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我真希望你們像大樹一樣愛我
01
前兩天,閨蜜將她兒子寫的信給了我看。
親愛的爸爸媽媽:
今天在學校,老師給我們講了《愛心樹》,那是關於一棵大樹和一個男孩的故事。爸爸媽媽應該都不知道這個故事吧,我先給你們說說吧。
從前,有一棵大樹和一個男孩,男孩喜歡大樹,大樹也喜歡男孩。
小時候,男孩爬到大樹身上玩,在樹榦上盪鞦韆,大口吃著大樹結出來的果子。
長大了,男孩離開了大樹,缺少了男孩的笑聲,大樹雖然寂寞,卻依然在原地守候。
有一天,男孩回來了,他沒有錢了,大樹給了他所有的果子去賣掉換錢,能幫助到男孩,大樹很開心。
在那之後,需要幫助的時候,男孩就回來找大樹,大樹給了他樹枝、樹榦,只要是大樹能給的,都給男孩了,能幫助到男孩,大樹很開心。
最後,男孩變成老人時,大樹只剩下樹樁,已經沒有什麼可給予他了,他此時也沒有什麼需求了,他坐在樹樁上,又與大樹為伴了。
老師說,這個故事,是教育我們要感恩,讓我們給爸爸媽媽寫一封感恩的信,跟你們說聲謝謝!
這個故事我真的很喜歡,即使老師沒有給我們布置作業,我也想跟你們說說這個故事。
我想跟你們說,我非常羨慕故事中的男孩!
他有大樹全心全意地陪他玩,他在大樹身上上竄下跳,大樹都能接受。不像你們,有時走路走累了,我只想在你們身上靠靠,你們卻把我推開,總是說「要好好走,別歪三倒四的!」
他有大樹毫無保留地幫助他,他遇到困難去找大樹,大樹都很樂意給予幫助。不像你們,有時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才找你們幫助,你們卻一口拒絕,總是說「不要老是依賴,要學著獨立。」
大樹從不給男孩說教,只一直在那看著,不干涉,不控制,卻給了男孩莫大的依靠和幫助。
大樹是男孩的精神支柱,無論在外面遇到什麼風雨,只要回來大樹身邊,總能得到幫助,即使不是最直接的幫助,也讓男孩有了力量繼續在外拼搏。
不像你們,總是給我各種各樣的意見,讓我不知所措。我需要你們幫忙時,你們拒絕,我不需要你們幫忙時,你們卻給我各種意見,這真的讓我非常矛盾!
我真希望你們也像大樹一樣!就那樣,真好!
看完這封信,我長長嘆了口氣……
閨蜜問我,該怎麼辦?
我說,那就做孩子信中的那棵「大樹」吧。
02
曾經有一次,在飯館吃飯,旁邊坐著一家三口,孩子活潑好動,有5-6歲的樣子。
這家人的爸爸匆匆吃完飯後,就開始玩手機,孩子說口渴想倒水喝,媽媽還在吃飯,就叫爸爸給孩子倒水。
爸爸卻頭也不抬地對孩子說:「你自己倒吧,不是跟你說,自己的事自己做,要學會獨立!」
孩子扁了一下嘴,自己拿起茶壺倒起來,沒想到小手一下拿不穩,壺蓋「砰」地掉下來了,孩子嚇了一跳,熱水也灑了一桌。
「你這個笨手笨腳的傻孩子,差點兒把爸爸的手機也弄濕了!」爸爸沒看孩子一眼,只顧自己拿紙巾擦手機。
媽媽一下暴跳起來對爸爸說:「你還好意思大喊大叫,要不是你顧著玩手機,不幫一下,會弄成這樣?難道手機比孩子還重要了?!」
看到這一幕,我和我先生互相對視了一下,都用眼神跟對方說「你也是這樣的呢!反省一下吧!」
我們常常打著要孩子獨立的口號,來躲進自己的世界裡享清凈。
就像《企鵝爸爸愛上網》里的爸爸一樣,明明在跟網友聊天、玩遊戲,卻跟拉著自己手的小企鵝說自己在忙工作,聽到爸爸這麼說,抱著皮球的小企鵝只能一臉失望地走開了。
很多時候我們是在找借口推開孩子,其實,我們推開的不是孩子的手,而是孩子對我們的依戀之情。
獨立,不是「放手」就能培養出來的。
03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小男孩,非常喜歡看故事書。
有一本故事書里說,有人給國王進貢了一塊桌布,髒了不用洗,只用在火里一燒就乾淨了,原來這塊桌布是石棉做的。
小男孩死活不相信居然有燒不著的布,男孩的爸爸為了給他演示,不顧媽媽的反對,拆了家裡的電熱杯,從裡面拿出石棉,然後放到煤氣灶上燒給他看。
果然那塊石棉沒燒著,反而變白了。
從此,小男孩知道了石棉燃點高這個事實,也對物理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小時候,父母文化知識不高,收入也剛夠糊口。
出生在這麼樸實的家庭,我卻偏偏愛上了畫畫,當父母知道我有這個「奢侈」的興趣後,二話不說馬上四處詢問哪裡有好的興趣班,咬咬牙給我報了名,還經常將單位發的筆記本省下來給我塗塗畫畫。
父母尊重我的興趣愛好,為了滿足我的需求,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創造條件」,正是這種韌勁,讓我明白,自己喜歡的要去爭取並堅持。
現在,我們的物質條件豐富了,卻對孩子有所限制,這不給那不能,還用物質去「激勵」孩子做我們想他們做的事,這樣的孩子還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
志氣,與「限制」無關,而是在父母「溢」出來的愛中立下的。
04
時下流行各種父母課程,我身邊的朋友都在學習如何管教、如何提高效能。
我也不甘落後,上完好幾個課程後,摩拳擦掌地要將課堂學到的知識,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然而,卻發現那些知識用不出來或用出來沒有效果。
我一直以為自己學藝未精,不斷地複課,把書上的工具都倒背如流,堅信只要懂得了道理,用好了工具,就能控制、駕馭孩子,並能預判他們的行為結果。
可惜的是,不管我怎麼努力去學習,孩子給我的反應常常跟書里說的不一樣,我就沒辦法接招了。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禪者的初心》,書中強調,「初心」是指「永遠把自己當成一個新手」,保持這個「初心」,難點在於「保持心的清凈」。
我恍然大悟,一直努力想要成為「老手」父母的我,反而忘記了「保持心的清凈」,用「新手」的心態與我面前的孩子去交流,去連接,感受彼此的「心流」,感受彼此的尊重與關愛。
是啊,回想起我們的父母,他們也沒有系統學習如何做父母,卻自然而然地、發自內心地用他們的愛,滋養了我們。
這就是父母的本能。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都在強調「要放手,讓孩子獨立,要延遲滿足,讓孩子知道來之不易……」
可是,就這樣慢慢地、慢慢地,我們給予孩子的愛卻似乎也越來越少了……
要知道,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願我們都成為孩子心中的大樹,在目送他們漸行漸遠之前,先為他們遮風擋雨,用滿滿的愛,去豐盈孩子們的翅膀。
感謝您閱讀完全文,祝您學習愉快。您的一個轉發與關注,就是對小貝最大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