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不唯論文」的博士生培養改革值得期待

「不唯論文」的博士生培養改革值得期待

近日,清華大學修訂了《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提出「博士生在學期間學術創新成果達到所在學科要求,方可提出學位申請」,取消了之前「博士生達到學校和所在學科的學術論文發表要求方可審議學位申請」的規定,這意味著博士學位授予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唯一依據,而是激勵博士生開展原創性、前沿性、跨學科研究。

清華的這項改革,落實了全國教育大會關於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的精神,值得期待。而教育評價改革,正是教育部今年作為「最硬的一仗」來推進的重要工作。媒體對這條新聞的關注,也主要是從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切入的。

博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養高層次學術創新人才,是一所大學人才培養高度的體現,博士培養標準的設定,雖只是一個條文的簡單變化,但不是一項孤立的改革,其背後關聯著對高校管理、專業發展、教師工作等多方面的評價,以及觀念的變化和適應等多層次問題,具有一定的改革難度。清華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排頭兵,以科學慎重的態度推進這項改革,其探索積累的經驗,可以產生強大的示範效應,啟發更多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探索人才培養機制改革。

雖然不再把論文作為硬杠杠,但改革後的清華博士培養標準並沒有降低,而是確立了更高的標準。因為相較於一般性的論文,原創性、前沿性、跨學科研究是更高難度的「動作」。此外,從尊重學科特點和差異出發,根據新規定,還將由各學科制定學術創新成果要求,並鼓勵各學科設置助教等博士生教學實踐環節,支持博士生培養跨學科創新思維和技能等。這些新的舉措,將會促進博士生教育向更全面的縱深發展,也在客觀上回應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更高要求。

但既然是改革,就可能被輿論圍觀,改革的過程就要面對輿論的多角度評價甚至質疑。尤其是未來這一改革如果向其他層次高校延伸,更是如此。比如對論文取消強制要求以後,博士生的「原創性、前沿性、跨學科研究」成果如何量化並得到普遍認可,學術能力不足的博士是不是更容易出現?論文發表的數量和層級是大學排名的重要指標,論文的重要性被淡化之後,怎樣回應大學排行榜名次波動可能引發的議論?如何消除和化解輿論的擔憂與誤解,同樣是改革過程中要做的工作。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改革需要一種定力,只要是符合育人規律,能夠提高教育質量,有利於培養更多人才的改革舉措,就要敢于堅持。

這種定力,應當來自於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自信。紮根中國大地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最高平台,理應培養更多有能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高層次人才。有關專家援引國外的一流大學也並非把論文作為唯一標準,以佐證清華博士生培養改革的必要性。國外的經驗固然要借鑒,但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改革邏輯,不是粗線條複製人家的經驗這麼簡單,而應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從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出發,在「唯論文」與「不唯論文」之間找到新的平衡,最終克服人才培養評價導向不科學的問題,有利於培養更多的一流人才。

新時代的教育改革,需要一種新的進取精神。「雙一流」建設要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加快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今天的改革,就是要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的精神,把不利於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人才培養評價標準堅決改過來。清華大學的此次人才培養改革,無疑向世人展示了這種進取精神。

(作者系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26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