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雷電與權杖:被情敵稱頌的富蘭克林 左圖右史

雷電與權杖:被情敵稱頌的富蘭克林 左圖右史

美元上的本傑明·富蘭克林。Bureau of Engraving and Printing [Public domain]

撰文│劉 鈍 (中國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

責編│陳曉雪

弗蘭克令的墓誌說他 「一隻手由自然界搶走了電力,一隻手由君主搶走了威權」,最能表明這一種意思。可見平民主義和科學是直接間接都有關係的。

——任鴻雋《科學與近世文化》

印刷工與社會公僕

題頭引文中的「弗蘭克令」,就是被稱為美國國父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

1706年1月17日,富蘭克林出生於波士頓一個清教徒移民家庭,他的父親本是英國的一名漆匠,來到新大陸後以製造蠟燭、肥皂和售賣雜貨為生。這個工匠與先後兩任妻子共生了15個孩子,由於子女眾多,家境非常窘迫。

作為家中最小的兒子,本傑明很早就成為父親的幫手,後在哥哥詹姆士開辦的印刷店當學徒。富蘭克林一生只在學校上過兩年學,那還是八、九歲的時候,因此論學歷他連小學都沒有畢業。然而他利用在印刷店工作的機會結識了許多書店夥計,得以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從通俗讀物到名家作品,從哲學、宗教到自然科學,可謂涉獵廣泛。與此同時,他也開始嘗試寫作,曾化名「杜古德夫人」在哥哥主編的《新英格蘭報》上發表一系列針砭時弊的文章,眾多讀者包括身邊親友都不知道這位「令人尊敬的知識女性」其實是一位十六歲的毛頭小夥子。

Charles Mills《印刷作坊里的富蘭克林》(c.1914) 圖片來源:Detroit Publishing Co.

1723年10月,富蘭克林因不滿哥哥的嚴苛無情,單方撕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學徒合同出走費城,在朋友經營的一家印刷廠打工。18世紀初,新大陸的清教徒中湧現出一股走向邊疆與荒野的潮流,17歲的富蘭克林卻被新興的繁華商業中心吸引。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無論對他個人前程還是美國未來都極為重要的決定。不知為何,他寫給父母說明自己境況和出走原因的信被賓夕法尼亞總督看到了,後者十分欣賞他的勇氣和文筆,不久就推薦他到倫敦採購印刷設備。但是總督沒有兌現給予支持的諾言,富蘭克林在英國逗留近兩年又回到費城,其間為了謀生換過多個職業。

英國的閱歷使年輕的富蘭克林眼界大開,他回到費城後就與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印刷店。在業務獲得良好效益之後,他又接管了一份創刊不久的《賓夕法尼亞報》。他的思想更趨成熟,寫作才能也獲得進一步提高,發表了《論自由與必然、快樂與痛苦》、「好事者」系列等有影響的文章。

從1732年開始,富蘭克林每年都會出版一本叫做《窮理查曆書》的小冊子,其中的主人公理查·薩德斯和他愛嘮叨的太太奠定了美式幽默的傳統——以平和的心態和亦莊亦諧的語言揭穿生活中某些大人物的偽裝,也向普通民眾傳播了知識。《曆書》的話題包括日曆、天氣、詩歌、諺語、天文、星占和數學益智題等,充滿了清教徒的倫理說教和普通民眾的生活智慧。「書中很多斷句,皆可背下來,作為引用的。」胡適後來評價說。《曆書》連續發行25年,年平均萬冊左右,可以稱得上是將賺錢與道德教化結合起來的清教理想的生動體現。

費城富蘭克林紀念館內的印刷機和扮作富蘭克林的館員 劉鈍攝影

與此同時,富蘭克林也熱衷公眾事業,組織共讀社,創辦圖書館,建立消防隊,組建民團,先後擔任賓夕法尼亞議會秘書、議員、費城國民自衛軍指揮官、費城郵政局長、北美殖民地郵政總長等。1749年富蘭克林提出創建一個無教派立場的賓夕法尼亞學院的方案,兩年後學院正式成立,45歲的富蘭克林被推舉為首任董事會主席。1791年學院更名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現在是著名的「常春藤聯盟」之一。儘管公務繁忙,他仍堅持閱讀寫作,並且努力學習自然科學的新知識。他還通過自修,先後掌握了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以及拉丁文,這些都為他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園中的富蘭克林像,作者想知道他在讀什麼 杜鵬攝影

