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里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據朱熹《孟子集注》所載,朱熹認為,家人平安之樂乃「人所深願而不可必得者」,是否可得取決於天意;教書育人之樂乃「聖人之心所願欲者」,但是否可得仍取決於他人;唯有坦蕩為人是「可以自致」之樂,故而當勉力為之、自我督促。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誘惑,可能是權力、可能是財帛、可能是美色、也可能是口腹之慾,正確對待這些誘惑,嚴格克制約束自己,明確信仰、堅定信念,在前行的途中不被慾望所左右,方能不負初心、坦坦蕩蕩。人人為君子,心中坦蕩,則貪腐不存。正所謂:「人能克己,則仰不愧,俯不怍,心廣體胖,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

此外,教書育人之樂在當下也並非教師獨享的樂趣。「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經驗體會,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甚至是教訓、傳遞正能量,倘若身邊之人能因此有所啟發、受到影響,也未嘗不是君子之樂。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孟子在提出「君子三樂」的同時,還明確指出了不能稱為「君子之樂」的一點,即權力地位,這並不是一位君子獲得滿足感的必要條件。在當代語境看來,孟子此言也是在告誡諸位君子不要迷失本心、迷失在權力里,成為被權力左右的奴隸。

對得起家人、對得起對自己懷有期待的人,不輕易被路邊的風景動搖信念,不愧不怍、積極傳遞正能量,方是君子本色。

本文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