劉備把目光放到了益州這塊肥肉上,而戰後劉備的「人心所向」也讓劉璋主動拋來了橄欖枝。

在對益州的戰略上,劉備沒有採納龐統「席間擒之、一舉而定」的計策,轉而堅持了自己的「一步步」方針。正所謂:「此大事也,不可倉卒。」「一步一腳印」才是劉備的制勝法寶。

從涪水之會的傾心相待、互推互舉,到葭萌關內的厚樹恩德、以收眾心,最後到白水軍前的徹底反目。這整個過程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一步接著一步的,將益州緩緩地收到了自己的囊中,也將「三分天下」收進了自己的囊中。

建安24年秋,在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後,他終於登上了王位,上表自稱「漢中王」。這既是對曹操的宣戰,也是對自己的認可。

他終於靠著敗而不餒的頑強精神和唯才是舉的用人之道,走出了屬於他自己的那份霸業。

章武三年春,劉備的生命走到了盡頭。躺在病榻上,回想著因急躁冒進而在夷陵之戰中慘遭重創的蜀漢,劉備恨透了東吳,更恨透了自己。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在說出這句千古警句之後,滿心遺憾地閉上了雙眼。然而,他雖有遺憾,卻也放心,因為他已經把身後的一切都託付給了最值得信賴的人,他相信這個人一定可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縱觀劉備一生,憑藉著「一步步,慢慢走」的精神,贏得了江山;晚年卻因「走得急躁」而使得蜀漢精銳盡失。這血的教訓,也告誡了後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一步一腳印,切不可貪功冒進,以致適得其反。

歷史還在繼續向前發展,而歷史人物卻在不停地後退,甚至於漸漸模糊。古人常說「立德、立功、立言」是為「三不朽」,劉備既然兼此三者,定當無愧於漢室,不朽於青史。

.End.

好書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老藝術家六小齡童人設崩塌,人生這條路風水輪流轉不需要30年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