科學與發明

富蘭克林也常常被人稱為科學家,那主要是由於他的電學研究。

18世紀中葉,電學的基本理論還沒有誕生,富蘭克林從英國友人那裡獲得一些資料和相關設備,特別是不久前才被荷蘭人發明的萊頓瓶。從1747年開始,富蘭克林一頭扎進電學實驗之中。最初他只是利用萊頓瓶收集電流並對設備進行改進,逐漸地對電的性質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富蘭克林創造的一系列術語,如 「電荷」(charge)、「電池」(battery)、「正電」(positive electricity)、「負電」(negative electricity)、「中性」(neutral)、「導體」(conductor)等一直被沿用至今。富蘭克林認為電是以一定量存在於所有物質中的一種元素,如同流體一樣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物體,但不能創生。最重要的,他提出產生正電的同時必然出現負電,二者不可能單獨存在。雖然理論上還不夠成熟,這種表述已經道出電荷守恆定律與電的「單質流說」的要義。正如已故哈佛科學史教授伯納德·科恩(I. Bernard Cohen,1914-2003)說的那樣:「作為一項經受了200多年來無數實驗檢驗的理論歸納,富蘭克林的電荷守恆定律對物理學的意義和牛頓的動量守恆定律一樣重要。」

富蘭克林還觀察到導體的尖端更易於放電,不久他就將自己的發現應用到風箏引電實驗中。早在1749年,富蘭克林就注意到天空的閃電與金屬尖端放電有許多相同之處,如都發光、過程迅捷、能擊斃動物等。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1752年他通過放飛風箏進行雷擊實驗,結果證明雷擊就是放電現象。對此一直有人懷疑,否認富蘭克林親自進行過這個極端危險的實驗。美國「發現」頻道的某一期《流言終結者》中就用實驗證明:一個人若將手指靠近傳導雷電的鑰匙,將即刻斃命。其實不需「發現」頻道的事後諸葛亮,德裔俄國科學家利赫曼(Georg Wilhelm Richmann,1711-1753)就是在類似實驗中被雷電擊死的。不過根據富蘭克林的日記及其他文獻,以及其友人、科學家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1733-1804)那本有名的《電學的歷史與現狀》(1767),還有本文所引兩篇文獻的作者科恩與艾薩克森都持肯定態度,富蘭克林在其子威廉(實際上是私生子,後來當上英國在新澤西的總督,成了有名的保皇分子)的協助下進行了實驗。也是在這一年夏天,根據富蘭克林的建議,世界上最早的避雷針在費城誕生了。1754年,富蘭克林還在自己編輯出版的《窮理查曆書》中介紹了 「如何使房屋等不受雷電襲擊」 的方法。

下圖是美國歷史題材畫家韋斯特(Benjamin West,1738-1820)創作的油畫《富蘭克林從天空取電》,畫面中的富蘭克林通過套在導線上的金屬鑰匙捕捉到了閃電。畫中的富蘭克林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其實那一年他才46歲。再下面是一幅19世紀的版畫,其上還有與他一道進行實驗的威廉,不過模樣畫得也太年輕了點,因為1752年威廉已經21歲了。

韋斯特《富蘭克林從天空取電》(c.1816) 現藏費城藝術博物館

版畫《富蘭克林與電》(19世紀) 圖片來源:Hyaena Gallery

1751年富蘭克林在英國發表了《電的實驗與觀察》一文,1756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是當時極少(如果不是絕無僅有)獲此殊榮的北美殖民地學者。1772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外籍院士,1789年被選為彼得堡科學院外籍院土。他也榮獲了哈佛、耶魯、牛津、愛丁堡等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

最早裝上避雷針的賓夕法尼亞議會大廈 圖片來源:艾薩克森,2015

富蘭克林是文藝復興時代工匠與學者混合型人物的傳人,他總是驕傲地說自己是手藝人或商人,他自撰的墓志銘則乾脆以 「印刷工」 自居。他像是一個博物學家,對洋流、氣象、季風、地磁場、彗星、血液循環、地球自轉、光的波動說、北極光、海豚習性、製冷技術、電導體熱效應、海圖繪製、人口統計、幻方等都有研究。除了避雷針以外,他的眾多發明還有:一種效能高、煙霧少的新型火爐,北美殖民地第一根醫用導尿管,老年人用的雙焦距眼鏡,顆粒肥料,一種靠摩擦玻璃發聲的樂器,泳鏡和蛙蹼,改進的萊頓瓶和集電器等。

