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鮮!畫也能聽?「耳畔美術館」時代真的到來了?

新鮮!畫也能聽?「耳畔美術館」時代真的到來了?

「以前在書上看畫,在博物館看畫,現在可以在上班路上邊看邊聽,萬全是不一樣的感受。」在網上付費聽書已經不稀奇,如今,在音頻平台上,「聽畫」「聽展」這類節目正日漸興起,給大眾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正如節目導言中所說,它們「將原本靜靜掛在博物館裡的國畫名作,變為一座座你隨時隨地都能聆賞的耳畔美術館」。

「聽畫」不是美術館導覽

蘇軾《枯木怪石圖》只畫一塊丑石和一棵怪樹,為什麼竟能拍出4.636億港幣天價,成為中國古畫拍賣最高記錄?熱門清宮戲《如懿傳》里,皇太后身後為什麼掛著宋徽宗的《瑞鶴圖》……去年下半年以來,畫家邵仄炯在喜馬拉雅平台錄製播出《邵仄炯精講50大名畫》,為大家講述這些名畫背後的門道,深受聽眾的喜愛。

畫如何聽?邵仄炯在每期節目里都會選一幅名畫講解,15分鐘的時長里包含美術史定位、畫面內容介紹,以及自己對畫面的感受和理解,帶領聽眾找到進入作品的埠。在做第一期節目時,邵仄炯和團隊整整打磨了兩個月,為了抓住聽眾的興趣,他在考慮故事性、專業性的同時,也會聯繫一些與大眾生活中相關的、有體驗的看點。「我想把大家帶入中國畫的審美中,在講畫時也會延伸開來,文學、戲曲,甚至西方繪畫的比較等,只要能夠幫助理解畫作的都會涉及,儘可能讓大家有興趣進入到畫裡面。」在節目頁面上,不少聽眾留言交流「聽畫」感想,有人已經在博物館、美術館中看過作品,覺得聽完再看畫能更好理解畫的細節;也有人聽完後決定去博物館欣賞原作。

《邵仄炯精講50大名畫》中附有作品圖片,方便大眾邊聽邊看。

蜻蜓FM平台去年7月與星空間畫廊聯合出品的《房方陪你看展覽》,則是一檔「聽展」節目。演播者房方從一個陪伴者的角度,每周把他親身體驗的每一場展覽介紹給熱愛藝術的朋友聽,當然,其中離不開他對藝術的熱愛以及專業的積累。不少聽眾都在評論區表示,這檔節目成為了他們了解藝術的窗口。

《房方陪你看展覽》同樣附有展品圖片

無論是「聽畫」還是「聽展」,都離不開作品圖片的對照,在這些節目的頁面上,都附有畫作的清晰大圖,方便大眾邊聽邊看。那麼,這樣的「聽畫」和美術館、博物館的語音導覽是一樣的嗎?喜馬拉雅策劃顧文豪介紹,這類節目在內容上會照顧沒有知識背景的普通用戶的理解,但並不同於美術館的導覽,對於演播者而言,要有核心觀點輸出。「聽眾可以看圖,他們需要知道的是對這幅畫的分析,最重要的是演播者個人經驗心得的總結提煉,而不是簡單地陳述畫面上有什麼。」

相比視覺衝擊,「聽」可以更深入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不少音頻平台也推出了「聽書節」,藝術內容產品正逐漸成為「聽」的重要組成部分。顧文豪介紹,「小眾」的藝術類節目比想像中的要熱門,且近年來日益增多。去年,喜馬拉雅上線了《范景中講西方藝術史》,同樣是圖片加音頻的方式,有不錯的點播率。這類節目聽眾的用戶需求很多元,有人想知道一幅畫講什麼,有人想以此了解中國藝術,有人想提高審美眼光,有人想為去美術館看展覽做些功課。他認為,藝術人文類的音頻內容潛在需求很大,一方面大眾正習慣於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和了解藝術,另一方面很多人相關知識儲備不夠,在欣賞藝術時需要有人領路。

相比看的視覺衝擊,「聽」,不僅能隔絕外界的嘈雜,便於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對於作品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蜻蜓FM品牌總監趙鑫介紹,近年來,蜻蜓FM在不斷探索聲音內容新的使用場景。此前,他們為 「上海藝術24小時」做音頻支持,推出了「上海藝術24小時」專題節目。節目邀請各家美術館、博物館館長、策展人、資深講解員或藝術家本人對相關藝術展覽進行介紹,讓觀眾開動聽覺器官功能去感受藝術。 「聽藝術的方式也解決了現場的實際需求,對比過往貼標籤或者語音導覽的介紹模式,館長、策展人甚至藝術家本人通過音頻可以更深入、生動,更為詳細地介紹作品。觀眾在以視覺觀賞藝術展覽的同時,也能同步用聽覺感受藝術的魅力,通過多方位的感受,獲得沉浸式的體驗。」

蜻蜓FM為 「上海藝術24小時」做音頻支持,推出了「上海藝術24小時」專題節目。

放下手機,好好欣賞藝術

不過,藉助音頻傳達視覺圖像,畢竟有隔閡。從到美術館看畫到看畫冊,再到「聽畫」「聽展」,知識獲得越來越便捷,但欣賞原作的意義價值仍然不可替代。

「審美提升是一個緩慢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節目和大家分享經典和自己對經典的體會,相當於一個看畫前的鋪墊。」邵仄炯希望,大眾通過聆聽節目,能夠對藝術產生興趣,再走進美術館欣賞作品。「藝術最高妙之處難以用語言表達,唯一的途徑是去還原視覺呈現,感知作品本身。節目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大家去看藝術品,看原作,只有這樣才能感受真正的藝術魅力。」

在《房方陪你看展覽》中,有一期節目叫做「放下手機,專心看個展」,他在介紹某張拍攝於博物館中的攝影作品後,忍不住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這張照片在2001年的時候拍攝,當時人們在美術館中要麼認真聆聽講解,要麼認真觀看作品,也有人獨自凝視沉思,但我們今天在美術館看到的最普遍景象要麼是舉著手機拍照,要麼是在偉大的作品前卻目不轉睛的盯著自己的手機」。這也引人深思,通過音頻節目用手機邊聽邊看,儘管可以實現隨時隨地欣賞藝術,但「耳畔美術館」畢竟代替不了真正的美術館。

「繪畫一定是看的,看畫是視覺活動,不是聽覺行為。只是由於時代久遠,附著於作品之上的文化積澱越來越豐富,需要現代人慢慢梳理探尋。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為大眾提供這些方便。」邵仄炯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94歲的他將畢生成果和盤托出,長三角評彈曲藝界傾巢而出
滬上評彈何處去 且待潘江陸海來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