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江西,缺點什麼?

江西,缺點什麼?

江西,缺點什麼?

襟三江而帶五湖

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這是對江西的最高讚譽

江西自古就是一個富庶的魚米之鄉

這裡有煙波浩渺的鄱陽湖

有仙風道骨的三清山

有蒼潤高逸的廬山

有小橋流水的婺源

有風景文章的滕王閣

有才子文風的白鹿洞書院

有名揚天下的景德鎮瓷器

昔日,這個物阜民豐的寶地

今天卻被認為是「塌陷」了的中部

被浙江、福建、廣東

湖南、湖北、安徽團團包圍的它

成了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省份

江西,到底缺點什麼

圖片來自網路

位於長江中下游的江西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巍峨秀奇的山巒既是宗教文化的孕育地,也是紅色革命的庇護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江西廬山一千多年前就聲名遠揚了,瞬息萬變,巍峨挺拔自不必多說。

江西九江廬山

「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橫飛,藤蘿倒掛。施耐庵在《水滸傳》開篇第一回所描繪的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自東漢張道陵之後,他的子孫便以世襲的方式持續傳承了1900多年。而清絕塵囂、雲霧繚繞的三清山更有「露天道教博物館」之稱。

江西鷹潭龍虎山

江西上饒三清山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江西的井岡山便成為了紅色革命的第一塊根據地。

對江西來說,山既成就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悠久的革命傳統,但也給它帶來了封閉與阻隔。

圖片來自網路

東側的懷玉山和武夷山使江西與浙江、福建兩省相隔。而南部的大庾嶺、九連山脈又橫亘於贛粵兩省之間,西側的羅霄山脈和西北面的幕阜山、九嶺山又使江西與湖南、湖北隔絕。這樣的地形讓江西看起來很尷尬,因為它既四通八達,又難展拳腳。

改革開放以來,儘管江西也迎來了較快的發展,但三面環山、多山地、多丘陵,只是略帶平原的地形,導致它的交通也十分落後,工業化進程和商業發展自然就更慢了。

相比西邊的湖南省早早就依託京廣鐵路發展商貿和製造業。當滬昆鐵路建成後,湖南東西南北交匯的現代物流集散優勢也凸顯出來了。而在1996年京九鐵路建成之前(京九鐵路主要是拉貨的),江西僅有滬昆鐵路、皖贛鐵路、鷹廈鐵路與相鄰的浙江、安徽、福建聯通。由於交通大通道主要以東西向為主,那時的江西人北上南下都特別困難。

當時省會南昌的進京列車,需要經贛西取道滬昆鐵路至長沙後,才能通過京廣鐵路進京。這圈子繞得著實讓人心疼。連心臟省城的交通都這麼困窘,其他地方可想而知。但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全國人民都知道鐵路交通對一個城市、省份的經濟發展有多重要。像石家莊和鄭州都是火車拉來的城市,而且各自都超過了本省的保定和開封。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際鐵路正是通車運營,中國迎來了高鐵時代。這時,我們再看看江西。2012年,京廣高鐵,江西與其失之交臂。2013年廈深鐵路通車時,央視《新聞聯播》播出的一張環江西城際高鐵的圖片,在周邊省份高鐵網一片黃色的包圍下,「江西綠」顯得十分孤獨。

因為地形的極大限制,修建高鐵的難度也相應加大。江西也一下子成為被高鐵「繞」開走的地區。這一「尷尬」的局面直到2014年9月16日,滬昆鐵路南昌至長沙段建成通車才得以結束。從此以後,江西終於有了第一條高速鐵路。相比西面更加內陸的湖南,晚了近五年的時間。

封閉的地理環境,令人堪憂的交通,加上「落後」的產業結構(江西自古就是農業大省,工業基礎薄弱)。導致江西在現代化發展中長期居於中部省份的末端。然而在巨大的發展浪潮中,一步起晚了,以後的每一步都將無比艱難。

河流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昔日的江西雖山地丘陵廣布、地形封閉,但得益於四布的河流,才有了通達與繁榮。

南朝豫章人雷次宗描述自己家鄉時寫道:「地方千里,水陸四通。風土爽塏,山川特秀。」江西多山,也多水,境內有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流。江西的簡稱為「贛」,一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稱。

富足的贛江水

唐代中期,江西得到了快速地發展,尤其在「安史之亂」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向南轉移,中原人口也大批量往江南涌。此時,江西的紡織、陶瓷以及銀、銅、鐵、鉛等采冶業均有發展。昌南(景德)鎮瓷器就在這時名揚天下。南宋及元初,景德鎮已經成為了聞名全國的瓷都,並逐漸成為中國瓷器製造業的中心之一。