富蘭克林設計的火爐圖樣(1744)圖片來源:艾薩克森,2015

富蘭克林改進的集電器(c.1748)圖片來源:艾薩克森,2015

富蘭克林的很多發明和發現來自他的社會實踐,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墨西哥灣流的發現。在他出任北美郵政總長之後,發現從英國開往羅德島和紐約的同類郵輪,所用時間會相差半月之久,但是兩地與英國港口的海程應該是差不多的。為了搞清真相,他下令並親自參與調查,最終發現了這個沿北美東海岸大陸架北上、世界上最強大的墨西哥灣暖流。

1842年成立的費城富蘭克林學會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科學教育中心 劉鈍攝影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富蘭克林早年編輯出版的《窮理查曆書》中包括許多科學史的內容,例如1748年的《曆書》提到哥白尼與托勒密體系的區別,嘲諷「托勒密如同一個異想天開的廚師,炒肉時,他不翻鍋里的肉,肉在鍋里不動,卻努力地想著怎樣讓火、廚房以及所有的東西圍著肉不停地轉動」。該年《曆書》還提到牛頓以及英國詩人蒲柏為牛頓寫的那個廣為傳頌的墓志銘。在1749年的《年曆》中,富蘭克林介紹了波義耳:「他首先將氣泵運用於實際生活,因此對空氣這一奇妙的物質,我們有了許多使人驚訝的發現。他的自然知識和化學知識非常深厚,但他的虔誠也同樣讓人敬佩。」

建國大業

1773年12月16日深夜,塞繆爾·亞當斯 ( Samuel Adams,1722-1803) 和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1737-1793) 領導下的60 名「自由之子」,化裝成印第安人登上英屬東印度公司的三條船,將342箱茶葉全部傾倒入海。這就是有名的波士頓茶黨事件,它是北美殖民地居民對其統治者大英帝國長期壓榨剝削表達反抗的一次集中表現,也導致英國取消馬薩諸塞的自治權並向北美殖民地派兵。

Nathaniel Currier《波士頓港傾茶事件》(1846) 彩色石印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富蘭克林起初對英國政府抱有一定幻想,波士頓銷茶事件發生時,他還曾為 「暴民對私人財產的破壞」 表示遺憾,同時也希望當地商人的利益能夠得到宗主國的充分尊重。但是隨著對殖民政治的了解日益深入,他終於認識到英國統治者與殖民地民眾的衝突是無法調和的。

富蘭克林最終反叛英國政府的因素很多,包括個人在英國受到的蔑視與欺騙,和解願望的破滅,以及英國政府花樣不斷的歧視性法案的出台;但最重要的是他已經認識到,在北美這塊土地上,不應該複製舊世界那種基於出身而不是道德的統治結構和社會秩序。

1775年5月5日,富蘭克林從英國回到了費城。兩個半星期前,這座城市已經被列剋星頓的槍聲驚醒而開始武裝起來。九年前在倫敦為廢除《印花稅法案》立下汗馬功勞的富蘭克林,在北美民眾中享有崇高威望,他一到費城就被推選為第二屆大陸會議的代表。此時倫敦已經下令逮捕富蘭克林,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投入到了起義大軍的行列。

1776年6月11日,大陸會議選舉出一個五人委員會負責起草《獨立宣言》,委員會的成員包括代表弗吉尼亞州的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代表馬薩諸塞州的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1735-1826)、代表康涅狄格州的羅傑·謝爾曼(Roger Sherman,1721-1793)、代表紐約州的羅伯特·利文斯頓(Robert Livingston,1746-1813),以及代表賓夕法尼亞州的富蘭克林。五人中富蘭克林最為年長,比起傑斐遜、亞當斯等血氣方剛的造反先鋒來說,他更像一個搖羽毛扇的軍師。亞當斯、傑斐遜後來分別成了第二、三任美國總統。

下圖為美國歷史畫家費里斯(Jean Leon Gerome Ferris,1863-1930)的作品,描繪富蘭克林、亞當斯、傑斐遜(從左至右)在傑斐遜家中修改《獨立宣言》的場景:富蘭克林的姿態就像一個握有終審權的主編,另外兩人則細心地傾聽他的意見,地上落滿凌亂的草稿和書籍,窗外可見北美大陸議會大廈的尖頂,窗旁的牆壁上掛著1776年的年曆。

