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滅亡大揭秘:因為華夏文明已「去勢」

明朝滅亡大揭秘:因為華夏文明已「去勢」

在近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我們有兩個特殊的發明是全世界都不學的,包括臨近的日本,那便是「閹割」和「纏足」。這兩個發明,一個是讓男人去勢,一個是讓女人去步,這世界就雌雄兩類人,一個令其不能繁殖,一個令其行動不便,從而組成了最讓統治者放心的族群。

而這些個族群,在明朝最為興盛,尤其是閹人,更是登上了政壇的巔峰。那麼這一現象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就不得不提明朝所推行的政治體制了。

明朝雖然也是君主集權制,但相對於之前的朝代來說,絕對是退步的,因為他徹底廢除了丞相制,使得君臣制衡的政治格局徹底覆滅了,從而保證了皇帝一人的絕對權威。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事情處理不過來怎麼辦?大臣不行,自然就輪到了絕對聽話的奴才太監手上。

終有明一朝,太監機構的編製不斷擴大,下面的自宮之風也日益盛行。對於他們來說,這確實是一條走仕途的捷徑,讀書需要十年的寒窗苦讀,可自宮卻只是一時痛終身富貴。

據《弇山堂別集·中官考十》的記載:「南海戶凈身男九百七十餘人復乞收入。」只是一個小村莊,就有如此多人自宮,那整個國家呢?天啟三年,朝廷說需要3000名宦官,結果前來應徵者多達2萬人,最後不得不增加1500人,可依舊有得多啊,怎麼辦?安置在了京郊南苑的收容所中。可即便如此,收容所也容納不下這麼多人,很多人不得不淪為乞丐和偷盜者。

當然了,這是有形的太監,人數多達10萬之眾,而無形的精神太監那就數不勝數了。明朝人口鼎盛時高達一個億,這其中除個別烈士外,大都是去了勢的精神太監。

在當時,閹割精神是士子入仕的通行證,比如嘉靖年間,有個才子名叫丁士美,中了狀元之後寫了篇謝恩表,沒有一點真知灼見,全是拍馬屁的文字。那麼當時的文人士大夫為何那麼賤呢?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由於被統治者圈養著,為保住腦袋或得到主人的寵愛,被迫或自願閹割自己的靈魂,原本是社會精英的他們,成了皇族思想的補充品和裝飾品。他們的理論既不是事實的真相,也不是自己真心想說的,而是主人喜歡聽或者對主人有用的。

明朝的理學其實是圍繞著皇權來轉的,所謂的學富五車,德行高尚者,「禮樂兵農不務,即當世之刑名錢穀,亦懵然惘識,而搦管呻吟,自矜有學」,根本沒有一丁點的用處。明朝的統治基礎是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去勢政治與文化」。

所以說,整個明朝的文化和文明是由一個個謊言所構成的迷宮,在這個迷宮中,整個民族喪失了獨立精神,思想創造和增長的能力。

有明一朝,以創造「太監盛世」為開始,整個華夏文明已「去勢」,而去了勢的文明,註定難逃再次被外強征服的悲慘命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孔子和兒子孔鯉誰的成就更大?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女大十八變」究竟是指哪「十八」變?

TAG:媛媛說歷史 |