圖片來自網路

經過了元代的動蕩之後,江西的經濟雖然遭受到一定破壞。但在明清時期,江西仍然保持著持續繼續發展的局面。這主要得益於江西內部良好的河網交通條件。

江西向南通過贛江逆流而上,翻過大庾嶺,通過梅關可下北江直達廣州。向西經淥水可達湘東,經瀏陽和於湘江水系聯通,西達雲貴。而北向通過贛江經九江入長江,東可達江浙和東海。其中的大庾嶺梅關成為了江西進入粵北的唯一通道,也是溝通南北的重要孔道。(梅關古道在江西省大余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唐開元年間,宰相張九齡回廣東老家時,看到秦漢時期的梅關古道破敗不堪,遂向玄宗諫言加修)

大庾嶺梅關

清中前期由於僅開埠廣州一個通商口,當時江西所處的大運河—長江—贛江—大庾—廣州通道,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重要的交通線。

那時廣州港的貨物從廣州沿北江北上,過了江西大庾嶺梅關,就可以沿贛江繼續北上,直通長江,最終進入京杭大運河。可以說,正是江西漕運的存在,使得嶺南融入到全國漕運體系中,嶺南的貨物通過江西的大庾嶺商道源源不斷地被送往全國各地。那時的江西贛江水面上,往來船隻絡繹不絕,河流沿岸的城市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圖片| 江南煙雨

然而,這一段繁榮期隨著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清政府被迫與外國列強簽訂的《天津條約》,九江被闢為開埠通商口岸時,漸漸衰落。此時列強把持海關,主要通過長江及東南沿海運送貨物。傳統的贛江大庾嶺商道因開埠通商以來的物流改道,地位一落千丈,江西從歷史上的通衢要地變成了封閉的內陸省份,經濟發展變得更加困難。

曾經的江西因境內縱橫南北的水路而繁榮,但水的無常也曾給這片土地帶來深重的災難。《水訣歌》中曾說:「水是山家血脈精,利人害人速如神」。據記載,江西是歷史上水災的頻發區。其中離我們我最近最嚴重的一次是1998年長江流域洪災時,九江大堤決口的驚險場景相信仍然讓一些人記憶猶新。

封閉的地理環境、近代以來水運優勢的喪失、對外連接通達性的缺失,加之嚴重的水患,是桎梏江西發展最主要的原因。

當一切歷史雲煙歸於平靜,江西又再度沉寂。它隨著中華大地的興衰而起落,堅持了上千年的耕讀傳家,與現代社會的要求似乎格格不入。

今天的江西有人抱怨它太保守,改革太慢、就知道扶貧、沒有判斷對形勢、錯失機遇、不敢舉債發展。看看江蘇,地方債務十分龐大,完完全全是借錢發展,但是人家就發展起來了。幾十年來,舉債發展的都好起來了,不敢舉債、小農思想的都是慢吞吞的。

來自江西的大學生說:「但凡江西有一所985,我就不用跋山涉水去外地求學。但凡江西能讓我看到經濟增長的蓬勃希望,我的人生規劃里就不會沒有回江西發展這一項。」

也有江西的百姓說:「改革開放以來,江西享受政策紅利最多的就是井岡山,其他地方得到的照顧實際很少,一個井岡山就算髮展的再好,也只是一個縣級市而已,對於整個江西省大局於事無補!」

還有人說江西發展缺乏自主創新,導致糧食豐收供養外省,養豬供養港粵,勞動力供養浙江廣東,人才留北上廣,能流動的資源都被掏空。甚至有政府官員說國家根本沒有看到這裡。

這些立場不同且帶有情緒的言論,雖然不能代表全部,也的確能反應出一些局部存在的問題。但江西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大省,它既純粹,又複雜。既古老,又年輕,既讓我們親切熟悉,又讓我們陌生好奇。

今天,在單一經濟目標的追逐下,它成了所謂的「塌陷」了的中部,又或是說沒有存在感。我想這一切都是暫時的,因為對於未來,沒有人能說的清楚。此時想起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結尾寫的四韻小詩,其中兩句:

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曾經的江西是輝煌的,未來的江西也同樣值得憧憬、期待。江西老表加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知識精選 的精彩文章:

地球上唯一活在海底的民族,能在海里自由行走,上岸會暈陸地
那些藏在上海路名里的秘密

TAG:地理知識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