費里斯《起草獨立宣言》(1900),現藏弗吉尼亞歷史學會

宣言由傑斐遜起草,亞當斯和富蘭克林作了一些修改。傑斐遜深受英國啟蒙思想家特別是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的影響,具有他人無法企及的哲學深度,他的語言優雅且富有韻律,充滿詩意卻飽含力量,不過富蘭克林的微小修改被認為具有重大意義。他划去了原稿上 「我們認為以下這些真理是神聖和無可辯駁的」,改成更為精鍊的「我們認為以下這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為此富蘭克林的傳記作者艾薩克森寫道:「『不言而喻』(自證)的真理這一概念與其說是來自傑斐遜最喜歡的哲學家約翰·洛克,不如說是受到艾薩克·牛頓的科學決定論以及富蘭克林的好友戴維·休謨的分析經驗主義的影響」;「傑斐遜使用了『神聖』這個詞,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他認為其所討論的問題(人類的平等以及天賦人權)是基於宗教的主張。而經富蘭克林修改之後,則將其變成了基於理性的主張。」艾薩克森這話雖然有些過度詮釋,仔細琢磨還是蠻有味道的。

他拒絕批准對公眾利益最有益、最必需的法律。

He has refused his assent to laws, the most wholesome and necessary for the public good.

他禁止他的總督批准刻不容緩、極端重要的法律,要不就先行擱置這些法律直至徵得他的同意,而這些法律被擱置以後,他又完全置之不理。

He has forbidden his Governors to pass laws of immediate and pressing importance, unless suspended in their operation till his assent should be obtained; and when so suspended, he has utterly neglected to attend them.

……

在遭受這些壓迫的每一階段,我們都以最謙卑的言辭籲請糾正,而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情願,換來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傷害。一個君主,如果其品格如同他每一次堪比暴君的行為所表現的那樣,就不配作為自由人民的領導。

In every stage of these oppressions we have petitioned for redress in the most humble terms: our repeated petition have been answered only by repeated injury. A prince whose character is thus marked by every act which may define a tyrant is unfit to be the ruler of a free people.

這不僅是一個新國家誕生的宣言,而且是直指專制君主的戰鬥檄文。

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在費城的大陸會議無異議地獲得通過,後來這一天就成了美國的建國日。下圖是另一位美國歷史畫家特朗布爾(John Trumbull,1756-1843)繪製的《獨立宣言》,現保存在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大廈里。畫面的焦點是正在遞交文本的傑斐遜及五人委員會的其他成員,傑斐遜右邊站立的是富蘭克林,他左邊依次為利文斯頓、謝爾曼和亞當斯,他們五人對面坐在紅絲絨椅子上的人是擔任大陸會議主席的約翰·漢考克。據說漢考克在簽下自己大名之後說:「我們一定要團結一致」,富蘭克林答道:「是的,否則我們都將被弔死。」

特朗布爾《獨立宣言》(1819),現藏華盛頓特區國會大廈

特朗布爾《獨立宣言》細部,五人委員會

特朗布爾為這幅畫做足了功課,背景、人物都很逼真,畫面中的48個人物有名有姓,都是出席會議的代表,畫家先對他們逐一作了素描。《獨立宣言》的原始手稿現已不存,目前保存在美國國家檔案館裡的珍貴副本上共有56位簽字人,大陸會議主席漢考克的簽名位於中央最明顯的地方。至於特朗布爾的畫,只是歷史場景的藝術再現,並非當時會場的真實寫照。

保存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的《獨立宣言》簽名本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外交使命

早在移居費城的第二年,富蘭克林就曾前往英國,先後在倫敦的兩家印刷所工作。擔任公職後,富蘭克林成為賓夕法尼亞殖民地在英國的代表,從1757年至1775年,他數度訪問英國並長期定居倫敦。在大英帝國的心臟,他一面結交各類朋友,一面在報紙上為殖民地的利益發聲。期間他也多次到法國、荷蘭、德國等歐陸國家旅行,受到歐洲啟蒙思想的影響。

下圖是英國畫家大衛·馬丁(David Martin,1737-1797)1767年在倫敦為富蘭克林所作肖像,現在保存在白宮裡。有人將它稱為「拇指肖像」,因為畫中富蘭克林的右手拇指托著下巴,據說這是啟蒙時代表現思想高度集中的常見造型。書桌前有牛頓的半身雕像,而富蘭克林身上穿的卻是18世紀法國貴族的服裝,是否暗示英國的科學精神與法國的啟蒙理性正在這個未來的造反者身上發酵呢?

