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關於茶氣的四種感受,你屬於哪一種?

關於茶氣的四種感受,你屬於哪一種?

我們在喝茶時,常常會聽到這茶「茶氣足」,或者「茶氣弱」等詞,有的人能清楚的感受到茶氣在體內遊走,但有的人卻毫無感覺,覺得茶氣的存在是玄之又玄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關於茶氣感受的四種類型。

關於茶氣的四種感受,你屬於哪一種?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談茶氣感受的類型之前,我們先要搞懂,究竟什麼是茶氣?茶氣,實質是茶進入人體後引起的藥理作用與人的精神活動相結合的綜合作用,即有形的茶通過無形的氣作用到人體相關部位而引起的人體知覺的感知(比如出汗、排氣等)。

關於茶氣的四種感受,你屬於哪一種?

茶氣,作為一種喝茶的個人主觀體驗,由於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敏感度不同,所表現出的狀況也大不相同。感受茶氣也有許多種類,在了解完什麼是茶氣後,來看看你屬於哪一種吧。

01

沒有感受

這種是完全沒感覺,喝到一款茶氣十足的茶之後,別人對這款茶的茶氣高談闊論,可自己卻沒有什麼感覺,或者感覺不那麼強烈,然後就覺得這人是在故弄玄虛,那造成這種情況的有三個原因:

關於茶氣的四種感受,你屬於哪一種?

1、缺乏引導。剛進入茶界的小夥伴們,有可能對茶的理解不夠深,或者根本不懂,但是,如果在有經驗、有理解的茶友引導下,比如全身哪裡發熱、冒汗等,此時再結合自身的體驗,你就會感覺到在身體里的茶氣。

(ps:當然,那些過分引導,不懂裝懂,故弄玄虛的假大師除外)

關於茶氣的四種感受,你屬於哪一種?

2、體內循環不佳。有些人感受不到茶氣,可能是因為身體的原因,所以我們要注意平時的作息規律,多鍛煉身體,從而促進身體的循環,才能毫無障礙的感受茶氣。

3、飲食問題。現在很多人喜歡吃油炸、辛辣的刺激性食物,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添加劑等,久而久之,對身體造成負擔。

02

混淆感受

這種屬於不能確切的知道自己的感覺是否屬於茶氣範圍類。以為茶氣,就是茶的香氣強弱、茶湯濃淡、口感強烈與否、苦澀等。其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以下兩點:

關於茶氣的四種感受,你屬於哪一種?

1、茶氣,不僅僅是熱量。很多人認為茶氣就是一種熱量,因為喝茶氣足的茶通常會出汗,這時,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喝熱水也會出汗啊」。這兩者不同的是,喝熱水出汗,熱量來得快,退得也快且出汗多為身體正面,背部很難出汗。而茶氣出汗,則會在胸腹處有持續的熱感,更多是後背脊柱出汗。背部,隔著很多肌肉和骨骼,這說明茶氣除了能夠攜帶熱量之外,還有滲透和疏通的功效。

關於茶氣的四種感受,你屬於哪一種?

2、上頭並不代表茶氣足。很多人認為茶氣從後腦往上躥就說明茶氣足,這其實是人體對該茶湯適應程度低,譬如有的很苦澀的茶,喝完後也會滿頭出汗,但出完後則會有虛脫感,或者頭暈等不適。而自然的好茶,雖然感覺強烈但令人舒適,整個後背是均勻出汗。

關於茶氣的四種感受,你屬於哪一種?

03

身體感受

茶氣是無形的,也是客觀存在的,有經驗的人都有體會,有形的茶,通過無形的氣,進入人體內部,作用於人體相關部位,而引起的人體知覺的變化,由這種知覺的變化大小,來確定茶氣的強弱。

關於茶氣的四種感受,你屬於哪一種?

具體來說,除了能夠感受到強勁口腔感覺外,還能感受到熱氣在體內溫流、激蕩升騰、毛孔松馳微張、微汗、打嗝、排氣等身體感覺,這是茶氣和身體互動後,產生的身體表層變化。如果茶氣達到了一定強度感覺,這種感覺就愈加強烈;相反,如果喝茶品茗時上述感受不強烈則說明茶氣弱。

關於茶氣的四種感受,你屬於哪一種?

(ps:前提是在氣候不冷不熱,人也正好不飢不飽,飲道通暢等條件下。不然會你吃飽了也會打嗝,喝熱水,或者天氣熱也會出汗)

04

精神感受

這種感受包括參與了文化、藝術、宗教等文化感情,感受茶氣不僅有體感的反應,還與精神層面的活動有關。精神感受的「茶氣」,也即「氣韻」、「氣場」,與欣賞和解讀書法、畫作、詩作時所說的「氣」,當同屬一類,是神識對特定對象的認知。它受到主體的情緒、境遇、認知水平,以及周圍環境、氛圍等的影響。

關於茶氣的四種感受,你屬於哪一種?

就像盧仝在《七碗詩》中寫到的:「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可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關於茶氣的四種感受,你屬於哪一種?

其實茶氣的感受是非常個人化的,每個人因為自身的因素的不同,從而導致對茶氣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看完這篇文章,你覺得,自己對於茶氣的感受屬於哪一種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茶源地理 的精彩文章:

茶葉的價值,女人更懂

TAG:中國茶源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