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2019美國海軍陸戰隊航空兵規劃

2019美國海軍陸戰隊航空兵規劃

編者按

《2019美國海軍陸戰隊航空兵規劃》(下稱「規劃」)是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工作的戰略指南,系統闡述航空兵具體發展計劃,旨在推動其進入並保持戰備狀態以支持遠征機動作戰的最終目標。

優先事項和任務目標

為與美國2018年版《國防戰略》(NDS)保持一致,規劃確立了陸戰隊航空兵的工作方向和優先事項:加強聯盟並吸引新的合作夥伴。提高資源管理和創新能力。投資現代化和戰備工作,提高聯合部隊殺傷力。遠程精確火力。信息戰。降級環境下的指揮控制。防空反導。防護/增強機動。

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概念。

根據陸戰隊航空兵的作戰職能以及為支持陸戰隊陸空特遣部隊(MAGTF)的需要,規劃將陸戰隊航空兵的任務目標進一步細化為:實現關鍵能力的現代化。進一步發展創新作戰概念。開發敏捷、有彈性和殺傷力的兵力態勢及部署。運用全球作戰模型。實施動態兵力部署。人才培養。關鍵能力的現代化。建立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以及情報、監視與偵察(C4ISR)。加強機動兵力和彈性態勢。驗證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概念。

主要機型規劃

(一)F-35。海軍陸戰隊計劃採購420架F-35戰機,到2019財年末擁有158架,2031年完成F-35的換裝工作。

(二)F/A-18A-D。海軍陸戰隊近期為其F/A-18A-D「大黃蜂」戰機更換AN/APG-79(V)4型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系統,在F-35交付前,「大黃蜂」將用於填補海軍陸戰隊的戰鬥機缺口。

(三)AV-8B。AV-8B「鷂」式戰鬥機裝備於美海軍陸戰隊5個現役作戰中隊和1個艦隊輪替中隊。2023財年,海軍陸戰隊西海岸基地將全部換裝為F-35;東海岸基地則繼續運行AV-8B至2028財年。

(四)KC-130J/T。陸戰隊共計將訂購86架KC-130J加油機,現已交付62%,最後一批將於2027年完成交付。目前現役部隊已換裝KC-130J完畢。隨著KC-130J不斷升級發展,通過Link 16數據鏈整合數字互操作性,將增強MAGTF指控機構的情報收集和定位能力。

(五)MV-22B。MV-22B「魚鷹」傾轉旋翼機未來5年將關註:為艦隊提供設施、戰備和持續性支援;改進「視覺降級環境」下的飛行能力。

(六)UH-1/AH-1。UH-1/AH-1直升機將利用包括「未來垂直起降」在內的多種技術進行改進,以提高能力並確保戰機的實用性和戰備狀態;提高數字互操作性、全天候導航和作戰能力,通過優化集成介面擴展作戰範圍。

(七)CH-53E與CH-53K重型直升機。按計劃,陸戰隊將在2021財年實現CH-53K初始作戰能力,並開始逐步換裝。整個換裝工作預計於2032年完成。

(八)無人機系統。海軍陸戰隊RQ-21A無人偵察機將在2019財年具備完全作戰能力;「海軍陸戰隊部隊2025」倡議提高了小型遙控偵察系統/小型無人機的採辦目標;海軍陸戰隊正計劃將MQ-9能力過渡至政府擁有/政府運營,以提供持續打擊能力;MUX無人機將基於多感測器,提供預警、電子戰、C4ISR、火力打擊和後勤能力,其作戰範圍與MV-22和F-35互補,為MAGTF指揮官提供靈活性、持久性和殺傷性。

武器和彈藥規劃

(一)空地武器。聯合空地導彈(JAGM)成功開始低速率生產,目前正處於採辦周期的最後階段,預計2020財年在AH-1Z「蝰蛇」武裝直升機上形成初始作戰能力;高級先進精確殺傷武器系統(APKWS II)與F/A-18C/D「大黃蜂」戰機整合;F-35B整合GBU-49激光制導炸彈等。

(二)拒止和網路使能武器。「增程型先進反輻射導彈」(AARGM-ER)通過整合新發動機和其他技術進步,提高了導彈射程和生存能力。GBU-53小直徑炸彈(SDB)II具備網路使能、精確制導、全天候條件下打擊目標的能力,SDB II預計2021財年在F-35B戰機上形成早期作戰能力。AGM-154聯合防區外武器(JSOW)C-1增加了網路使能和海上機動目標(MMT)能力。增程型聯合防區外武器(JSOW-ER)也在開發中,其射程和生存能力將進一步提高。JSOW C-1計劃與F-35B、F-35C整合。

(三)空空導彈。AIM-9X「響尾蛇」Block II空空導彈新增通過數據鏈接鎖定目標的能力。Block II 將在2019財年部署以支持F-35。AIM-120先進中程空空導彈通過使用主動雷達進行末端制導,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AIM-120D改型通過內置GPS、增強雙向數據鏈路、升級軟體以及提高射程和速度來增加能力。

(四)未來武器系統。未來武器必須能夠在網路環境中作戰,必須利用模塊化武器技術。與傳統武器相比,模塊化武器系統更適用於分散式作戰,可在各種軍事行動中提供可靠的作戰能力。此外,定向能武器和網路使能武器等系統能夠有效擊敗對手的防禦能力。

來源 :美國海軍學會網站/圖片來自互聯網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信息研究中心 陳培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防科技要聞 的精彩文章:

每日動態:俄太空領域革新升級/量子計算機/雲網路安全
美陸軍研究實驗室展示最新神經學科技

TAG:國防科技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