馬丁《富蘭克林》(1767) 現藏美國白宮

1681年,英王查理二世為了抵還海軍上將老威廉·潘恩的債務,將北美賓夕法尼亞的一大片土地賜給他,老威廉的兒子是貴格教徒,由此引來大批英國和歐洲其他地方的清教徒移民。80年後,賓夕法尼亞已成為北美最自由最繁榮的一個地區,潘恩家族的後人仍以領主自居,拒絕像其他居民一樣向當地政府交稅。作為賓夕法尼亞州議會指定的代表,富蘭克林多次赴英請願,控告領主家族的劣跡。1761年富蘭克林前往英國向王室陳情,最終使樞密院做出領主也需納稅的決定。因此他也得罪了在賓夕法尼亞殖民地有很大勢力的潘恩家族,在連續14年擔任州議會議員之後被排除出新一輪議會選舉。

1765年,英國議會通過《印花稅法案》,欲對殖民地的各種印刷品徵稅,用來支付在北美駐軍的開銷。1766年2月13日,富蘭克林來到英國下院,在長達4小時的辯論中舌戰群儒,力陳這一法案的種種弊端,特別是對英國與殖民地關係的影響。據目擊者回憶,面對著議員們的質疑富蘭克林答覆了174個問題,就像一位大師在回答一群小學生的提問。富蘭克林提醒英國人,北美殖民地的居民一直把自己視為英國人,只要他們受到充分尊重就會一如既往地支持英國,否則將引起動亂。幾星期後《印花稅法案》被廢除,一時間富蘭克林成了北美殖民地民眾心目中的英雄。

波士頓傾茶事件發生之後,馬薩諸塞州議會決定聘請在英國政界有許多熟人的富蘭克林擔任代表,但是總督哈欽森(Thomas Hutchinson,1711-1780)否決了這項任命。其實早在一年前,富蘭克林和他在馬薩諸塞的朋友們就獲悉哈欽森曾多次上書英國政府,通報馬薩諸塞的反英局勢,並建議對殖民地區嚴加管控;而富蘭克林的策略仍然是以英國的利益為借口,說明派遣英國軍人去波士頓只能加深殖民地民眾的敵意。1774年初,富蘭克林被通知到樞密院接受有關泄露哈欽森信件的調查。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富蘭克林站在那裡接受副檢察長的訓斥,後者用惡毒的語言對他進行人身攻擊。從那一刻開始,富蘭克林對英國承諾給殖民地民眾一定自由與自治的幻想就完全破滅了。

佚名《富蘭克林在倫敦遭到訓斥》 圖片來源:艾薩克森,2015

《獨立宣言》問世不久,富蘭克林就接受了一項新的使命,作為新生國家的代表前往法國,尋求武器和人員方面的援助,並作宣傳以便贏得更多歐洲國家的支持。儘管年事已高,他還是欣然受命。

1776年10月27日,71歲的富蘭克林帶著他的兩個外孫登船駛向法國。他在法國居留九年,一開始只是大陸會議的特派專員,後來成為美國駐法公使,對於爭取法國公眾、政府乃至王室對美國人民的同情、支援北美大陸的獨立戰爭起到巨大作用,他促成了《美法同盟條約》(1783)在巴黎簽訂,直接把法國拖下水與英國老大幹仗。富蘭克林被法國輿論稱為「最受歡迎的美國人」,一些富有的法國家庭甚至流行以他的畫像來裝飾客廳,當他的馬車駛近凡爾賽宮接受路易十六接見時,圍觀的群眾竟然高呼 「富蘭克林萬歲」。

Charles Sauvage《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接見富蘭克林》(1920)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下圖堪稱富蘭克林的標準像,出自法國畫家杜普萊西斯(Joseph-Siffred Duplessis,1725-1802)筆下,繪畫當年富蘭克林已經79歲了。美國百元大鈔的正面就用了這幅由法國人繪製的肖像。不像華盛頓、傑斐遜、傑克遜和林肯,他是一個沒有擔任過美國總統卻被印在現在仍然流通的美元紙幣上的人(另一位是曾經擔任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的漢密爾頓)。由於百元綠紙印上他的肖像,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都熟悉這一面容。

