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台灣最強第一天後的稱號,只有媽祖當得起

台灣最強第一天後的稱號,只有媽祖當得起

文/楊渡:台灣詩人、作家。

郭台銘宣布參加2020台灣地區領導人大選,抬出媽祖託夢,要他出來為年輕人做事。此話一出,全台灣人人都希望媽祖來託夢。隔日,花蓮地震,於是台灣有人說:因為太多人想託夢了,媽祖嫌煩,改為震動模式。

總之,雖然之前的大甲媽祖繞境、已招致全台政治人物,從韓國瑜、柯文哲到蔡英文等人都參加,但還沒這麼紅。從郭董開始,媽祖在台灣的網路全面刷屏。人們終於知道,「台灣最強第一天後」,只有一個,再無其他。

媽祖在台灣人的信仰里,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她的影響如此深、廣而且遠呢?

這要回到大航海時代。媽祖是隨著閩南移民的遷徒而逐步擴展開來的。追尋媽祖信仰與廟宇的足跡,我們就會發現中國人移民的歷史軌跡。

十六世紀初,當葡萄牙人東來時,閩南、江浙一帶的移民已經開始做起海上貿易。當時明朝執行海禁政策,因此海洋貿易是違法的,海商出洋冒著海上巨浪的風險,更要冒著被官兵追捕的危險。因此福建一帶流傳著「行船三分命」,意味海上的行船人,命只剩三分,其他七分交給天神。中國天神太多,但無神主管航海人的平安。為了挽救父親的生命而犧牲的林默娘,於是成為航海人的女神,保佑航行的安全。

1553年,葡萄牙人被朱紈打敗,撤退到澳門的時候,已經有媽祖廟,他們一上岸,問其名,當地人回答「媽閣」,所以澳門的葡萄牙文叫「Macau」。1602年,荷蘭人韋麻郎帶軍進駐澎湖的時候,澎湖就有了「天妃宮」,後來福建把總沈有容諭退荷蘭人時,曾建了一個石碑,現在還存放在澎湖的媽祖廟裡。

台灣的媽祖廟何時開始,說法各異,台南、伸港、鹿港等地媽祖廟都自許最早建的,大約都是在1621年。不過,由於缺乏正式歷史記載,且沿海地形變遷,廟宇改建,其實也不容易追究。但可以確定的是,施琅認為媽祖幫助他攻澎湖時有功,建請康熙升級,將媽祖由「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安仁普濟天妃」改為「天后」。那時已是1684年。

400年的嘉義布袋太聖宮媽祖神像

另外,嘉義布袋鎮的太聖宮有一尊媽祖神像,以其造型特殊,被確認為明朝媽祖。學者研究指出它「金身長,額頭寬,座椅小,符合航海方便,而安座於船上也。魍港媽祖神像,造型與人類體型比例相等。冕旒珠廉九條為妃,十二條為後,而魍港媽祖,冕旒珠廉九條為妃」。既然是在1684年才改封為「天后」,所以有九條冕旒珠廉的「天妃」為明朝所供奉,應屬無誤。

大航海時代,隨著歐洲人東來,廣東、福建、江浙海上貿易的發達,移民海外的人口日漸增加,媽祖信仰也隨著移民而擴及到亞洲各國。

以日本為例,長崎有一座建於1629年的崇福寺,後頭供奉著媽祖。那一尊媽祖也是很古老的,據說當初隨著海船到日本,支持者以福建福清人居多,所以被稱為福建寺。另一座興福寺則由中國僧人真圓創建於1624年,信徒多是三江人(江蘇、浙江、鎮江),所以也稱為南京寺。另有一間福濟寺,創建於1628年,由泉州出身的僧人覺海在岩原鄉結庵而居,供奉媽祖,是為福濟寺的肇始。所以福濟寺又被稱為漳州寺或泉州寺。

日本長崎崇福寺的媽祖堂

這三間並稱為長崎「三福寺」。至於為什麼供奉媽祖的寺廟後來都改為拜觀音的佛寺呢?這是由於江戶時代日本仍存在階級制度,而天主教、基督教提倡人人生而平等,對幕府的統治權力不利,所以開始禁教。對中國所信奉的媽祖倒是沒有禁止。但因媽祖也是女神,與天主教聖母一樣,容易模糊,也有天主教信徒將聖母神像說成是媽祖,這樣就無法分辨了。為了避免混淆,幕府於是下令佛寺只能供奉觀音。如此一來,媽祖就被供奉於寺廟的後方。

