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家的回憶,總是觸動心底最軟的地方

家的回憶,總是觸動心底最軟的地方

人的記憶中總有一些深埋在心底的東西,經過歲月的滄桑,揮之不去。時時翻看著那些老照片,往事一幕幕地呈現在眼前,兒時生活的場景依稀可見。

我家以前住在老房委,座落在城子河中心地區,是一片灰色的老屋。據老人講,那房子是當時侵華日華的居住區,大概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成的。當時一趟房子居住著三家日本人。房子的質量是沒的說,和現在動不動就出現的豆腐渣工程相比,日本人的百年大計和精細程度可見一般。解放後,新政權把房子分隔成小間,給城子河煤礦職工居住。曾看過老爸的工資條,上面寫著每月租金也就幾毛錢。老房子最明顯的特點是家家前窗底下都有一個水泥砌成的菜窖,裡面修砌得相當光滑,那是小時侯藏貓貓的理想場所。

當時每趟公房最少居住著七戶人家,人口多住不開的就在房前屋後蓋上小房,大部分都是自家做土坯蓋成的土坯房。沒有規劃的建築使寬寬的街道變成了窄衚衕,只有小馬車可進出拉煤或冬貯的白菜。我家的小屋讓老爸刷得白白的,屋子裡掛著毛主席的詩詞,春風楊柳萬千條 六億神州盡舜堯。下面的書桌上還擺著毛主席的瓷像,墊著一本毛主席語錄,現在這些還在家裡保存著,就當做紀念吧。住老房子的時候,國家統一分配的糧食定量供應,其中細糧和豆油少得可憐,家裡的主食常常是大楂子粥、窩頭,大米和白面只是來客人或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

那時的鄰居關係像親戚一樣,偶而的吵鬧也不能影響今後的相處。到現在我還能記得那時的老鄰居,從東頭開始,老劉家、老張家、老張家、老王家、老薑家、老展家。當時的鄰居處得像一家人一樣,哪家大人中午不在家,沒地方吃飯的小孩子就跑到鄰居家,不管什麼,保管你吃飽。每到過年時,這幾家鄰居便一家家地吃圈飯,每家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出當時最豐盛的酒席。大人坐在一張大桌子上喝酒聊天,我們小孩吃點東西就跑出去放炮、玩雪,直到天黑。鴨蛋姐、玲姐、華姐、英傑姐等一幫女孩子固定的節目就是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領著我東家串西家地跑,到哪家都能混上點吃喝,玩累了,就找個地方睡一會,一直瘋到十五。

1984年,我家搬離老房地區,到了一個新的住宅區,換了新房子,有了新鄰居。可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老房子的一草一木在我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次回去看望老鄰居,總要在老房子前徘徊一會,看看熟悉的而又陌生的一切,卻總也找不回那時的感覺。

搬到第二個家,這是一片新住宅區,「住了十年的紅磚樓,怎麼也住不到頭;住的人想走,去的還想留,又愛又恨的紅磚樓」,這幾句文字是我由感而發,但自己也沒想到,這一住卻是31年。拆遷,讓我離開了這裡,再回首,時光已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黎濤微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黎濤微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