杜普萊西斯《富蘭克林像》(c.1785) 現藏美國國家肖像館

百元美鈔正面

法蘭西與英格蘭之間有數百年的恩怨,因此從民間到王室都樂於見到作為宿敵的大英帝國在北美殖民地遭到挫敗。幸災樂禍的路易十六絕沒有想到,再過13年,一場更為暴烈和血腥的革命將要降臨他的王國。一方面,美國革命的成功激勵了經受過啟蒙思想熏陶的法國人民;另一方面,正式承認美國獨立以及隨後提供的大量軍事與經濟援助加劇了法國財政的危機。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富蘭克林的出使對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也產生了間接的影響。

《美法同盟條約》的簽訂是美國建國之後最重要的外交成就,對於打破英國封鎖和爭取外援起到關鍵作用,接著富蘭克林又在歐洲大陸四處活動,先後促使西班牙、荷蘭參戰,從而大大改變了獨立戰爭中的力量對比,加速了美國贏得勝利的進程。

花邊新聞

身為清教徒,富蘭克林在生活上並不苛守眾多清規戒律。他在自傳中坦承自己年輕時常與低賤的女子私通,淪為保皇黨分子的威廉就是他的私生子。他的妻子黛博拉(Deborah Read Franklin,c.1708-1774)則是一名虔誠的貴格教徒,為他生下了一對兒女(其中男孩早夭,女兒薩拉後來成了獨立戰爭中負責救濟工作的領袖和富蘭克林的私人助理),並悉心照料富蘭克林的私生子威廉。富蘭克林曾多次、長期地旅居歐洲,忠實賢惠的妻子都沒有陪伴出行,1774年黛博拉在費城去世時富蘭克林還在倫敦。

富蘭克林與英國上層社會的某些人士保持著密切關係,為此他經常光顧那些人喜歡去的地獄之火俱樂部,據說那是一個半隱蔽的性愛場所,在那裡容易獲取殖民當局動向的秘密信息。有一幅拙劣的素描曾在倫敦社交群中流傳,畫的是50多歲的富蘭克林正在倫敦寓所里與一個年輕女孩親熱。這些小報傳播的八卦,有可能被他的崇拜者解釋成敵對勢力的誣陷栽贓,不過看起來他對這些緋聞不甚介意。早在費城辦報的時候,富蘭克林就在《賓夕法尼亞報》上開闢了美國第一個八卦專欄和性愛建議信箱。

佚名《富蘭克林在巴黎婦女中間》 圖片來源:艾薩克森,2015

富蘭克林出使法國的時候,黛博拉已經去世。這位五短身材、大腹便便、談吐優雅、有時還會變點小魔術的美國佬成了一些法國貴婦名媛沙龍里的寵兒。傳說中,富蘭克林是一個有著許多傳奇經歷和眾多情婦的風流老人,其實那些有名望的女朋友多數只是他精神上的「情人」而已。巴黎真正吸引他的,是那些思想深邃卻又勇於付諸行動的啟蒙運動領袖們。

阿美利哥《伏爾泰為富蘭克林外孫祝福》(c.1889)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上圖是巴西畫家阿美利哥(Pedro Américo,1843-1905)的一幅作品,描繪1778年2月富蘭克林帶著7歲的小外孫貝奇拜訪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的故事,那一年伏爾泰已經84歲了,富蘭克林則是72歲。在多名心懷敬意的友人和崇拜者的注目下,伏爾泰把手放在小貝奇的頭上,用英語祝福道:「為了上帝與自由。」當時在場的孔多塞侯爵(Marquis de Condorcet,1743-1794)記下了這一令人難忘的瞬間。

不過善於逢場作戲的富蘭克林還是對一位法國貴婦真正動了心,那就是風流嫵媚而又不拘繁縟禮節的愛爾維修夫人(Anne-Catherine de Ligniville,or Madame Helvétius,1722-1800)。

