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聚焦「一帶一路」!探尋古代絲綢之路與佛教的不解之緣

聚焦「一帶一路」!探尋古代絲綢之路與佛教的不解之緣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中方同應邀參會的150多個國家、9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齊聚燕山腳下、雁棲湖邊,共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大計。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以兩千年前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為背景。此合作項目自從2013年提出以來,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時隔五年,「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取得眾多成果,成效明顯,參與國家地區高達134個,受益人群眾眾多。

自從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來,佛教界一直十分關注並且積極響應。

回望歷史,絲綢之路亦是宗教之路、信仰之路。法顯南行、玄奘西去、鑒真東渡,莫不例證佛教文化都與絲綢之路的不解之緣!

今天,禪風君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絲綢之路上都有哪些佛教元素吧!

絲綢西去,佛法東來

張騫出使西城,標誌著「絲綢之路」的開闢,內地與西域的聯繫,經濟、文化聯繫日益密切,對於佛教最大的影響莫過於「絲綢西去,佛法東來。

佛教雖源於印度,但最初則由印度西北部傳到大夏、大月氏、安息、康居,再往東,由逾蔥嶺傳入西域地區,後經天山南路的于闐、龜茲等國,從玉門關、陽關傳入中國內地。

最初來華的傳教者是篤信佛教的中亞各國和西域僧人,而不是印度僧。

最初的佛教經典也是先傳至於闐、龜茲等西域國家,再傳入我國的。

季羨林先生

季羨林先生也曾考證,認為漢最早的佛經皆不是直接從梵文譯過來的,而是經過中亞古代語言,特別是吐火羅語的媒介。

是以,中外學者普遍認為,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約為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魏書》有言:「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浮屠之數。」

彼時,西域與中國聯繫密切,佛經傳入內地後,又有大部分的僧人因國家內亂移民到中國境內,受到漢朝的封賞,開始傳播佛學。

此後,從西域傳入的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在漫長的交融之中逐漸形成了中國的佛教,在隋唐之時又開啟了西傳的傳播途徑。

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經,便是走絲綢之路出玉門關,經過高昌,再沿絲綢中路進入天竺學習遊歷。

種種可見,絲綢之路在我國佛教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梵跡流光,佛光普照

因為絲綢之路的特殊地理形態,加之佛教文化的傳播影響,絲綢之路上佛教文化遺產可謂十分豐富,其中以石窟造像尤其得天獨厚,是以絲綢之路又有「絲路石窟走廊」的美譽。

絲路石窟走廊從西安出發,沿著絲綢之路,自西向東,延綿千里之長。

天水麥積山石窟

永靖炳靈寺石窟

從天山南北到河西走廊,再到關隴地區,有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武威天梯山、安西榆林窟、張掖馬蹄寺等石窟,數量之多,難以數盡。

大大小小的石窟寺彌山跨谷,星羅棋布,密佈於絲綢之路沿線,如同佛陀撒落的串串珍珠,歷千年而不毀,既是宗教、文化、藝術的結晶,也是絲路歷史的見證。

其中,最著名的石窟要數敦煌莫高窟,它於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千餘年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

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世人又稱其為千佛洞。

其中,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彩塑主體均以佛教文化為背景,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等。

最高彩塑34.5米,最小僅2厘米左右,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第17窟是唐代河西都統的肖像塑,塑像身後的壁畫還繪有持杖和近侍,惟妙惟肖,是中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

絲綢之路上的考古遺址出土的佛教文物

而除去眾多的石窟,在絲綢之路上的眾多考古遺址中出土了許多佛教法器、經卷、石塔等珍貴文物,見證了佛教與絲綢之路的交融之深。

這形成了獨特的絲路佛教文化,成為了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佛教界乃至整個華夏民族的寶貴財富。

兩千年以來,絲綢之路見證了諸多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承載了不同思想的創新與歷史進程,逐漸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佛法也藉由此得到傳播與弘揚,佛光得以普照廣闊人間。

今天,絲綢之路在傳播華夏文明過程中再度煥發新機,成為國家戰略,必將推動全人類的合作交流,和平發展!中國佛教緊跟「一帶一路」倡議步伐,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亦必獲得新的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風網 的精彩文章:

不開悟,不閉關!在普陀山閉關的高僧告訴你這是怎樣的體驗
佛陀舍利何以保存千年?《中國影像方誌》 講述法門寺的前世今生

TAG:禪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