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別再用「我生氣了」威脅孩子,換個說法,效果大不同!

別再用「我生氣了」威脅孩子,換個說法,效果大不同!

用「我生氣了」威脅孩子,會帶給孩子一種錯覺,只有生氣,才能獲得別人的順從。

媽媽們在說我生氣的時候其實並不是真的生氣,只是想用這句話來向孩子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也就是說:媽媽因為這件事不高興了,你趕快按照媽媽說的來做,這樣媽媽就不生氣了。

當媽媽的表達傳遞到孩子那裡的時候,孩子出於恐懼或者膽怯服從媽媽的要求,但是每發生一次這樣的場景,孩子都會在心中加深一次印象,那就是,如果我需要什麼的時候,就要表現出生氣,這樣媽媽才會順從我。


用「我生氣了」威脅孩子,會帶給孩子一種範例,只有生氣,才能表達自己的情緒。

幼兒在一歲半以前主要是簡單情緒為主:微笑、傷心、哭泣,一歲半以後,情緒的內容增加,會有難過、傷心、嫉妒、驕傲等等感受。所以,對於孩子來說,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情緒表達能力來進行宣洩,防止心理壓抑而帶來的困境。

媽媽每說一次「我生氣了」,都是在給孩子示範,只要你不滿意,你不開心,你有要求,就說這句話就可以了,這句話就是解決情緒問題的唯一途徑。


用「我生氣了」威脅孩子,會帶給孩子一種感受,只有生氣,才能得到媽媽的關注。

孩子最渴望得到大人的關心和關注,當孩子想買玩具大哭大鬧時,當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得不到滿足,氣得拍打自己的頭時,都是想贏得媽媽的關注,關注自己迫切的需求。

媽媽用「我生氣了」來威脅孩子,孩子會有一種感受,媽媽生氣了的時候,我要立刻停下所有的事去聽媽媽說,關注媽媽的要求,按照媽媽說的做。所以,我需要關注的時候,生氣是最好用的方法。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對媽媽和孩子都是在互動中共同成長,所以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下面,想給媽媽們幾個好操作的方法和思路,讓我們逐步的調整,用合適的方式教孩子學會宣洩情緒。

別再用「我生氣了」威脅孩子,換個說法,效果大不同!


變「我生氣了」為「我和你去」

當孩子執意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除非這件事情真的有安全上的隱患,那麼我們可以陪孩子一起去體驗。很多時候,媽媽們因為孩子揀地上的樹葉子生氣,因為玩沙子小石子生氣,因為把玩具弄亂了不收拾生氣,這樣的生氣其實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不如陪孩子一起體驗,玩過之後,和孩子一起清理洗手,一起整理玩具,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支持,會更願意在活動的過程中遵守約定。


變「我生氣了」為「我聽你說」

孩子有時候看似難以理解的奇思妙想可能都有背後的原因,先不要生氣,做一個傾聽者,讓孩子說說:你為什麼想做這個啊?有沒有比這件事情更好的選擇呢?媽媽和寶寶一起想想主意。孩子表達的過程其實是一種宣洩的過程,隨著孩子的講述,原本急切的事情可能在孩子看來就沒有開始那麼緊迫了,更利於媽媽和孩子做進一步溝通。


變「我生氣了」為「轉移注意」

年齡越小的孩子生氣或者執拗的狀態會越短暫,往往是集中爆發一下,瞬間就過去了。媽媽們不要和孩子們一直去對抗,要學會轉移注意力,而不是粗暴地說:我生氣了!

以前我看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國外的短片,爸爸和孩子出門去,孩子說去遊樂場,爸爸說不去,兩個人開始杠上了,孩子說去,爸爸說不,兩個人越說越快,突然爸爸說去,孩子沒預料的說不,爸爸說:那好吧!於是兩個人回房間了。可以看到,孩子並不是完全執意地要做一件事,只是要堅持自己的要求,這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孩子有孩子的小世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哈佛大學研究:成功人士童年多有這6個特點,想孩子有出息的看看
語言暴力是孩子一生的傷痛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