愛爾維修夫人出身貴族,但因家庭子女眾多(兄弟姐妹共21人),排行老十的她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送進女修道院。後來,她來到巴黎投靠一個小說家的姑媽,並很快就在姑媽的沙龍綻放光彩。在眾多追求者中,她選擇了年長7歲的哲學家愛爾維修(Claude Adrien Helvetius,1715-1771)。這位老愛不但是個哲學家,而且是法國國王委派的50多名總包稅官之一,這個職位就意味著財富。他的哲學代表作《論精神》提倡自由與享樂,抨擊一切以宗教為基礎的道德,通常被我們視作唯物主義哲學家的代表。

愛爾維修夫婦的沙龍,吸引了當時法國幾乎所有重要的知識分子和社會名流,狄德羅、伏爾泰等百科全書派的領袖都是沙龍的常客。除了男主人財大氣粗之外,聰明漂亮的女主人絕對是個關鍵因素。曾經擔任法蘭西科學院終身秘書的豐特內爾(Bovier de Fontenelle,1657-1757),在年近九旬時訪問過愛爾維修夫人的沙龍,感慨地說自己彷彿回到了70歲。

Louis-Michel van Loo《愛爾維修夫人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富蘭克林來到法國之後,提倡享樂的哲學家已經去世多年,不過愛爾維修夫人在帕西莊園的沙龍比以前更加熱鬧,不少名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據目擊者稱,她在家裡養了一大群鴨子和狗,衣著非常隨便,有一位神父和兩名修士常年住在莊園里。

1778年,由杜爾閣(Anne-Robert-Jacques Turgot, 1727-1781)引薦,富蘭克林第一次來到帕西莊園。重農學派的二號人物杜爾閣是愛爾維修夫人的親密朋友和愛慕者,本人是男爵,也是詩人和內閣要員。沒想到第一次見面後富蘭克林就給愛爾維修夫人寫了封熱情洋溢的信,吐露了欽慕之情。不久兩人還真的玩起愛情遊戲來了,在旁人面前也毫不掩飾。富蘭克林昔日的戰友亞當斯因公來訪,見到這種情況頗有微詞,他的夫人則乾脆指責 愛爾維修夫人是「蕩婦」。

一年後,被正式任命為駐法蘭西大使的富蘭克林鄭重其事地向愛爾維修夫人求婚,那年他73歲,愛爾維修夫人57歲。杜爾閣本來是個不愛吃醋的人,但是巴黎社交圈的風言風語令他十分不悅,忍不住勸告愛爾維修夫人儘快甩掉那個美國糟老頭子。不過富蘭克林並不善罷甘休,後來寫了多封措辭曖昧的信給心目中的情人,最不堪的是有一次竟編造出一個荒唐的夢來表白心跡,聲稱自己夢見黛博拉與愛爾維修在天堂結為連理,後者勸告他與自己仍在人世的妻子再續紅緣。

佚名《杜爾閣像》(1782),現藏凡爾賽宮

愛爾維修夫人死於1800年,其時法國大革命的高潮已經退卻;富蘭克林則於10年前在美國去世。

暮年與身後

1785年9月,富蘭克林在萬眾矚目中再次返回費城。下面是費里斯筆下他榮歸故里受到民眾歡迎的場景:一艘大船剛剛停靠在特拉瓦河的碼頭上,年邁的富蘭克林由女婿貝奇(曾繼任富蘭克林的北美郵政局長職位)攙扶著,左邊是女兒薩拉及隨富蘭克林出訪法國的小貝奇,右邊伸出手表示歡迎的是賓州州長兼大法官麥克基恩(Thomas McKean,1734-1817)。

費里斯《富蘭克林榮歸費城》 私人收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787年,已經退休的富蘭克林出席了修改憲法的會議,成為唯一一位參與簽署美國建國初期三個最重要文件的人——這三份文件是1776年的《獨立宣言》,1783年的《美法同盟條約》,以及1787年的《美國憲法》。不同於華盛頓、傑斐遜等其他 「建國之父」,富蘭克林既沒有自己的莊園也不是奴隸主,他在1751年發表的《對人類繁衍的觀察》中就強烈抨擊奴隸制,晚年更是旗幟鮮明地反對蓄奴,在《美國憲法》出台的1787年擔任賓夕法尼亞州廢奴促進會主席。