饒有興味的毋寧是當時製作的日本觀音瓷像與其他地方不同。一般觀音像手拿凈瓶,象徵著清凈人心,但日本觀音卻抱著一個嬰兒,那形象與聖母瑪利亞無異。這便是天主教徒對付查禁的辦法。

長崎的媽祖寺廟始於1620年代,由中國人所創建,這意味著當時中國的海商移民已經多到足以支撐幾間寺廟的程度,並形成地方人士活動的中心。所以明朝的文獻上記載,日本有二、三萬中國人長住,便不是無因的。

不僅是日本,東南亞各國,中國人海商與移民所到之處,全都有媽祖廟。

可以想見,當年為了保佑航海安全,供奉媽祖神像在船上陪伴,穿過台灣海峽、東海、南海的狂濤巨浪,抵達陸地的剎那,船民心中的感恩之情。他們將船上的媽祖供奉下船,預禮膜拜,等到船要歸去,移民者希望媽祖神像留下陪伴,繼續保佑,那是必然之舉。

媽祖,因此化身為家鄉的精神象徵,而那母性的形象,又彷佛是移民海外的遊子,思念家鄉母親的一種情感寄託。

媽祖之進入台灣也一樣。主要都是由最初移民所居住的港口、聚落所形成。嘉義的魍港、北港,台南、鹿港、大甲等地,都是媽祖廟非常興旺的地方。

台灣的民俗學者曾說,要看一個地方是否興盛繁榮,不必看經濟報表,只要看它的媽祖廟有多興旺,建得有多大,就約略明白。

在移民為主的社會裡,媽祖廟不只是一個信仰的所在,精神的寄託,也是移民社會交誼的平台。逢年過節,鄉親交換故鄉訊息。碰到災荒困難,流民無處可依,寺廟可以提供居所暫棲,也會提供義田讓流民可以耕作生存。

我的祖先曾因地方械鬥而逃亡到台中烏日,一無可依,便是靠了媽祖廟提供的棲身之所和義田,才得以生存下來。對移民社會來說,媽祖是信仰,也是異鄉人尋求互助之所。這裡保留著人的信任與扶持。

在歷經二十世紀急速現代化之後,媽祖廟漸漸失去農業文明的社會功能,但在精神信仰上,反而更為重要了。這是由於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疏離,人與人之間信任不易,急速的現代化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對未來感到彷徨,更需要心靈的寄託。而媽祖信仰讓農村的人們得以藉由進香、參拜的儀式、建立社會聯誼。特別是許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到城市謀生,台灣早期開發的中南部城鎮,人口普遍老化,廟宇就成為老人泡茶取暖的場所。這些廟宇不僅提供活動中心,更讓老人有一個共同的歸屬感。

它是一個交誼中心,也是一個新聞傳播站,更是群眾的基層組織。

以鹿港媽祖廟來說,1986年反杜邦環保運動初起時,要發動群眾上台北抗爭,靠的就是「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這些老人家互相扶持,攜手上遊覽車,拉開了台灣環境運動的序幕。在當時,可是突破戒嚴、石破天驚的一擊。誰敢說,媽祖沒有力量?

即使在網路時代,媽祖廟在傳統社會的傳播力、組織力,也仍是政治人物不可忽視的力量。動員能量愈大,愈讓政治人物不得不依附過來。所以大甲媽祖開始繞境那一天,所有政治大咖全員到齊。

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活動盛況

至於全台灣有多少間媽祖廟呢?以媽祖為主的,大大小小,共計有九百多間,其餘廟宇也供媽祖的,不計其數。媽祖之為「台灣最強第一天後」,豈是無因。

回到個人感受,在台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媽祖的故事。就我個人而言,父親中年以後,花了大半輩子心血改建家鄉的一間媽祖廟,他的精神永遠在其中。每年回鄉參拜,除夕夜子時,我必定去開廟門。彷佛新的一年,會在媽祖的祝福中,緩緩開啟。而我的孩子小時候愛哭不好養,也認媽祖當「義子」。至於郭台銘,我相信一定也有類似的經驗。

故鄉的媽祖,往往成為許多異鄉遊子的母親。

或許,幾百年前,那航海萬里,漂泊異國的孩子,也跟我一樣,在媽祖的敬拜中,思念故鄉的母親,那漂泊者的精神依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周成林:在羅馬,我撿了一些傢具
英國評比年度神童,中國式虎媽為何被痛批?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