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二屆國展,五種書體皆可投稿,在逸廬學習的人就有話說啦...

十二屆國展,五種書體皆可投稿,在逸廬學習的人就有話說啦...

文 / 董水榮

今年剛剛出來的「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徵稿啟事」投稿要求中:「每種書體限投一件,不同書體需按書體、展區分別投稿參評。」鼓勵多體書體並投。

當代書法創作與書體兼修的問題

問題之一:書體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變遷過程,到了魏晉時期各種書體的發展才相對穩定下來,意味殷商甲骨文到秦代沒有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何談五體兼修。

問題之二: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書法大家都以一二種書體為專精,幾乎難見一人真正是五體兼善的代表性書法大家。

十二屆國展,五種書體皆可投稿,在逸廬學習的人就有話說啦...

▲ 東晉·王羲之 《長風帖》

我們從現有流傳下來的書法家作品來看,二三種書體的修養是一位書法家的普遍現象。魏晉之前的作品基本上沒有留下姓名,魏晉時期處於書體發展變遷交融最複雜的一個時段。王羲之在這種時段中自然受到隸書影響,他所留下的作品就有三種書體,楷書、行書、草書。然而很難見到一位真正五體兼修的書法大家。其中對篆書的研習與對草書的研習比較少。

十二屆國展,五種書體皆可投稿,在逸廬學習的人就有話說啦...

▲ 李雙陽老師講授「五體兼修」理念

「五體兼修」與「五體通融」的關係劃分

兼修更注重一種書體書寫全面的修養,通融更注重藝術表現的手法。通融作為書法創作同時融合兩種或多種書體特徵的表現手法。我們知道書體的融合有兩條路徑。

一條是:一種書體向另一種書體過渡時出現的書體交融的狀態。比如甲骨文向大篆過渡時期,象形文字向抽象形文字轉型引起的漢字結構的變化融合。像《李伯文稿》《樓蘭殘紙》等作品,常夾雜著二三種書體的審美特徵。

十二屆國展,五種書體皆可投稿,在逸廬學習的人就有話說啦...

▲ 魏晉《樓蘭殘紙》

另一條途徑是:後人的有意的融合,比如元代楊維楨的行書中融合章草的寫法;鄭板橋的隸、楷、行三體相參的「六分半書」;于右任行草與章草的融合等等。第一種融合更多人認為是一種不夠成熟的過渡,另一種融合併沒有得到同時代主流審美的認同。

這麼說,書體的通融幾乎走向絕徑,五體的通融更是無可能的事。但是逸廬書院在五體兼修中試圖通融的理念下,嘗試著趟出了一條路。

十二屆國展,五種書體皆可投稿,在逸廬學習的人就有話說啦...

▲ 逸廬書院教學現場

而書體的發展過程會在一種書體里有多種的用筆表達方式。特別是行草書的筆法體系,比如有沿著篆書用筆的「篆籀絞轉」舊筆法,也有王羲之「一搨直下」的新筆法。

我們所謂五體通融,通融不是目的,而是對書法更為豐富的體認。我們可以不要五體通融,但是五體兼修是作為當代專業書法家的新要求。

十二屆國展,五種書體皆可投稿,在逸廬學習的人就有話說啦...

▲ 左《嶧山碑》右《自敘帖》(局部)

十二屆國展,五種書體皆可投稿,在逸廬學習的人就有話說啦...

▲ 五體教學思想早已踐行五年

這是書法歷史體認的需要:做為一位書法家,他必須對書法的發展有一定的體認。從甲骨文到金文,不同的材質載體,不同的字法符號,每一次變革看上去都有著非常大的差別。一個專業的書法家,不甚關注各種書體的基本特性,那麼讓人對他的書法認知的深度是會有所懷疑。何況這是一個動不動都稱「書法大師」的時代,對書法直觀的體認更應該深入到大師的層面。

這是書法審美的需要:我們現在對於書法審美的認知,幾乎都源於傳統書法作品。當代書法看似繁榮,但是審美卻很狹隘,常讓人感嘆當代書法家審美的麻木與膚淺。很大程度是還沒有形成健全的書法審美觀,而這種健全的審美觀是建立在不同書體豐厚的書寫體認之上的。不同書體有自己的獨立的審美要求。很多書法家,在自己善長的書體創作之外,連最基本的審美感受都沒有。

這是書法表達的需要:我們現在回望經典,不同的書體都有許多不同的經典組成。看古代經典的作品是如何將精神個性落實到作品中來。相關表達的形式與技術充滿著生機和活力,讓人感嘆書法的表達具有無限的前景和可能性。反觀當代,我們的作品很難讓人動心,往往是因為看不到人的精神。所以對不同書體的表達體認,會覺得單一碑帖技法的視點,不足表達自己的精神。我們更希望在多種書體的體驗中,越來越豐富我們的靈魂,而不是在一碑一帖的技法學習中,削平我們的精神。

十二屆國展,五種書體皆可投稿,在逸廬學習的人就有話說啦...

▲ 北宋 · 米芾 《研山銘》

我們之所以要展開關於五體兼修和通融的話題,並不是話題本身的爭議,而是面對當下書法創作的一種困境。不用說五體皆能的作者很難真正展開如此浩大的研習,就對自己所善長的書體也缺少深入的辨析。

十二屆國展,五種書體皆可投稿,在逸廬學習的人就有話說啦...

▲ 逸廬書院教學現場

雖然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展賽中,有不少作者以二種甚至更多的書體入展過展覽。這看上去新一代書法作者對書體的探索很有熱情,但是這種書體學習的熱情到底有多少真正在書體內部有著縱深的研習。

十二屆國展,五種書體皆可投稿,在逸廬學習的人就有話說啦...

回到現實創作中,更多的情況是以一種書體的深入,帶動其它的書體的深入。這次國展徵稿對多種書體投稿的鼓勵,由此看到五體兼修更為長遠而全面的修養方式,兩者之間相互補充與深入。

對於五體兼修的話題,令人困惑的是,當代書法對不同書體之間的美學探索的熱情在書法家的內心變得冷漠。展覽、入展和讀者需求,成了影響書家如何創作的決定性力量。在這個背景下誰若再沉迷於書體、語言、精神這樣的指向,與當代展廳形式、技術、潮流外在的力量相比,會被同行看成是故作高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賞畫 |清 王鑒 仿黃公望煙浮遠岫圖
特稿 | 董水榮:說說「五屆蘭亭獎」的那些舊賬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