從中年起富蘭克林就遭受肥胖和痛風的折磨,晚年愈加嚴重並患有多種併發症。1790年4月17日夜,富蘭克林在費城家中去世,直接死因是胸膜炎。數日後費城人民為他舉行了盛大葬禮,兩萬多人加入了出殯隊伍。也許是對忠實而虔誠的髮妻表示歉疚,他的遺體與黛博拉的遺骨一道安葬於費城第五大道憲法中心附近的聖公會墓地(Christ Church Burial Ground,直譯基督堂墓地)。有些網上的旅遊攻略說富蘭克林埋在波士頓的老穀倉墓地(Granary Burying Ground),其實那裡埋的只是他的父母和其他家族成員,後人又在那裡立了塊寫著 Franklin 字樣的花崗石方尖碑。畢竟這裡是富蘭克林的出生地,波士頓人也就這樣魚目混珠。近年來我國一些市鎮爭搶名人作為鄉賢,也是同樣的心態作祟。

關於他的墓碑,也有兩個流傳頗廣的錯誤說法。第一個就是那個有名的墓志銘:

本傑明·富蘭克林、一名印刷工的軀體,

躺在這裡,被蟲子咬噬。

如同一本只剩空殼的舊書,

字跡模糊,鍍金褪盡,沒有內容。

但是他的工作不會完全消失,

如同他所相信的一樣,

有朝一日,

將會經由作者更正和修訂,

以新的、更加完美的版本重現於世。

實際上這是富蘭克林22歲時的戲作,現在被人鐫刻在緊靠其墓穴的內牆上的一塊銅牌上。

富蘭克林的墓穴非常簡樸,在整個聖公會墓地的西北角,一塊石板墓碑上只寫著他與妻子的名字和下葬年份:Benjamin and Deborah Franklin,1790。旁邊是他的女兒薩拉和女婿貝奇的墓穴。

2018年3月,筆者曾專程前往費城拜謁富蘭克林遺迹,不巧當日墓園大門緊鎖。同行的王君人高馬大,伸出雙臂從牆頭探出手機俯拍出下圖。但見簡樸的石板墓蓋上散落著一些硬幣,絕大多數是1便士的小銅板;也有少數面值稍大一點的鎳幣,猜想丟下鎳幣的慷慨人士多半不知道小銅板的意義——那是人們聯想到富蘭克林的嘉言 「省一文等於掙一文」(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gained),以此向這位清教徒移民的後代和美國建國之父表達敬意。

富蘭克林與妻子黛博拉合葬墓上的碑文及硬幣 王樹軍攝影

另一個流播甚廣的誤會與本文題頭的引文有關。不知道先後留學康奈爾與哥倫比亞大學的任鴻雋(1886-1961)是否訪問過富蘭克林墓地,「墓誌」的說法肯定有誤。實際上那段話出自富蘭克林的法國朋友和情敵杜爾閣,後者死在富蘭克林之前,事先就請人為富蘭克林寫好墓志銘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不過老杜的話講得實在漂亮,費城人就把那金句刻在銅牌上,放置在聖公會墓地西北角的外牆上,牆裡面正好是富蘭克林夫婦的墓穴,這樣遊人不用進園就可以知道富蘭克林的墓穴所在了。

本文作者在富蘭克林墓地外牆上的紀念銅牌前 杜鵬攝影

從上圖可以看出,這塊銅牌上一共有三位名人對富蘭克林的贊語:第一個是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第二個是在法國大革命初期叱吒風雲的米拉波伯爵(Comte de Mirabeau,1749-1791),第三個就是杜爾閣。杜爾閣的拉丁文很好,曾把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部分翻譯成法文的古典六步格詩,伏爾泰對此大加讚賞。他對富蘭克林的贊語大概寫於1778年,原來是用拉丁文寫的(Eripuit fulmen coelo, mox sceptra tyrannis),後來被人譯成法文和英文,有多種不同的版本。上圖顯示的是:

He tore from the skies the lightning

And from tyrants the scepter.

任鴻雋的翻譯大體到位。

參考文獻

艾薩克森著.孫豫寧譯.2015.富蘭克林傳.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富蘭克林著.王正林等譯.2013.富蘭克林自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富蘭克林著.施工譯.2004.窮理查曆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Cohen,I.B.1990.Benjamin Franklin』s Science.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夢隱.2017.富蘭克林:印刷工、學者、自由鬥士.科學文化評論.14卷3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鯨的祖先來自陸地?科學家發現了遠古的四足鯨
日本放寬人類胚胎研究細則,倫理學家對此表示擔憂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