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倉頡造字歷史,或被考古發現顛覆,學者:不存在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歷史,或被考古發現顛覆,學者:不存在倉頡造字!

關於漢字起源,流傳最廣的是「倉頡造字」,所以倉頡被尊為「造字聖人」。然而,隨著地下文物不斷的「挺身而出」,倉頡造字的歷史或被顛覆了。

從文獻上看,「倉頡四目,為黃帝史」,倉頡是黃帝史官,而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因此倉頡造字的歷史,距今應該不到5000年。

然而從考古發現來看:甲骨文是完全成熟的系統文字,在此之前的考古發現,存在一些刻符或文字,卻沒有系統的文字發現,而甲骨文距離倉頡至少有1000多年歷史,如果是倉頡造字,眾多遺址中應該會不少蹤跡才對;另外,在5000年前,也出土過一些接近甲骨文的文字,比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彩陶上的文字,就和殷商時期青銅銘文差不多,比倉頡造字早了很多。

正因如此,有學者直言:至少從目前考古和既有文獻資料來看,不存在倉頡造字的歷史,倉頡最多只是整理規範,甚至可能都沒有倉頡此人,只是一個虛構人物!

造字,是一件大事,漢朝《淮南子·本經訓》中記載倉頡造字之後,「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如此大事,史書上必定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才對。

令人奇怪的是,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中,連小人物都記載的司馬遷,卻為何沒有提及「倉頡」這兩個字?其實,在戰國時期,儘管有書籍記錄了「倉頡造字」,但卻都不是嚴謹的史書,而是文學或哲學等書籍,充滿了想像,所以或許是嚴謹的司馬遷覺得「不足採信」,於是就沒有記錄倉頡。

從目前文獻資料來看,最早記錄倉頡的是戰國《荀子·解蔽》,距離倉頡造字有2500餘年歷史,不清楚荀子如何知道「倉頡」的。

當然,南開大學歷史教授朱彥民認為,倉頡可能是商契(堯的異母兄,商朝的先祖),兩者古代讀音相似,容易混淆。所以,戰國年代荀子可能誤讀了,不然以他的節操,不會無中生有的虛構一個人物。

然而,即便證明了倉頡(或商契)的存在,也沒有證據表明倉頡造字!

《呂氏春秋·君守》「倉頡作書」,《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論衡·骨相》「倉頡四目,為黃帝史」等記載,顯然都不能說明倉頡造字。

文字究竟從何而來?《易經?繫辭》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換成)之以書契。」上古結繩記事,後來可能不止一個「聖人」用「書契」來記數。還有一種叫「刻劃說」,就相當於象形字的前身。

書契或刻劃的出現,和如今的考古證據極為相符,比如賈湖刻符、仰韶文化出土、良渚文明的文字等,非常符合漢字演變的規律,最終演變為成熟的甲骨文。

顯然,漢字應該就是這樣慢慢演變而來的,而非倉頡造字。其實,最早記載倉頡的《荀子·解蔽》一書,也沒說倉頡造字。

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好稼者眾矣,而后稷獨傳者,壹也。好樂者眾矣,而夔獨傳者,壹也;好義者眾矣,而舜獨傳者,壹也。

所謂「壹」,意為統一,就是將搜集、整理,然後規範、定型的意思。荀子在這裡,也只是認為倉頡做了整理統一工作,沒說倉頡造字。

魯迅在《漢文字史綱要》里,也對漢字形成問題作了探討,認為歷經許多年代,許多人手,最終才慢慢形成,總之認為即便倉頡造字存在,也不可能是倉頡一人造字。

從這一些記載中不難看出,即便歷史上有倉頡,可能和蔡倫造紙一樣,都是對前人的總結整理,並非原創性的創造。而且,從如今考古發現來看,無論是文字演變歷史,還是直接的「倉頡」文字記載,都無法證明倉頡的存在。由此可見,何來倉頡造字?

通過對文獻和考古出土的物證分析,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陳雙新,對於倉頡之謎,或許給了一個接近真相的答案:

(倉頡)未必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若把他當作歷史上應該存在過的對該事件(造字)起過重要作用的某個或某類人的象徵符號,倒是客觀得多。

司馬遷當年在寫《史記》時,可能也和陳雙新一樣,認為倉頡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所以在《史記》中就沒有提及倉頡。另外,司馬遷寫《史記》時,查閱對比了很多資料,說明當時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倉頡或倉頡造字的存在,否則如此大事,焉能不記?如果史無倉頡,何來倉頡造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孔子是私生子?學者:真有可能!
遼寧出土一條八千年前的「真龍」,學者:黃帝造龍被顛覆了!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