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效仿劉備,逃跑帶了全國的百姓,結果百姓活了,他被滿門抄斬

此人效仿劉備,逃跑帶了全國的百姓,結果百姓活了,他被滿門抄斬

一旦雙方發生了矛盾與衝突,在衝動和征服欲的促使下一般都是會使用武力來解決,兩國之間或是兩股政權之間則是爆發戰爭。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皆是如此,只不過,現代更加趨向於會用交談的方式去瓦解矛盾,古代則更加容易爆發戰爭。

對於戰爭的描寫,自從我國有文字以來就是存在的。哪怕是現在作為國寶的大熊貓,在古代也一度淪為戰獸為了戰鬥而有其存在的意義。不過,既然是戰爭,那麼必然是有贏有輸,勝利者獲得各種豐厚的好處,甚至一個新的王朝會因此崛起,推動著時代的發展,而失敗的一方則只能落荒而逃,甚至就此徹底滅亡。

敗走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甚至連一些名人其實也是有過失敗遁走的經歷的。比如三國時期早期的劉備就曾因曹操的追殺而一路逃竄,但是他在逃跑的過程中卻做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舉動,因為他不單單是帶著自己的軍隊撤逃了,他甚至帶上了百姓一起逃。對於這一舉動他自己的解釋則是「不忍心看到無辜百姓受到摧殘」。

但其實這句話是怎麼樣都無法取得信服的。只能說劉備是十分聰明的,他非常了解在亂世之中得人心者得天下,有了這些能夠真心追隨他的人,又怎麼會怕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呢?

曹操也是深諳此道理的人,所以他根本就不可能會做出屠戮百姓這種愚蠢的行為,並且在整個三國歷史上,連降將曹操都幾乎不會殺。在如此危難時刻,劉備帶上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不但嚴重拖緩了他的前進步伐,甚至還使他變得目標巨大,這看起來實在是個愚蠢的行為。

但事實卻截然相反,在爭雄的那些人中,劉備是最圓滑的那一個。他之所以帶上這些「累贅」,主要有兩個目的。

第一,想利用此次事件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仁義之心」,他的骨子裡流的是漢室正統血脈,原本就比較容易獲得百姓們的信任,再加上他做的這件看似仁義的事情,就更加顯現出了他的「仁義之心」,從而還從側面烘托出了曹操的「兇惡面貌」。

第二,就是利用百姓來拖緩曹軍的步伐。雖然劉備帶著這些百姓自己的速度也會有所下降,但是百姓的體力與士兵的體力是完全不能比的,因此慢慢地百姓就落在了後面,曹軍面對這樣的老弱百姓擋在前面,自然是沒有任何的辦法,這樣就拖住了曹軍前進的步伐。

並且在歷史上,軍隊逃跑順便還帶上老百姓這樣的操作也並不止這一次。北燕的馮弘也做過這樣的事情,並且他帶的百姓可比劉備多多了,劉備不過是帶走了一座城的百姓,他卻帶走了一個國家的百姓。

那麼他這麼做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眾所周知,南北朝也是史上出了名的亂世,政權更迭不斷,許多政權甚至都還沒有存活多久就被其他政權給滅了。北燕就屬於前者,這個政權總共存在了二十幾年。一直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因為它的兩邊都是非常強大的存在,即北魏與柔然。

北燕之所以能夠存在,就是因為他的開國君主是個有勇有謀之人。也正是在他的勵精圖治中,北燕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一直這麼生存了下去,只不過,這位開國君主後來卻得了一場大病,因此北燕陷入了皇位之爭。

原本北燕太子是馮翼,但是有個寵妃想讓自己的兒子馮受當皇帝,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將軍馮弘闖入皇宮,把原本就處於病期的皇帝給嚇死了,於是馮弘就藉機成為了當上了皇帝。

但皇上其實說當就能當的,馮弘並沒有他的哥哥有治國之才,不但如此,他的運氣也是不怎麼好的。他當皇帝的時候剛好也是北魏太武帝執政時期,北魏在征討完柔然以後,整個國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裕。於是太武帝就將目光看向了北燕這塊肥肉身上。

北燕與北魏的軍事實力就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被北魏盯上了,北燕還能有好日子過嗎?沒過多久,整個國家就變得一片狼藉,馮弘便想著主動向太武帝示好投降,於是便提出將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來換取和平,但是太武帝根本就不理會馮弘,他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徹底將這塊地方吃下來。最後毫無任何懸念,北燕當然是失敗了。馮弘憤怒之下,將宮殿全燒了,還帶著全國百姓一起投奔高句麗。

剛到高句麗的時候,高句麗王對他還是挺好的,即使是北魏向他要人,他也沒有將人交出去。但是,馮弘卻根本沒有認清楚現在的情形,到了高句麗以後,竟然還表現得像個皇帝一樣,對著高句麗的一切都指手畫腳的,表現得絲毫沒有一點自知之明。

他做出這樣的行為,高句麗王還怎麼能忍得下去?最後高句麗王實在是對他忍無可忍了,於是就下令將他全家都滿門抄斬,連子孫後代都不放過。不過,馮弘的兩個兒子卻逃跑了。

後來,一支向北魏臣服了,後來甚至成為了北魏名門;還有一支總共三百人,在馮業的帶領下登船逃跑,最後投奔了北魏的死對頭劉宋王朝。但是在史料中關於馮業的記載卻是少之又少,幾乎很難尋覓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LS 的精彩文章:

古墓挖掘出一壇千年老酒,專家大膽嘗了嘗,然後閉著眼說了兩個字
乾隆出一對聯,誰對上賜狀元,大臣抓耳撓腮,路邊乞丐說:我來對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